



针对以上误区或问题,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重要问题:跨学科统整应该以什么为中心?有学者将多样化的课程统整模式概括为主题模式、问题模式和故事模式
,也有学者将学科间课程整合的横向连接途径归为以概念为中心的整合、以主题为中心的整合和以方法为中心的整合
。综观实践领域,主题模式是当前跨学科统整中最常见的模式,而这个模式也最容易带来上述误区或问题。
回归到教育本质和展望未来社会发展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跨学科统整的核心。正如威金斯所说,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由于未来真实世界中简单重复性的任务大多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个人和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没有现成方案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专家思维来解决,因此今天的学生更需要的是专家的思维方式,教育要呈现学科知识背后的真实世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跨学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真实问题中,学生一起互动、交流、合作和碰撞,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可迁移的。在跨学科统整中,虽然主题是一个统整的结合点,但围绕的中心应该是真实性问题,这是基于真实性学习理念基础之上的。
真实性学习也就是为真实而考,为真实而教,为真实而学。
“为真实而考”的典型例子就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其可谓全球评价的风向标,指向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阅读、科学和数学,所有试题都联系了一个真实情境,它并不关注学生能否把自己学的东西复述出来,而是测试在情境中能否迁移知识并进行创新。此外当前一些世界级大赛,如未来之城比赛(Future City Competition)和无人机挑战赛(Unmanned Aerial System Challenge)也都反映出“为真实而赛”的思路。按照这种趋势,今后考试将更加注重考察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因此,无论是就长远的人才目标而言,还是从短期的考察标准来说,跨学科统整教学都应该围绕真实性问题,从而发挥出“跨学科”空间所应有的巨大优势。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围绕真实性问题进行跨学科统整呢?也就是如何在跨学科统整中做到“为真实而教”。“为真实而教”就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学习共同体,建构完整的思维流,从而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专家素养。相比于单科教学,这在跨学科统整中更有发挥的余地和着力点,因为真实的生活和问题本身就是跨学科的。而单有真实的问题情境还不够,教学还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遵循思维规律、符合真实的学习过程,正如伯尼斯·麦卡锡(Bemice McCarthy)在自然学习设计模型中所提到的“体验”、“新知”、“应用”和“创造”这四个环节。其中“体验”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之后能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学习一开始就是由对真实情境中问题的困惑而起。“新知”并非简单传授专家结论,而是要揭示专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目前在国际教学理论界所强调的“大概念”(Big Idea)。“应用”和“创造”对于学习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前者是近迁移,后者是远迁移。此外,真实性学习强调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消费者,而是主动参与的知识创造和建构者,这种知识创造往往是在集体合作中展开的,因此合作学习也是跨学科统整中所提倡开展的学习方式。
跨学科统整应该促进学生“为真实而学”。在《21世纪教育学的整体愿景》报告中,辛西娅·露娜·斯科特(Cynthia Luna Scott)提出了教育学2.0(Pedagogy 2.0)的概念,即“一种新兴的教学实践,用以支持学习者的选择、自我指导和参与灵活的相关学习任务与策略”,着重强调“自导学习”。真实性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问题解决者,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并且能够以元认知来计划、调节和提升学习,探索和尝试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因此,围绕真实性问题的跨学科统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给予探究、发现、调查等活动给予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问题解决者。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悄然展开了真实性教育这一整体性运动,其中大部分都是围绕真实性问题的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如爱荷华大学开展的“大概念”课程(Big Ideas Courses)由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的团队负责教学,利用专题式的课程设计来鼓励学生从跨学科角度考虑复杂问题,挖掘学生对新领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的专家思维模式;再如英国为11—14岁学生开设了“设计与技术”这一必修科目,要求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与技术关联的设计问题;又如澳洲莫纳什大学推出火星生存网络课程,邀请来自物理、地理、医学以及天文学等不同专业的教授嘉宾,以“如何在火星上生存”这一真实问题吸引众多在线学习者参与其中。这些课程和项目虽然主要集中在大学领域,但都展现了围绕真实性问题开展跨学科统整的强大趋势和巨大魅力。
故事一 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学习
2015年3月,学校开始基于国家课程的跨学科整合研究,我有幸参与其中,并担任年级组的备课组长。一路走来,从最开始形式上的“跨学科”,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调整,现今步入了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
