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故事: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

故事和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喜欢故事,他们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故事更与儿童的道德生命成长紧紧联系,互相融通。儿童总是从故事中汲取道德的滋养,故事中的美德常常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唤醒着儿童的道德生命。过去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不过,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深刻地认知故事之于道德教育的价值,如何更有效地、更有魅力地使故事进入儿童的道德生活,却是需要深入研究与讨论的。

一、故事之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深刻意蕴

故事之于道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深刻的意蕴,表现出特有的魅力,因为从价值判断上来看,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

故事的深刻意蕴之一:让儿童获得一种身份,确立起道德成长的责任意识。爱尔兰的哲学教授理查德·卡尼在他的著作《故事离真实有多远》中,一开头就指出,讲故事对人来说就像吃东西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饮食可使我们维生,而故事可使我们不枉此生,因为“众多的故事使我们具备了人的身份” 。故事是在人类社会中才会发生的文化现象,讲故事是人特有的文化行为,是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人类,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这种认识是一种价值判断。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故事关乎着人类生命,人类特定的生命就是精彩的故事。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故事往往把儿童带到一个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世界,从故事中他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也许故事中他所喜欢的“那个人”就是“我自己”。这种自然的比照,让儿童逐步认识到自己应该是谁,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对身份的寻找和认同,使儿童逐步形成了对道德追求的责任感以及光荣感。显然,这种身份的确认具有丰富的道德意义,无形中形成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力量。同时,我们不妨这么去认识:儿童的道德生活具有生动的故事性,抑或说他们的道德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生活。正是在故事的阅读、讲述、倾听中,儿童提升了自己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身份、对道德责任的认识。

故事的深刻意蕴之二:将儿童的时间人格化,让儿童在快乐的道德生活中塑造自己的人格。故事总发生在过去。老外婆总是这么起头去讲她那古老的故事:在很久以前……一下子,儿童跟着老外婆的讲述来到了久远的历史上的某一天。所以虽然时间已过去很久,但一旦回想起它,它就会带着故事中诸多人物历史的体温,悄悄地来到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来到儿童的身旁。故事在“时间”中将人凝练,人格在故事的进行中清晰起来、丰富起来。是故事赋予“时间”以人格意义:“叙事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一个个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 不难理解,儿童在阅读、讲述、倾听故事中,将过去的时间拉近,将自己融入故事,和故事中的人感同身受,同喜同悲,一起经历与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儿童也在“时间”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时间书写着自己的道德经历与感受,用时间表达着自己的道德诉求与期盼,用时间演绎着生命中的遭遇与解决问题的智慧。可以说,儿童怎么对待时间,就是怎么对待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故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养成。今天,我们让儿童去阅读故事、讲述故事、倾听故事,正是引导他们用故事中所提供的模式,为自己铺设快乐、幸福的生活之路。时间就是这样,让故事、生活、人格形成链条;故事就是这样,让时间具有了人格意义——时间与故事就是这样,引领着儿童的道德生活。

故事的深刻意蕴之三:故事是一个可以分享的世界,儿童在分享的世界中获得了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故事具有“公共性”,意即故事是让大家阅读和评说的,而且类似事件的积累会转变成社会的共性,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所以,故事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这个世界面向所有人,所有人都可以进入这个世界。因而,故事是一个可以分享的世界,阅读故事、讲述故事、倾听故事就是分享这个世界所提供的知识和经验。儿童总是不自觉地和自己的经历、体验联系起来;即使儿童从未经历过、体验过,故事也总会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想象,于是无形中又与故事中的人走到一起来,在想象和现实的联系中,故事似乎成为自己的故事。其实,这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意大利瑞吉欧小镇幼儿园创始人马拉古奇创作了一首诗《其实有一百》,第一部分就说:儿童/是由一百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当儿童打开一本故事书的时候,当儿童托起腮帮、睁大眼睛准备倾听故事的时候,他是在准备进入这个由一百组成的世界,期盼在这个丰富的世界里发现真、善、美,创造人类快乐、幸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而且去梦想五彩绚烂的未来的可能的生活。正是在这个可以分享的世界里,儿童把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意义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丰富着自己的道德情感,影响着自己的道德实践。而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都是无痕、无音、无形的。阅读、讲述、倾听故事,对儿童来说,充满着诗意和魅力,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道德生命成长过程啊!

