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就是怪诞。在一个主题单一、似乎很连贯的梦里,你的大脑可能构思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里,你的两个朋友成了夫妻,他们正在江南水乡的某条河道中划船。而事实上,虽然他们都是你的朋友,但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也许有某个原因让这一切产生了联系,但显然,这个原因并不明显。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如何解释这个梦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与个人所生活的环境、经历和知识储备有关,特别是与个人的心理投射有关。因此,我们在利用梦进行心理分析和临床治疗之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心理知识。对此,我们可以从开启释梦诊疗大门的两位伟大先驱者的个人经历和心理体验入手。
弗洛伊德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科学的奠基人。我们对于心理疗法、梦和精神分析的通常理解,主要应归功于弗洛伊德的首创性研究。他的心理学理论改变了我们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尽管弗洛伊德的思想引起过很多争论,而且他的某些著作直到今天仍遭诋毁或嘲讽,但其一生成就的重要意义却不能被低估。
儿童时期的弗洛伊德与父亲
弗洛伊德与妻子玛莎的银婚纪念照
弗洛伊德生于1856年5月6日,其出生地是当今的捷克共和国。他的母亲多愁善感,父亲是个羊毛商。了解他的早期生活对于理解他所作的人生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最终如何影响他的释梦心理治疗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是家中的长子,在他的弟弟朱力叶斯出生之前,他独享了母亲的全部关爱。朱力叶斯在8个月大时突然夭折。弗洛伊德曾对新出生的弟弟有一种嫉妒的感情,所以他觉得好像是他造成了这个孩子的死亡。这种想法在他的心里逐渐变得根深蒂固,而且成了他释梦学说的中心理论:梦是间接的愿望满足。
弗洛伊德说,还有一件事同样影响了他的成长,那就是他看到了自己母亲的裸体。他当时体验到一种性兴奋,这次经历在他后来的恋母情结理论中有所体现。简单概括就是,弗洛伊德认为,幼儿会受异性父母吸引,由此引发的感情如何消除或受到压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的童年经历中最使他苦恼的,是他在父母卧室里撒尿的行为。他父亲对此下了一个结论:“这孩子将一事无成。”后来,弗洛伊德叙述了自己在梦中如何成功地补偿了这次事件对他造成的情感伤害,以及平息了由此生出的余波。
另外一个影响弗洛伊德成长的事件,是他在孩提时代所经历的反犹思潮。他在成年后一再讨论这件事,还回忆起他父亲曾对自己受到的奚落感到特别羞愧。这些经历使弗洛伊德产生了与信仰和宗教进行坚决斗争的观念。
1873年,弗洛伊德去维也纳大学学医。完成学业后,他成为一名治疗精神错乱和幻觉的专科医生,这项工作使弗洛伊德有机会观察精神狂躁和错乱如何明显地影响人的行为。
大约十年之后,弗洛伊德开始与约瑟夫·布罗伊尔医生一道工作。弗洛伊德观察的首个病例是一名女性癔症患者。一种“谈话交际疗法”似乎有助于降低她的焦虑程度,控制其发病次数。病人总爱描述那些引起癔症发作的思想、感情、幻想和记忆。通过交谈,病人平静地处理了自己的感情,最终避免了癔症的发作。弗洛伊德很快就理解了这种“谈话交际疗法”的重要性,随后开始构建他的心理疗法。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弗洛伊德专门研究间接的愿望满足、恋母情结的作用和幼年生活对成年期的影响等问题,他认为这些是性格发展的支柱。他对人性的认识一直受到达尔文的影响,尤其是受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释梦研究中也发挥了作用。下面就是他的“梦的生物起源学说”:
由飞舞的蜜蜂引起的梦(达利,油画)
人的视觉所见变成梦。
人的听觉所闻变成幻想。
人的性欲冲动变成神经官能症。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我们最早的精神意象和史前冲动的载体,因而梦是认识思维起源的途径,它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而且涉及整个人类的生存。
