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供了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足鼎立”之势,被称为“第三股力量”。由于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严重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因此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一场针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变革运动,即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的创刊以及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成立。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有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并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心理学和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

一 社会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大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多重危机。从世界局势看,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逐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国不得不对付来自苏联的重重压力。尤其是苏联于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使得美国社会极为震惊,民众开始担心国家安全。从美国国内形势看,这一时期的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民众对战争极为不满,同时,越战也加剧了美国内部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美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受到冲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披头族”、“嬉皮士”等文化流派开始在美国兴起和盛行,人们在怀疑和反叛中寻求精神家园。这一时期青少年吸毒、枪杀等社会现象大量出现,犯罪率上升,旧有价值标准崩溃,人们的精神陷入迷失,这些成为美国面临的新的社会和教育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引起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在内的许多有识之士的思考。其中,人本主义者以人和人的生存状态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的本性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人的潜能与价值是什么”等问题,试图通过教育来孕育人性,通过教育来解决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在众多理论中独树一帜,形成了一股影响深远的人本主义思潮。

(二)美国教育改革背景

近现代的美国教育改革呈现出“钟摆式”的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各种弊端,主张“实用主义”教育,在美国形成一股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而采用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三中心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将这种认识抛却,回归到以教师为中心的要素主义教育,要求教育应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捍卫国家利益。学校教育推崇严格的系统的认知能力训练。20世纪50年代后,“结构主义”运动兴起,教育取向被推向另一个极端。然而,主张智力发展的教育带来了种种弊端,包括认知学派的著名学者布鲁纳也指出,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应更多地以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为立足点来关注知识的学习。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全美震惊,接着人们开始反思教育,要求强化学科教学,并且日益重视知识,忽略学生人格、情意方面的教育发展。这种教育受到人本主义学者和教育家的批判,他们在批判过程中提出的诸如教育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情感教育、重视个人幸福、应将个人价值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等教育主张深受美国民众的欢迎。

二 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主要思想起源于马斯洛(A.H.Maslow)与罗杰斯(C.Rogers)等人的心理学研究。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在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建立提供批判对象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1.对精神分析的扬弃

弗洛伊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本主义的主张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关于人性的讨论以及研究对象与方法上。

在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上,精神分析学派从生物决定论出发,主张人性恶。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了统一的人格结构。三者受不同的原则支配,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则受至善原则支配。当三者关系协调时,个体心理处于健康平衡状态,当三者发生冲突时,个体心理就会发生紊乱,进而产生心理问题。而在这一结构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本我,人受本能驱动。人本主义者对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扬弃,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各种潜在的美好品德,人的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是派生的和防御式的反应。此外,人本主义者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但与精神分析学说不同的是,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在完全本能和非本能之间进行二分和取舍,并提出了介于本能与非本能之间的“似本能”概念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来自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的临床实践,研究对象是精神病患者和心理病态的人群,分析材料也多是临床案例,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自由联想法,利用潜意识、移情、自我等理论对日常生活和梦进行分析。人本主义则主张建立一个更为普遍的心理科学,研究适用于更广泛人群的自我实现问题 。与精神分析学派不同的是,人本主义者认为研究精神病患者和心理变态者虽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人本主义者主张用“健康潜意识”代替弗洛伊德的“病态潜意识”,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从病态群体转向了心理健康的人群,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人本主义在吸收精神分析学派的方法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2.对行为主义的批判

在人本主义兴起之前,美国心理学界的主要流派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的观点和结论主要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所主张的人性论观点和教育观点均遭到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内的诸多人士的反对。

行为主义者持性恶论,对人性的看法也决定了其对教育的看法。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是被动的,在师生关系上,应该树立教师的权威,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学习的纪律和程序。在教学方法上,行为主义者认为教学是科学和理性的活动,可以采用行为科学将教学程序化、精确化、客观化和有效化,比如斯金纳设计的程序教学机器。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者采用一套严格的行为科学研究方法,或者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一种以方法为中心的心理学,行为主义者试图将这种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之相反的是,人本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由动物实验提出的和验证的刺激反应假设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否定行为主义者所倡导的机械环境决定论。

(二)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经验,研究人的尊严和价值,研究人的本性。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为人本主义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哲学基础。

1.存在主义的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哲学来源,也是人本主义教育学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以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为代表。克尔凯郭尔反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而主张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后经过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等人的发展,存在主义逐渐成为西方哲学中重要的一支哲学流派。其中,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主张影响深远。人首先存在,然后自由地创造出自己的本质。人有改变和塑造自己的能力,人性具有未完成性、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在认识论上,存在主义并不排斥理性,但反对那种贬斥人的情感的理性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人的本能、欲望、情感、直觉等。同时,存在主义人格异化论强烈反对机械文明和理性主义的束缚,反对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对人的控制,努力争取个人解放和自由。将存在主义的观点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教学是为了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教”是为了“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完全的发展。

总之,存在主义的研究对象为个人的非理性存在,主张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方法,以人的存在意义作为研究的中心课题,强调人的个性、价值、尊严和自由选择,以建立一个“新人道主义”理论体系。人本主义者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是根深蒂固的。以罗洛梅为例,对存在主义的深信不疑,使他相信心理治疗必须以存在为定向,在技术上也如此。另外,包括马斯洛和罗杰斯在内的人本主义学者都极其重视对人和存在感的研究,试图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开发人的自我选择和创造能力,从而发现人的存在价值。

2.现象学影响

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本体论上,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

现象学学派由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现象学以内在精神世界中的意识即“纯粹的意识”为研究对象,强调“面向事物本身”,研究自明性的直观知觉,或者说意识的自我现象活动、过程及内容,即“现象”。现象学以经验为研究对象,坚持对经验如实描述,不作任何推测和解释,重视质的分析,强调质的分析先于量的统计,主张整体性原则,并且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后经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改造,现象学成为现代心理学中与实证论相抗衡的理论。马斯洛本人即是格式塔心理学方法论的师承者,罗杰斯倡导的患者中心疗法也以现象学为基础,主张先客观处理所获得的个体的各种复杂资料,再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

基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心理学、哲学思想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研究架构。其主要观点有:第一,在研究对象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的心理,应当区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心理特征,注重对人类复杂心理现象的研究;第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性本善,人本身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动机,重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强调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人的研究不能只从外在的行为来探索,而必须了解其内在的心理历程,重视人的主观体验;第四,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心理的独特性。从教育观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冲破了传统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高到了教育首位,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W51Um+hRmOHYk1wulAvQh4QcoD2jkygapvM09IGw9mCz9mj8iUwTORX3G8FpX21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