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课堂转型从空间转换开始

佐藤学在《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指出:“以黑板与讲台为中心,每一个人排排坐在单向排列的课桌椅上,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讲解传递的同步的教学方式,在欧美各国正在进入博物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展开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黑板和讲台从教室中消失,秧田式的课桌椅变成四五个人围坐的桌子。课堂空间座位的变化的背后是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从“个人学习”转向“协同学习”。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在我国悄然进行,“学习共同体”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熟悉的课堂场景。

一 从“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变

2001年,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实现从“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变。灌输中心的教学是把学生作为被动接收的容器,学生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还不断向学生提出要求:上课思想要集中,思维要跟着老师转,和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可是,现实中的学生似乎不太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他们会认真听讲却不愿意与老师互动,会端坐在教室里思绪却四处游走。灌输中心的教学者认为传授课本中已有的知识就是学习,认为能熟记并运用课本中已有知识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习者。把知识的传递误认为学习,学生们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逐渐“逃离课堂”。

佐藤学提出:“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他提出:“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性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 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我对话的三位一体实践活动。“真正的优质教学应当是‘知识的建构’;是教师引导学生同教科书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己的内心对话的活动;是合乎学科本质、基于‘相互倾听关系’而展开‘挑战性学习’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对话就没有学习,没有教学。

二 课堂空间的座位变化让对话性沟通成为可能

戴尔克认为:“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在某些十分重要的方面制约着学生学习与发展之可能性,环境这一舞台一旦搭起来,则于此上所进行的演出活动便已部分地被决定了。” 座位的不同安排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秧田式座位

长期以来,课堂座位编排呈秧田式:讲台置于教室块状空间的正前方,讲台下面是整齐排列的座位。教师习惯站在讲台前,学生只能看到教师的上半身。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播放幻灯片,在讲台和黑板这块极其有限的空间里不断转动着身体。教师在教室的前面,学生面向教师,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讲解上。这种课堂空间模式不断地强化教师“教”的中心。教师和学生都学会了“选择性倾听”。教师不太会倾听所有学生的发言,倾向于有选择地倾听自己需要的答案;学优生不太愿意倾听学困生的回答,更想倾听老师的讲解;学困生既不愿意倾听老师的话语,又不愿意倾听同伴的话语,逐步丧失学习兴趣。秧田式的座位方式使课堂成为“一言堂”,课堂教学的建立不是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逐步形成了僵硬的关系。

佐藤学教授指出,“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我的对话的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基础就是基于柔和的声音和身体交往,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具体的做法是所有的教学(小学三年级以上),由四人组成的小组展开协同学习”。传统的秧田式座位不改变,课堂的转型难以实现。

(二)让学生面对学生

林文生校长在《共同体的实践密码》中提出,空间的力量是很大的,空间的变化会优于教材的力量。林校长用梅洛龙蒂的知觉现象学来解释: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走到一个吃着奶嘴的小男生跟前,互相认真地看一下,然后互相换奶嘴,又赶紧吐出来。孩子比较喜欢看到伙伴的身体,而不是大人,这是“知觉的优先性”。学生个性的展现是通过群体互动而展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为什么孩子年龄越大,越不愿意举手发言。如果课堂组建了相互倾听的同伴关系,哪怕再弱势的学生,也至少有一位同学在听他说话,不至于让他“逃离学习”。从纵向的师生互动转向横向的生生互动,这是同伴之间的“互为主体性”。学生喜欢这个群体,进而共筑一个温暖幸福的班级,这是“公社群性”。

在林校长的学习共同体实践课上,我担任了观察员,近距离观察了一位学习共同体课堂初体验的低年级学困生的变化。教室内的桌椅呈U字型排列,学生面对着学生而坐。教师在U字型中间灵活走动,靠近学生的身体,柔软的声音和手势,都在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氛围,关注每一位孩子,努力构建他们良好的伙伴关系。我重点观察的男孩子,前半节课热衷于做各种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后半节课慢慢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先是一个词,再到一个简单的句子。在和同伴的交流中,他慢慢地进入文本,和同伴分享自己独特的看法。虽然这节课他没有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在一个接纳倾听他的同伴面前,他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结束后,他主动和我打招呼:“这个小木偶太有趣了,太好玩了。这节语文课也很有意思。老师再见。”孩子变化的背后,是课堂空间的变化所带来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变化。

三 课堂空间座位的转变

课堂的物理环境能有利于积极学习,也能破坏积极学习。有时候,将课桌稍作调整便可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如何将传统课桌组合在一起,变成有利于学习的布局呢?