初试——多学科拼凑成了“跨学科”
刚接触到“跨学科”这个词,第一感觉就是迷茫,为什么要跨学科?怎样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查询了大量的资料,还专门请教了参加第一轮实验的老师,围绕“我与法布尔”为主题展开了跨学科设计(如图1.1所示),分设“初识法布尔”、“对话法布尔”、“成长法布尔”三个子主题来建构三年级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作为活动开展的前置课程,先由相关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查询相关网站搜集昆虫图片。通过学习音乐和语文大课、数学课(多位数乘一位数)、英语和音乐大课(将昆虫的英语单词唱成歌),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昆虫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科学课(观察方法)、语文课(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美术课(形象设计、环保意识和自然观念),学生可以获得有关自然科学和生态环保的知识。
图1.1 “我与法布尔”跨学科设计
可实践起来并没有设想得那么美好,这哪是“跨学科”?就是各个学科内容“拼凑”成的几堂课。学生因为学习形式新奇,倒是学得不亦乐乎,但细细想来,这与日常教学没多大差别,各科老师之间沟通不够充分,仍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习,导致各科之间融合度较低。这次实践给我泼了一盆冷水,重新反思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跨学科?怎样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
再试——利用主题提高各学科内容融合
第三轮实验,“美丽的大自然”和“水文化周”两个主题分班同时进行。
“美丽的大自然”从《荷花》引入,语文课上学习《荷花》,欣赏荷花的美,并用语言描述它的美,美术课上以美术视角描绘它的美,从而表达出对荷花的认识,科学课“开花了 结果了”进一步研究花的结构及观察推测花变成果实的过程,更进一步细节上认识荷花,接着数学课结合本主题进行“面积”的练习课,接下来语文课继续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进一步观察认识,并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最后英语、音乐课围绕本主题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水文化周”围绕我校的水文化整合一到三年级的相关内容,紧紧围绕运河的美、古人治水、水净化等内容展开,几个学科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统一。(内容见表1.1)
表1.1 “美丽的大自然”和“水文化周”课程安排
续表
吸取上次实验的教训,主题选定以后,我召集年级组老师多次进行了集体备课,加强沟通,使得各科内容紧密衔接,融合度有了很大提升,既学习了学科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习有了连贯性和整体性。但在设计情境过程中仍然觉得太过拘泥于教材,与学生有距离感。怎样让学习自然发生?这几次的跨学科学习虽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较好,但要反思我们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在水文化周活动中,我们从身边的大运河展开,以各学科的视角来观察运河,描绘运河,感受中国文明的灿烂与悠久,发现运河的美,增强保护运河的意识。从“长城与运河”开始学习,然后学习“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及开凿意义。紧接着展开对“五水共治”的学习,“我们看到的美丽的运河是整容后的,30年前的运河可是又脏又臭,满是垃圾……”请学生观看各种图片后发表感想,再用拟人化的语言形容它,更加激起学生保护运河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趁热打铁——“幸好,杭州政府和市民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短短几年,运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老师隆重登场,介绍“五水共治”。“那古人如何治水?让我们继续走进历史故事《西门豹》,来看看西门豹如何带领老百姓治理漳河,使百姓安居乐业……”、“我国历史上有西门豹‘引漳十二渠’,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有范仲淹‘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有王安石主持颁布《农田水利法》来治水。现代,我们倡导‘五水共治’,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水。”此时让孩子动手操作学习制作净水器,将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在认识了京杭大运河及其上的桥之后,也来见识一下其他国家的桥。随着英语和音乐的学习,本次活动接近尾声。
图1.2 “水文化周”学生作品展示
仅止于此?不,要让学生走出去,学生们分组进行了实践活动。(见图1.3)
图1.3 “水文化周”学生实践活动照片
这次活动让学生深深融入其中。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及责任意识被激发,学生纷纷表示不仅自己带头做好“治水小卫士”,更要号召身边的人积极投入到爱水护水的行动中去,这次主题学习活动得到领导、学生、家长的好评。再次反思,这次活动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能更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身边的问题,就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初见成效——从真实情境出发
正当研究停滞不前时,浙大刘徽老师和我校课题组负责人洪俊校长给我们讲明道理,再次明确:我们学校基于国家课程的跨学科整合以教材内容整合点、地域文化特色点、学生生活兴趣点等为核心整合各学科内容,搭建起基于真实性学习的跨学科综合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学习我们应该带给学生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非仅让学生掌握某一项技能或结论,所以从真实情境出发的跨学科学习更加有效。于是,在第四轮实验、四年级下册的跨学科学习周中,我提出了以“营养午餐”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1.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方案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请你们设计一周的午餐食谱,并会按照你们的设计提供午餐。你想怎样设计呢?要考虑哪些因素?
