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实践,课程承载着国家的教育意志、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培育着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建立内在的联系,破解教育目的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的世界难题,明晰课程育人、学科育人的具体路径,此次国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经过持续对话与广泛讨论之后,每一门学科都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标准研制的重大突破之一。
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世纪之交,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核心素养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芬兰、新西兰等国都提出了自己的“核心素养”,并依此倡导课程改革,以回应如何培养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获得个人成功、促进社会进步的时代新人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也在2014年启动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经过专家团队的努力,建构了三个维度、六个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课程改革为了应对信息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变化而实现的一次华丽转身,即从对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从对教材、标准的要素关注转向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功能的关注。
作为课程与评价概念,核心素养是一种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从抽象到具体,它可以分为三层:顶层是教育目的,中层是学科育人目标,底层是课堂教学目标。这三层自上而下不断具体化,自下而上不断抽象化,构成了课程育人的完整框架,也体现了课程育人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表明,大多数核心素养涉及的是顶层的教育目的,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由延续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的传统决定的,而鲜有涉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教育目的层面,我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共识,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传统与国情,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学科课程育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通过一门一门学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问题。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有力回应,揭示了学科育人的价值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于学科不同,每门学科凝练的核心素养的个数也有差异,最少的有三个,最多的有六个,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五个,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同一学科中,尽管为了可理解、可操作、可测评,把核心素养分开来表述,但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一个整体,核心素养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整体来把握。每个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五个水平,不同的核心素养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整合,形成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以规范和指导过程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命题。
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与人本性的特点。它厘清了学科课程的育人目标,指明了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方向,规划并引领了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建构课程育人的专业话语,打破学科等级化的困局,提供更具教育性的问责,消解分科与整合的对立,推动课程领域的专业对话,体现了中国课程人为世界课程共同体解决同类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方案”。
为了便于各位同仁深入学习与研究上述问题,我们将近几年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汇编,希冀能够为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感谢各位作者的专业洞见并应允在此发表!感谢《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社同仁为此书出版所作出的贡献!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者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