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相互倾听的关系,能改变长久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也能改变教师和学优生之间对话推进课堂的局面,最终将课堂变成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伴之间协同探究学习,师生共同成长的场域。倾听代表敞开、接纳、尊重和关怀的道德伦理;倾听与复杂的智慧和理智体验相伴随;倾听对方话语的过程也是厘清自己思路,接收并重整自己思维体系的过程;群体之间的相互倾听,会使不同的、多元的观点得到表达和尊重。研究结果显示,彼此倾听能让真实且深度的学习在课堂上发生。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倾听情境中,去感悟、理解教师或同伴所表达出来的多方面信息。
然而,以“倾听关系”重塑课堂文化生态困难重重。一方面,教师习惯用讲授的方法上课,课堂上少有时间去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另一方面,学生长期习惯教师采用讲授方法,课堂上不太愿意主动表达,也不愿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因缺乏相互倾听而引起的师生关系紧张、同伴关系不融洽,会使学生缺乏归属感,甚至于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语文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解说者转变成倾听者,可以说是语文课堂转型的第一道难关。
教师示范倾听,理解、接纳、尊重所有学生,让教育公平的实现成为可能。大部分自认为会倾听的语文教师,可能在课堂中会表现出听而不闻的状态,也就是看似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话语,心里却想着权威的、约定俗成的说法。一旦学生没有说到自己期望的点上,就会打断学生,或追问,或引导,或重复,或急于给出答案。不会倾听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呈现出如下特点:教师话多,口若悬河,满堂灌;教师经常打断学生,不断提问,满堂问。教师扮演着语文知识传递者和解释者的角色,总是希望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更多地传授给学生,或者让学生掌握解读文本的标准答案。然而许多灌输的书本知识对学生而言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知识,不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知识,未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发生联结,加之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没有被充分地重视,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在知识的应用上也别具特色。一是综合性,即语文知识的应用是综合的,孤立地去掌握各项知识并无太大意义;二是模糊性,即语文的知识范围难有截然的界限,掌握的程度也难以精确地量化;三是个性化,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以倾听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平等对话,最终走向共同创造的课堂。
多年的语文课堂转型实践经验,让我发现教师要成为良好倾听关系的示范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教师上课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的焦点仅仅关注“上课”本身,不能直接面对关键的学生“学习”,往往会产生教师教过了,学生就学会了的假象。
· 营造安全、平等的氛围。教师要放下身段,以柔软、坦诚的姿态来面对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安全地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尤其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安全地在课堂上说出“我不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困惑,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 倾听并接纳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教师上课并不是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组织教学,而是把每一个孩子的发言都当作“好的发言”“精彩的发言”来接纳,以此来形成师生间相互倾听的关系。
· 教师要把倾听能力的提升作为专业素养来锤炼。倾听并不只是面带微笑、点头示意,也不是老师不说话、少说话,而是要认真地倾听学生言语背后的逻辑,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困惑点,倾听学生独特的观点,并能巧妙地把这些观点串联起来,让课堂成为“和而不同”的交响乐。
教师要成为一名倾听示范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探索:
· 教师呈现倾听者的姿态。身体前倾、面带微笑。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大爱。一旦教师在学生面前表情自然放松,姿态和蔼可亲,学生自然会心情放松,更容易接纳老师的要求,理解老师的话语。教师的倾听者姿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为课堂上学生自主思考、协同探究的发生提供必备的条件。
· 教师尽量少说话,并且尽可能降低说话的音量。课堂转型要求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组织者和倾听者。学生在自主思考、协同探究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公开发表,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话语,不插话、不补充、不重复,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教师讲解轻声细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倾听教师的话语,并经过思考、辨别,最终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去。
· 教师不评价学生的发言。不评价学生的发言,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观点的尊重和全纳。一是不轻易表扬学生。有时候教师的一句“你说得太好了”也许鼓励了发言的同学,但可能会限制其他同学的思考,学生可能会想,同学已经说得那么好了,我还能说什么呢?二是不轻易批评学生。有时候教师的一句“我不是讲过了吗?你还是不会”可能会打击想要表达想法的同学。教师不评价学生的话语,以微笑的倾听者姿态,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也给教师了解学生真实学情的机会。
· 组建协同学习小组。将讲授的环境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学生往往想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给教师听,也最希望得到教师的首肯。课堂上只有40分钟,不可能每一位学生都有公开发表的机会。组建平等合作的协同学习小组,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能被同伴接受,小组公共发表,代表的是全组探讨达成的共识。
· 建立师生、生生之间信任、关怀、平等、合作的关系。以倾听者的姿态接纳每一位学生,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安全地在课堂里说出“我有困难”“我有问题”,以敞开的心扉,及时获得同伴和老师的帮助。