二、故事之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特质

故事之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之所以有这么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是与故事所具有的道德教育特质分不开的。这许多的优势和资源凝练成并呈现出一种特质,那就是:故事是对儿童道德成长的一种积极的暗示。

所谓暗示,是采取某些隐含的手段和措施,对人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的过程。故事,正是巧妙地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很艺术地把教育要求暗含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言行中。故事的这种暗示具有积极的意义,成为一种唤醒力量,使儿童的心理状态发生积极变化,心理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一是故事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故事的文学性,不仅让儿童喜欢故事,更让儿童得到解放。《哈利·波特》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儿童的眼球,是因为作者具有儿童文学解放儿童的理念。J·K·罗琳说:儿童文学不是一本教科书,不是叫儿童把脸转过来,在他脸上打一记耳光,让他牢牢记住教训,而是让儿童摆脱成人世界对他的束缚,到他应该去的地方去。儿童文学应是解放儿童的文学,作为儿童文学样式的故事,当然也应是解开捆在儿童身上绳索的一种力量。解开绳索,解放儿童,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暗示,而是对儿童心灵的唤醒。正是在心灵被唤醒、被解放的过程中,儿童敞开自己的胸怀,认同并接纳故事的暗示,建立起道德的审美意义。

二是与文学性联系在一起的,是故事的亲和力。不可回避的是,故事总有教育性,故事的教育意义不显山不露水,相反显现的是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让儿童产生亲切感,从而去亲近它,进而信任它。因此,读故事、听故事,就是和同龄的小伙伴谈心、交流,即使是故事中的成人,在儿童心目中,也会把他们当作可以交谈的大朋友。当代儿童需要的是成人对他们的尊重、信任,需要的是倾心的交谈、平等的讨论,而非一本正经的教育,更非严厉的训诫。故事的亲和力营造了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儿童快乐地走进故事世界,去经历人生初始的一次又一次美丽的相遇,逐步感受社会的要求、教育的期盼以及自己的道德成长。

三是故事的趣味性。故事应当是“好玩的”,是有意思的。对于儿童来说,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阅读能让我们快乐平静地生活。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牢牢抓住这把钥匙,就能开启儿童一生幸福的大门。儿童有许多美好的心愿。据调查,上海儿童的第一心愿是快乐学习。何止是上海儿童?我们反对娱乐化的低俗和娱乐的唯一存在,也警惕“娱乐至死”的可能,但从不反对故事的趣味性,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吸引儿童,而教育的意义、道德的要求就在趣味之中。我们常常欣喜地发现,就是在儿童的笑声中,道德的绿芽开始萌发。故事的教育暗示插上了快乐的翅膀,飞进了儿童的生活世界。

故事的这一积极暗示是一种轻轻的点击,是一种悄悄的点化,是真诚的建议,是一种没有任何承受之重的启发。这种暗示可以转化为儿童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温和而又强大,不需言明而又十分清晰。正是这样的力量,往往使儿童的心灵在刹那间震撼,在刹那间醒悟,在这种激情或是冲动的推动下,开始了道德想象和道德实践。

故事道德教育的特性和魅力有两大重要支撑,即两个“基于”:一是基于故事与儿童生活的契合。故事植根于生活,儿童故事更是植根于儿童生活,故事中的人仿佛是他们的伙伴或是他们所熟悉、所喜欢的人,故事中的事仿佛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甚或就是他们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故事是“他人”的,但儿童认为是自己的,是现实的。故事不仅观照着儿童的现实生活,而且引领着儿童未来的生活。故事往往是对儿童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世界发出的一种信号,充满着未来对他们的期盼,因而他们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和追求。显而易见,故事的暗示性对儿童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价值就是理想中的事实。二是基于儿童的可能性。儿童就是一种可能性,“面对着儿童,就是面对着可能性” 。所谓可能性,既是“还没有”,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确定,还没有完成,又是“将会是”“将要是”。正是这种未确定性、未完成性,才使儿童充满着无限创造的潜能。儿童的希望更在未来,在于未来他们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将会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水准。故事之所以发生暗示,是故事中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道德追问,与儿童的道德生成的巨大可能性相契合,激发他们道德成长的愿望,激起他们对美德的追求,解开他们道德的困惑,进而转化为道德情境中的选择。如果儿童的心灵世界中没有这种发展的可能性,故事的暗示特质将会失去根基。