弗洛伊德这样认识梦:“梦就是向做梦者初始状态回归的典型,是童年的复苏,也是制约童年本能冲动复苏的典型,而且还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表达方式复苏的典型……梦中保存的思维遗迹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他论述这一问题的第一部著作是《梦的解析》,于1899年完成,并于次年出版。尽管如今已公认这是他的最佳著作,而且许多学者都将此书当作研究梦的基础读本,但此书在当时还是遭到了冷遇,在出版后的头两年只卖出了451本。
除了这本书,弗洛伊德对梦的研究还作出了两大贡献,这些贡献都来自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发起的“星期三心理学座谈会”。每到星期三晚上,弗洛伊德都会在家中招待一群心理医生吃晚餐,并主持编写一份报纸,每次出席的人数为4到20名不等。报纸的撰稿人通常是荣格和阿德勒,这两个人都是精明强干、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但在当时还不算太有名气。尽管两人后来都放弃了弗洛伊德的学说,但他们的成名在一定程度上均得益于他们与弗洛伊德的关系,以及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扬弃。
弗洛伊德是个烟瘾很大的人,有时一天要吸多达20支雪茄。他不幸患上了口腔癌,而且病情发展非常快,使他几乎失去了全部硬腭,吃饭、说话时都得戴上假牙托,将口腔和鼻腔分开,这一装置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语言功能,导致后来人们总以为发音含糊不清是弗洛伊德的特征。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去找他的医生,吞服了镇痛药,实行了安乐死。
有学者开玩笑说,假如弗洛伊德将他的《梦的解析》再版,那么新版书名很可能是“性、谎言和录像带”。这三个词各代表了弗洛伊德释梦理论的一个方面。虽然弗洛伊德的有些理论让人难以接受,但他的释梦著作却被我们看作通往梦中世界的必由之路。即使那些已背离了这条道路的人,对他的这部著作也都肃然起敬。
首先是“性”。就性的发展变化而论,弗洛伊德认为是本我在起作用。因为性是人类最强烈的乐趣之一,所以他提出的理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性都是人类最重要的驱动力。弗洛伊德并没有把性局限于生殖器官的体验,而是把一切产生乐趣的事物都囊括进包罗万象的性欲中(即里比多)。它是衡量一切体验和感情相互作用的基础,推动我们靠近或远离满足我们享乐需求的事物。
其次是“谎言”。弗洛伊德总说,自我和超我最不坦诚,只有本我是坦诚的,但它却被前两者压抑着。压抑本我的方式是对本我实行双向攻击。其一是声称本我一无是处:超我常常斩钉截铁地否决本我的要求。第二种攻击较温柔些:自我会说,本我也许并不完全是错的,只是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果我们改变或排除了这些影响因素,本我的意图就会变正确。
这就是“谎言”具有重要性的根源。人格中最需要得到补偿的是本我,它往往试图在睡梦状态中操纵自我和超我,从而在潜意识中实现在清醒状态下无法实现的目的。这样一来,梦的含义在心理分析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再次是“录像带”。弗洛伊德总爱在某种程度上把大脑比作一块海绵。他认为最早的童年经历都被大脑记录下来,保存在记忆中,从而可以用它们来解释日后生活中的事件。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梦就是经过改编的童年生活中的一幕,然后将其演化为成年的体验。
此外还有“自由联想”。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有些像画谜和七巧板。为了理解梦,弗洛伊德鼓励在梦中意象和清醒意识之间使用自由联想的方法来加以沟通。他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捕捉已经投射到潜意识世界里的各种微妙的含义和冲突。
例如,一个二十五六岁的亚裔女学者叙述了这样一个梦:
我坐着直升机,同一个比我老得多的美国富豪一起飞往美洲。他有自己的直升机,说要带着我周游各地。他是那种很浪漫的人,而且这种浪漫就是女孩子们在那些浪漫小说里获得过的体验。
这是弗洛伊德最喜欢的那种梦,梦中包含明显的性暗示和移情现象。梦里明显的性特征的揭示,推动了弗洛伊德释梦学说的发展。
对于上面这个例子,弗洛伊德很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借助自由联想探索女学者同父亲的关系。经过诊断,这个梦很可能代表了一种未曾了结的恋父情结。
这种自由联想技术可能是有用的。在许多时候,梦中的意象完全是怪诞和支离破碎的,但是如果能不断加以琢磨,探索它们的共同特点,心理主题就可能开始显现。因此,释梦的关键在于努力发现同你试图分析的梦中意象有联系的每一个记忆点。尽管有时这种联系看起来可能有些牵强和模糊,但弗洛伊德还是能对它们进行挖掘和分析。