有的老师可能会疑惑,教师要做倾听示范者,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这话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学生的理解、表达有错误,也要倾听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并不完善。学生犯错误是常见的,是真实存在的,这时候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接纳,更需要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与其板起脸大声训斥学生不好好听课,不好好学习,或者打断学生错误的言论,灌输正确的道理给学生,不如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微笑着接纳,适时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或者让其他同学来提问、质疑,在对话中深入探讨学习,不断接近真理……倾听,让学生发出内心的声音,敢于袒露自己真实的学习状态,敢于接受质疑,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倾听,让错误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遇见最美的自己。
有老师会说,教师要倾听,要少说话,可是学生不愿意说啊。如果课堂上学生不愿意说,我们要分析具体原因,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课堂氛围不够安全,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平等。学生对学习不够自信,害怕出错,怕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讽,或者怕被同学误解为“积极表现”等,不敢或不愿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太难,且没有学习支架,学生不知道怎么说。三是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说。四是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声音。原因可能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各个突破。有一点很关键,学生在课堂转型过程中,可能会有诸多不适应,这时候很考验教师的耐心,千万不能急,也不能随意去责怪、要求学生。
也有教师会说,教师要倾听,就不敢在课堂上多说话了。这也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倾听是最美的姿态,但前提是要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习起点、学习兴趣和学习困难所在,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和“认知冲突”,以此来指导学习设计,调整课堂上的学习任务,灵活组织课堂,为正在生成的学习服务。倾听学生独特的观点,并能巧妙地把观点串联起来,形成现场生成的鲜活学习资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共创课堂做好准备。会倾听的老师,一节课下来,能从头至尾复述每一位学生的话语,会梳理每一个发言背后的逻辑,把学生们的发言转化成宝贵的学习资源,而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促进学生真实学习发生的契机,更不会错过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任何可能性。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倾听,让教师充满智慧,懂得收放自如,懂得“四两拨千斤”。在这过程中,师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成长。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仅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现有的知识经过师生的探讨、交流、辨析,超越了知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备了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用,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醒了,新的思想产生了,这也是语文学科所要追寻的课堂,也就是由倾听建构知识,由倾听共创新知的课堂。
U型理论的开创者奥托认为,我们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因为外面有评判之声、嘲讽之声、恐惧之声。这时候要打开内在三器:开放思维、开放心灵、开放意志。允许内心的觉知涌现,最后采取行动。奥托提出四个不同的倾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下载模式,比如“你总是说这些,听了上半句就知道下半句了”。第二个层次是客观倾听,能听取事实,包括与自己看法相左的事实。第三个层次是同理倾听,能明白对方的感受。第四个层次是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场域倾听,整个人会变得更加安静、更加真实,人与人之间发生了联结。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倾听能力,努力达到倾听的第四个层次。这时候课堂不是教师的个人独白,而是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外在世界对话。
倾听是外显的姿态,以倾听重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需要教师有语文教育理念的支撑。也就是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价值、语文教育对象的看法,对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师生关系、语文评价的理解。这些构成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哲学,也形成教师独特的风格。不管处于何种阶段,都可以问问自己:我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课堂?我希望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如何学习?我希望培养怎样的学生?一旦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把学生作为教学专业路上共同的研究者,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形成了对这些问题的稳定性看法,所呈现出来的倾听,便是教师最美的姿态。
美国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提出“冰山理论”,即“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教师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的一部分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如冰山般不为人所见,如学生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等。因此,真正的倾听,需要教师放下固有的成见,放下知识传授者的高高在上的姿态,“耳、目、心”等多种器官投入,全身心地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感悟、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多方面信息。同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出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沉稳、关爱、宽容所应有的姿态。课堂中的相互倾听的师生关系,能使不同的、多元的观点得到表达和尊重,改变长久以来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恶性竞争局面,改变学生独学、偷学、虚假学习的状况,最终将班级变成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伴之间协同探究学习,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关照的场域。
相互倾听,让师生在精神上产生信赖和关怀,进而引发一种安全、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立场的良好班级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