很多学生列举出了自己爱吃的各种菜肴,也有的同学提出还要注意营养。
师:是的,除了满足自己的喜好,还要考虑营养问题呢,你知道哪些有关营养的知识?
学生都知道要少吃垃圾食品,注意荤素搭配,具体怎么设计不太清楚。
师:怎样安排午餐更营养?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去查阅有关营养饮食的资料。
生2:然后根据资料,选择大家喜欢又营养的菜进行搭配。
师:好,就按你们的想法,我们先调查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午餐;再统计分析,搜集资料;最后根据信息和资料设计周菜谱。
2.按照方案设计完成任务
(1)结合科学教材、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更新、完善教材中的营养知识,小组合作制作PPT或小报展示。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和成果展示,观察、分析、评价每个学生的表现,并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个性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对团队合作情况进行评价,以促进合作能力的提升。
(2)设计“我”的膳食宝塔。根据搜集的资料,交流总结出营养搭配原则,将日常食物分类,根据所含营养物质及人体所需营养设计“膳食宝塔”并说明理由。最终出示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膳食宝塔”并和“我的膳食宝塔”作对比。不论学生制作的膳食宝塔是否与之相同,学生能合理解释便给予肯定,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既有经验和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锻炼,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也学会质疑和接纳。
(3)设计出一份符合现实情况、符合营养均衡原则的一周午餐菜谱。学生能综合科学知识、数学方法设计出各种搭配,并根据学校现实情况及营养搭配原则进行调整。在不断地评价自我、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周午餐菜谱初见雏形。这是全班学生合作的结晶,学生为自己的成果无比开心,请校营养师评价后,得到了采用,这就是对他们的肯定,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满足了他们满满的期待。
(4)根据校内午餐合理调整家中饮食安排。检验、评价自己是否能够综合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该寻求怎样的帮助,如果设计好了是否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这都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项目化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真正以生为本,这样的学习是自然发生的,由“老师让我学什么”转变为“我想学什么”、“我要怎么学”。一切都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指引着学习方向,学生学到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杭州市京都小学 贾小双)
家长感言 快乐学习,学以致用
过去的一周,似乎是金桐上小学以来最快乐轻松的一周。他每天放学回来都对这天的课堂充满回味,并且对第二天的课程充满憧憬。我不由地好奇,他忽然一下子没有了自己“讨厌”的课程,后来他告诉我原来他们正在进行一次精彩的课堂实验。
我不由自主地想去了解这次的实验:京都小学的“多元·融合·创新——基于水文化引领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构研究”。通过和孩子的交流,我发现这样的创新课堂不仅仅精彩,甚至可以说是开创性的。
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之一。我发现孩子在这个开放性的课堂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能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通过游戏、观察、体验等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方式创造性地让孩子掌握知识,孩子不仅能轻松快乐地学习而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科学是整体的认知。跨学科的教育正是服务于孩子的认知体系,不仅是将学科成为科学,更让孩子没有偏科。在现实生活中,各学科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打破学科的界限,让知识流动起来,更有利于孩子的认知和理解。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这个精彩的实验中,课堂知识要点是围绕现实生活展开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后学到的知识是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中,知识贴近实际,教学服务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
孩子接受了这样一次科学而有趣的课程实验,他一定印象深刻。无论是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跨学科的知识大融合,还是获得知识、学以致用地解决实际问题,都让孩子有了一个思考:学习可以是快乐的,寻求答案的过程是可以触摸的,知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价值的。感谢京都小学和老师们,让孩子们有幸经历这样一次脑洞大开的精彩课程。
(第一编主要作者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刘徽 杨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