在许多学者看来,弗洛伊德的弱点在于他对性内涵的过分痴迷,这使得他所创立的理论的力量被大大弱化了。
荣格是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将科学之光照射到人类深层心理和无意识世界的伟人。荣格的思想魅力在于,他把东西方的文化(例如周易、占星术等)、男性与女性、过去与未来组合成一个宏伟的整体,并且在梦意识的研究领域中创立了独特且不凡的学说。
1875年7月26日,卡尔·荣格出生。他是牧师的儿子,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所以他的思想和个人心理学理论,体现了对人类状况既复杂又具有深刻宗教意义的理解。
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叙述了一件与他最早的梦意识有关的趣事。他回忆了4岁时做的一个梦,对梦中遇见的一堵墙、一间密室和一间帝王的藏宝室作了详尽叙述。荣格把自己的梦解释为生殖器的原始意象,他认为这一经历是他进入释梦领域的缘起。
要理解荣格的思想,就必须探究他幼年时性格的形成。他从幼年起就害怕黑夜、死人和幽灵,又对那些“降神术”和“通灵术”感到好奇。荣格好像一生都在探寻人类的本性,既探索他个人的自我本性,也探索整个人类物种的本性。荣格从自己的生活和早期人际关系中似乎总结出颇多经验。他觉得真正的自我总是被表面的“自我”神经官能症裹得严严实实,因而难以觉察。
从童年时代起,荣格就认为教堂是一个用虚伪折磨人的地方。他父亲主持的神学教理问答逐渐使他感到厌烦。他于厌烦之中认识到,父亲对上帝并没有什么真切感受,其拥有的只是一些知识的皮毛而已。这使荣格感到震惊,因为他认为上帝应该是多少可以被直接感知的,而不该仅仅是一种仁慈的意识。这种见解很可能影响到他后来对性格问题的认识。他认为,性格就其本质而论,基本上是个宗教问题。
弗洛伊德(前排左一)和荣格(后排左一)
求学期的荣格特别喜欢古希腊的经典作家,尤其喜欢柏拉图。他广泛涉猎古希腊著作,这对他后来形成有关性格本质的思想起了关键作用。1900年,荣格完成了学业,并开始在一所大学的精神诊疗所内行医。在这里,他渐渐赢得了“精明强干的精神科医生”的好名声,终于被邀请去维也纳参加由弗洛伊德博士主持的“星期三心理学座谈会”。
从1907年到1912年,荣格和弗洛伊德志同道合。弗洛伊德长荣格20岁,他喜欢荣格简直就像喜欢自己的儿子一样,对这位年轻的学者倾注了大量关怀,还曾赠送礼物和举行某种接纳仪式。
至少到1908年,荣格都是“星期三心理学座谈会”的常客。然而这种关系并未长期延续下去。弗洛伊德醉心于把“性内涵论”作为基本信条,这在荣格看来是站不住脚的。荣格认为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于是开始另辟自己的学术道路。
1912年,荣格出版了《潜意识心理学》一书,他深知此书问世之日,便是他与弗洛伊德关系终结之时。在这本著作里,荣格针对乱伦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得出了与他的导师弗洛伊德截然相反的结论。在荣格看来,通过梦表达出来的乱伦,是性格中一种象征性的宗教斗争表现,弗洛伊德则认为乱伦是家庭内部真实的性权力争斗的反映。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一种死板的教条。荣格认为,性格比单一的性内涵要复杂得多。
荣格的思想更多地涉及所谓“人类的普遍经历”,这些人类的普遍经历常常在他治疗的精神病人身上表现出来。他的论点是:“说到底,每一个个体生命和那个物种的永恒生命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我们个人的思想观念,包括梦中的生活,都是由绵延人类起源、发展全过程的“共同的自我意识”决定的。这种共同的自我意识就是每个人潜意识中或多或少的关于上帝的意象。
柏拉图认为,除了人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还存在另一个具有完美形态的更高层次的世界。尽管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具体存在,但还必须有一种完美的观念形态,它存在于某种难以理解的水平上。荣格接受了这一观点,并将其用于解释人的性格特点,后又用于对梦的解释。柏拉图的“理念”由此发展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把完美的人类形态叫作“原始意象”。原始意象论几乎算不上荣格的发明,但他把原始意象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却具有革命性。原始意象就是柏拉图的“理念”,它代表我们的真面目,在我们的自我意识里很活跃。这些原始意象存在于自我之内,也就是存在于一个意识到自己正在寻求意义的人的内心世界之中,它激发、控制和干涉我们的行为。
