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梦的另一大文化渊源是中医学。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理论”和“营卫运行理论”,前者是最根本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描述。中医认为,阴阳关系维持了宇宙大统一体,也制约了人这个“小宇宙”的运行,阴阳关系在动态对立中彼此协调。睡眠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彼此转化,是维持人体平衡的一个过程。“卫气”这一概念则把阴阳理论具体化了。中医把“气”看作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卫气”就是人体内有保卫、捍卫、防卫作用的“气”,它的运行规律受自然界日月运行、昼夜变化的影响,与人的昼觉夜眠相一致,即所谓人之阴阳与“天地同纪”。
中医学把人的生理状况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很重视人的心理状况,总是把人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以及人所遭受到的自然和社会两类因素的影响都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中医学的研究逻辑,就是以人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两方面在外力影响下彼此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双向联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体地说,就是自然因素直接影响人的生理状况,这种生理状况又会影响人的心理状况,社会因素则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况,这种心理状况又会影响人的生理状况。
比如说,人的心理状况会引发相应的生理表现,即所谓“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肺”、“怒伤肝”、“惊恐伤肾”,反过来也可以说“心主喜”、“脾主忧思”、“肺主悲”、“肝主怒”、“肾主惊恐”,即人的生理状况也会相应地引发人的心理变化。不过,由于中医学根本上是以作为个体的人的生理状况为研究本位的,它更关注人的生理状况。中医学以人的生理状况特别是病理学意义上的生理状况为中心,把对生理状况的诸种因素区别为“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三类。“外因”即自然因素,被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被称为“六淫”的邪气;“内因”即人的心理状况,被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被称为“七情”的邪气;“不内外因”主要指来自社会生活的伤害,被概括为房室、金刃、虫兽、饮食、劳倦等几类。
因此,中医解梦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参照系统是人体内的病变情况。作为心理现象的梦,在中医学中充当生理状况的“预警者”,梦境内容与人体疾病对应,由生理病变决定。中医学认为,梦是由外来的邪气进入营卫之气的运行轨道并随后者而行,从而破坏了营卫之气的夜间运行习惯而引发,个人可以通过梦境内容了解具体的病变情况。因此,中医解梦具有系统性、非直观性、实用性和不完整性四大特征。
有时,特定的梦境内容会导致或加剧相应的生理病变,如由生理状况和社会因素促成的性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会引发“梦遗”这种生理状况,而频繁的梦遗是人体阴阳不协调的表现,即病理状态。因此,梦在中医学体系中有两种功能:一是揭示人的生理状况;二是影响人的生理状况。治疗梦遗的方法主要有药疗、食疗、针刺疗法和气功自疗法等。
中医学的哲学观认为,阴和阳是一对既彼此对立,又因对立而维持整体协调的概念,阴、阳本身并非实体,只代表事物相对立的倾向性。这一对概念是中医学诸概念的母体,通过这个母体,中医学产生了升降、上下、出入、先后、左右、幽明、昼夜、刚柔、寒热、清浊、成败、生死、开闭、表里、奇偶、终始、虚实、盛衰、补泻、标本、消长、大小、方圆、有无、形神、正邪、顺逆、往来、缓急、弛张、远近、泽夭、强弱、滑涩、浮沉、短长、雌雄、主客、气血等概念群。阴盛阳衰,或者阳盛阴衰,都会破坏统一体的平衡,导致统一体崩溃。阴阳并不是通过静态的对立,而是通过动态的对立,来维护统一体的平衡。阴阳的力量不可能始终保持均势,如果阴阳变化处于一个协调的过程中,即阴盛阳衰、阳盛阴衰不断协调地交替,统一体的平衡就可以得到维持,反之,如果只有阳盛或只有阴盛,则统一体的平衡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古人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说法。中医学的阴阳理论是一套完整而奇妙的哲学。
中医学认为,宇宙中的阴阳关系总的来说是处理得比较好的,这种阴阳关系不但维持了宇宙这个大统一体的运转,而且对于人这个“小宇宙”的运行也具有制约和示范作用。宇宙间和谐的阴阳关系可以集中体现在星体上,特别是日月,日为阳,月为阴,由日月而标志出昼夜,昼夜的阴阳变化影响了人这个“小宇宙”,使其形成了觉醒和睡眠两种生命状态。阳入于阴,月与夜便来到,而人则睡眠;阳出于阴,日与昼便来到,而人则觉醒。这是大宇宙对“小宇宙”的指点和影响,通过这种指点和影响,作为“小宇宙”的人便获得了大宇宙的阴阳协调关系,使“小宇宙”的阴阳关系也在动态的对立中协调起来。因此,有人概括说,中医睡眠学说的主要观点,就是“睡眠是阴阳彼此矛盾变化以维持人体平衡的一个过程”。
在描述睡眠时,中医学用“卫气”这个概念把阴阳理论进一步加以发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被用来指称构成自然万物的一种最基本的微细物质;在中医学里,“气”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不过,由于在人体中所处位置不同,其作用和来源也不同。比如:存在于五脏六腑中的气被称作脏腑之气,肝脏中有肝气,脾脏中有脾气,每一个脏腑都有自己的“气”。中医学将人体中具有保卫肌表、防御外来致病邪气作用的东西称为“卫气”,它也属于“气”的范畴。所谓卫,是指保卫、捍卫、防卫之意。卫气运行于人体的血脉之外,与运行于血脉之中的营气相互呼应。由于卫气在血脉之外运行,人体的皮肤、肌肉、组织中,到处都有卫气的“足迹”。卫气源于先天的元气和后天的水谷之气,所以它的盛衰与这些元气和水谷之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卫气的运行规律与人昼觉夜眠的生物节律相一致。
传统中医学认为,肺藏魄,肝藏魂,如果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肺和肝便藏不住魄和魂,魄、魂“飞扬”起来,就在睡眠时引发了梦。清代王清任认为“夜睡梦多是血瘀”,血瘀即营气受阻,营卫之气受阻,导致梦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在讨论梦的产生时,始终具有病理学的倾向,即认为导致梦的外来因素就是导致疾病的外来因素,它们可以被概称为“邪气”,是对人的生理健康有害的因素。于是,在中医学那里,梦与疾病几乎是同位的,因为它们都是由“邪气”引起的。
    豁然开朗(丰子恺,水彩画)
既然梦都是由外来的邪气进入营卫之气的运行轨道进而破坏后者的夜间运行习惯而引发的,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作用机制能引发不同内容的梦呢?中医学是这样解释的:邪气如果不进入营卫之气的运行轨道,则其行进是盲目的,未必会引起梦,而其一旦随营卫之气运行,便会经过营卫之气经过的所有经络,由于这些经络是分别从各脏腑发出的,邪气会由此经过这些脏腑。这些脏腑中如果有哪一个比较衰弱,那么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主宰那个脏腑,于是就形成与这个脏腑相对应的梦境内容;如果某一脏腑比较强壮,邪气便不能主宰它,但在与邪气“战斗”时,本来就比较旺盛的脏腑之气在刺激之下会变得更加旺盛,形成一种“偏盛”的局面,即形成一种病态,因而也能形成与这个脏腑相对应的梦境内容。
中医学对梦的研究和治疗观点由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梦是由人的生理状况引起的心理活动;(2)梦的内容是由生理病变的情况决定的;(3)通过梦境内容可以了解具体的病变情况;(4)特定的梦境内容有时还会加剧相应的生理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