三、故事之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实现方式

故事充溢着对真、善、美的赞美和歌颂,饱含着人类对儿童的期待,可以说,美德就在故事中。但是故事中的美德不可能直接进入儿童的心灵,这需要过程,即在一定方式的推动下经历转化的过程,逐步内化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方式就如渡船,让儿童完成一次具有道德意义的摆渡。智慧的方式就有可能使儿童拥有一个故事,好比是获取了一道“美德护身符”。

其实,智慧需要与道德同行,或曰没有道德的机智、聪明,是不能称为智慧的;道德是智慧的题中应有之义,甚或是智慧的内核。所以,作为一种实现道德意义转化的智慧的方式本身,就应是道德的方式。当然,智慧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征。运用故事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无非阅读、讲述、倾听、讨论以及表演、实践等。问题是,在运用这些方式时是需要智慧的,因此重要的是,要透过这些方式寻找智慧的因子。智慧的方式,说到底,就是让故事里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相融通,让故事里表达的情感与儿童的心灵发生共鸣,让故事里的儿童与现实中的儿童走到一起,让现实中的儿童与故事里的儿童有一次次美丽的相遇、一次次倾心的交谈。这种基于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灵理解的方式,才是智慧的,因而是有魅力的。

比如,无论是讲述、倾听,还是阅读、思考,都是将故事文本里的人与事“移植”到儿童自己生活的时空之中。首先,这种“移植”是一种比照,是生活情境的比照。因为比照,儿童就会自然地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道德差距,进而去追求故事中所表现和阐释的美德。其次,这种“移植”是一种想象。生动的故事在生动的讲述与静心的倾听中,会让儿童就故事中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自己的未来,构筑理想生活的图景,开始酝酿一种新的生活。最后,在发生“移植”前,儿童要做一番道德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这一判断、选择的过程,是儿童情感与理性相交融的过程,是心理、心灵的一种“移植”。

比如,让儿童阅读、讲述、倾听,还有表演。儿童表演,是饰演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这种角色的互换让儿童亲身去体验和感悟,真切地理解和领会。故事表演,将儿童与故事中的人与事融为一体,是一种深度的对话,已超越了故事文本的移植;是一种道德践行,但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行动。当然,我们并不赞成所有的故事都让儿童表演,也不赞成故事表演的匆忙与仓促。儿童道德生命的成长,关键是儿童整体人格的形成,而整体人格的形成来自儿童内心的价值积累。正如日本金井肇博士所坚持的那样:坚决反对每开展一个道德项目教育之后就匆忙谋求道德价值的实践化。显然,在没有很好理解和丰富积淀的情况下的故事表演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比如,讨论。我们不能满足于故事的阅读、讲述和倾听,讨论是促进故事中道德意义内化的重要方式和环节。好的讨论具有以下一些功能:一是分享。通过讨论,故事成为一个可供分享的世界,而且讨论过程也成为一个分享、交流的过程。二是启发。每个人对故事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视点,而这些视点无不具有个人领悟的独特之处。正是在讨论中,某个人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让大家看到了故事中不同的美丽侧面。三是矫正。讨论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出现不正确的想法和看法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让不正确的意见影响儿童的道德价值却是不行的。正是讨论,可以互相补充和修正,在价值意义的澄清中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

故事是人类对儿童的一种馈赠,寄托着社会和时代对儿童无限的期待。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故事;再往深处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活创造故事。儿童更是这样。儿童是缪斯性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具有在生活中创造故事的可能性。故事之于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深刻意义在于,用故事引领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于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开启自己道德生活的新世界,用自己的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具有道德生命的最好故事。因此,故事对儿童具有特殊的魅力——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 1p4dtydre2DrYlSpfrdKZmm5DKGs8koSay2qZ2DDV0zQdVExm/NhFXxoeZd9eL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