按照荣格的理论,神经官能症产生的根源,就是过度运用了原始意象,而忽视了性格的其他方面。原始意象可以驱使人格面貌发生变化,甚至使其达到疯狂的境地。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豆蔻年华的少女要怀春?”荣格会说:“很简单,因为那是少女的天性。”少女不由自主地要怀春,那是原始意象对少女的影响、控制和干涉所致。假如你驳斥这种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马上就会挺身而出:这个物种无师自通地如此行事已有数千年了,这就是进化,是基因在起作用。
然而,如果少女尚未完全成熟就要脱离青春热恋的自我,那么她就会患上神经官能症,她就会执著于尽力摆脱热恋的生活,而不是朝着做母亲、尽责任、有智慧和对死亡有思想准备的生活方向发展。
在荣格看来,梦的出现是有目的的,因为蕴含在梦中的原始意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做梦人可以找到对于自我状况的反馈。梦是由现实世界引起的,但又有目的地解释自我在现实世界中的状态。荣格关于生命循环的原始意象理论可作如下概述:
接受母爱,接受养育或接受爱护。
探索周围环境,探索自己作为一个单独个体的真实面貌,和同伴一起玩。
社会化过程。
青春期,逐渐获得表决权或提案权,长大成人。
在社会等级体系中确定自我的地位,承担责任。
求婚,婚恋仪式之一。
结婚,婚恋仪式之二。
做父母,传宗接代。
打仗狩猎,收获,攀援人生成功的阶梯。
参加宗教活动,接受最终价值观念。
承担成熟人的社会责任。
走向死亡,人生终结。
荣格认为,世人要想拥有一个统一的或完整的自我,就必须履行上述职责。梦中的大脑活动,就是在观察处于履行这些职责过程中的自我。当某些职责没有得到履行时,自我便通过梦来辨明冲突、克服困难,或激励其继续履行职责。
按照荣格的理论,很多梦都是对个体履行这些职责的经历的暗示。对于履行这一职责,我们可能感到兴奋、恐惧,或有内心矛盾,梦会提示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然后加剧或是缓解这些情绪。在某些生活场景中,我们会对能否履行职责没有把握。在梦中也会发现,履行这些职责并不容易。围绕着婚姻和职业竞争的社会性紧张,可能是清醒时焦虑不安的来源,然后到晚上,又通过梦来加以揭示。我们与梦中人物的关系,就是解决我们在清醒时遇到的问题的一种提示。
在荣格看来,梦揭示了相互作用的原始意象的意识,荣格将这种相互作用称为“补偿”。他用这一术语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在梦中做他们在清醒时无意去做的事情。我们的原始意象弥补了我们清醒时自我的缺陷。荣格说:“由于任何生命都追求完美,我们意识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内心深处原始意象的性格便会不间断地对我们进行纠正和补偿,其目标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最终结合,使自我更完美些,将自我与更为豁达高尚的性格同化。”
此外,荣格的这种原始意象理论还认为,梦往往同时反映几种焦虑对人的影响作用,是一种寻求整合的精神成长过程,因而人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问题思考梦的作用:
我现在是何人?
我看到自己要变成何人?
别人认为我在变成何人?我对此有何感受?
我害怕自己变化的结果吗?害怕别人对此有想法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按某种方式行事,或对自己有某种感受,这些其实都是荣格式的某一个生命阶段而已。如果你想反驳这一观点,可以问一问自己下列这些问题:
我现在对自己的看法和十年前对自己的看法一样吗?
假如我的婚姻状况和社会身份产生了变化,我优先考虑的事情还会和现在一样吗?
别人对我的期望和认识对我的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愿望,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致力于解决人生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意识的视角却又太有限。荣格对此有一段颇有诗意的论述:“梦是灵魂底层虚掩着的小门,是最神秘的密室,这些都只向宇宙的黑夜敞开。这宇宙的黑夜在成为自我之前,便是心灵密室。在梦中,我们露出了寓寄于黑夜之中的更普遍、更真实、更永恒的自我面貌。”
毫无疑问,荣格对梦的研究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巨大贡献,然而,他奇特的自我意识论,使得他对梦的分析有时令人困惑不解,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像荣格一样,在其生活中有那样深刻的体验和不寻常的经历。不过,荣格的理论使原始意象心理学在梦学研究领域中极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