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他有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
——罗杰斯
“什么是学习?既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问问到底什么是‘学’。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想探讨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而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绑在凳子上,再往他们脑子里塞满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得不到结果的、愚蠢的、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东西。我所探讨的也是真正的学习——这种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罗杰斯
“教育的本质是发现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能,教育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强调向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
——马斯洛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激起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造成学生对科学的日益冷漠和不信任。此时,美国民间与教育家们开始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反思。经过反思,他们认为学校压抑个性,是非人道的,学术至上的课程受到怀疑和指责。在这种形势下,人本主义的课程改革思想兴盛起来。这次教育改革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课程结构方面反对学科中心课程,以“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课程内容上提出“适切性”原则,即课程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要与其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联系;课程结构的组织上注重“统合”,打破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教学方法上倡导“掌握学习法”,以情感影响为主,提倡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