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和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一个完整的育人模式,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它超越了德育,但十分重视德育。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德育是其重点,还应视其为核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同样,课程、课堂无德,就不是真正的课程、真正的课堂,更谈不上好课程、好课堂。道德课程、道德课堂是立德树人内在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诉求;反之,没有道德课程、道德课堂的真正建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几乎不可能的。
我曾经描述过道德课堂的基本要义,以道德的方式展开,充满道德意义,让学生在课堂里过有道德的生活。这里绝不是以道德代替一切,绝不是否定知识,相反,是强调用道德的力量来支撑和优化课堂教学,用道德的方式来改进教学和引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我在关注叶圣陶先生的言论。他曾经这么评价和判定课堂教学的性质和意义:所有的课都应是政治课,所有的课都应是语文课。他说的政治课,其实就是道德课,强调所有教学都应有道德意义、思想教育意义。一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我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第斯多惠说过同样意思的话:任何教学都充满着道德的价值。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倘若我们缺乏这样的认识,仍然以知识为本,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是很说不过去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课堂其实也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要义。
道德与智慧紧密相连。当我们谈论智慧时,必定也在谈论道德,缺失道德的聪明只是聪明,而非智慧。道德是智慧的灵魂,因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才认为:我们每一个人把希望系在灵魂上,要使灵魂善起来,那么灵魂应当系在智慧之上。美德即智慧。毋庸置疑,智慧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因此,研究智慧课堂如不关注道德,其实也就偏离了智慧的灵魂,完全有可能成为无魂、无根的课堂。
道德与幸福紧密相连。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前任主席内尔·诺丁斯认为,师生共同追求幸福,让学生的当下和未来都是幸福的,这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何为幸福?幸福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曾用“德性的实现活动”来定义幸福,可见追求幸福本身包含着道德意义。抑或说,幸福的拥有应以道德的方式,也应是道德展开的过程。正因如此,幸福教育、幸福课堂同样要用道德的力量和方式来支撑。当下一些幸福课堂对道德的忽略,往往会掉入幸福相对主义的泥淖。这同样十分危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用“道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光源”来强调道德的重要。既然如此,我们应当去寻找、去创造课堂中的这一光源,让其照亮我们的课堂,照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