(一)U字型

U字型是一种能用于多种教学目的、多个年段的座位布置。学生有阅读或写作的桌面,能容易地看到老师或者其他视觉媒体,相互之间能面对面联系。学生结对也很容易,转过头就能形成两两同伴关系。如果转过身去,还可以和后面的两位同学形成四四关系。老师的活动空间很大,可以灵活走动,关注每一位学生。

U字型座位的摆放,让语文课堂实现“学教翻转”成为可能。我的语文课堂转型之路是从变换教室的物理空间开始的。2016年11月17日,我执教蒲松龄的《促织》。课前10分钟,我提出改变一下座位方式,学生一脸疑惑。我在黑板上画了U字型座位摆放,学生快速搬动课桌椅,一会儿就形成了新的座位方式。由于班级有40人,我们在U字型的左右两端、U字型底部各摆放了两排桌椅,学生面对面而坐,稍一转头,就可以和旁边的伙伴组成两两倾听关系。变成摆设品的讲台被移到教室前方的角落里,学生一抬头就能看到黑板和多媒体屏幕,没有任何的遮挡。学生想要公开发表,可以自由灵活地来到U字型的中间,围坐在边上的同伴微笑地看着展示的同学,整个课堂洋溢着温暖、信任的气息。当天上课,我没有像往常教文言文一样,逐字逐句地翻译,也没有让学生一个个起来翻译,而是4人一小组,探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全班探讨。当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以往不愿意动笔,上课喜欢打瞌睡的学生,都捧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辨析,找到最精准的释义。我看到每位学生都动起来了,于是就坐在一个小组边上,做一名安静的观察者。全班解决小组疑问,大家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见解,不轻易放过一个难点,学生不再把求助的目光转向我,也不再看我的脸色确认“标准答案”,而是自主探究,协同学习,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在学生的探讨中,我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需求,学习的困惑点和障碍点,努力让自己的只言片语更具有引导性和针对性。40分钟过得飞快,下课了,学生还聚在一起探讨。他们对U字型座位摆放所带来的温暖、开放、自由的感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课堂空间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更是着迷。从那以后,我和学生共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开始了学教翻转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的研究实践之旅。

U字型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首先要建立师生倾听关系,然后再是生生倾听关系。U字型座位的摆放,让教师充分关注到每一位孩子,孩子和孩子并排坐在一起,不用再看着同伴的后脑勺,吃力地追随老师的身影。U字型座位的摆放,让孩子的坐姿更加灵活自由,不用死板地将背挺直,双手平放在桌面上。我曾经到上海世博家园小学观芮莹老师给入学半个月的一年级新生上语文课,座位呈U字型排列,孩子感觉教师时时在自己的身边,时刻受到教师的关注。芮老师的身体或前倾,或下蹲,都是为了更好地和孩子建立倾听关系。遇到“不守规矩”的孩子,芮老师不再当众点孩子的姓名,而是若无其事地走到跟前,很自然地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巧妙地把孩子游离的注意力再引到课堂中来。课后研讨时,观察员提到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依然有教师关注不到的孩子,比如处于U字型两端、教师背后的座位“死角”的孩子。芮老师充分听取陈静静博士的建议,把U字型中间的空间缩小,加长加多U型底部的位置;U型两边分成两半,中间空出通道;在课堂中间设置观察员点评环节,表扬倾听关系好的孩子,激励更多的孩子进入温暖、润泽的倾听场域。

(二)小组摆放形式

小组协作学习,多少人为宜?我所任教的高中班级一般有40人左右,经历了五人小组、四人小组、三人小组、六人小组等变化。一开始,我们考虑到教室空间不大,就把班级人数分成八组,每组五人,两个课桌并列摆放在一起,四张课桌两两相对摆放,还有一张课桌摆放在四张课桌的下端,就像会议室的主持人的座位。四位学生两两相对而坐,一位学生正对着黑板而坐。在协同学习中,学生慢慢地发现,面对黑板而坐的学生,有的成了探讨的中心人物,有的却成为被忽略的对象。一旦五人中有一人掌控话语权,另外的组员就会感觉到不平等,从而失去探讨的兴趣。一旦五人中有人游离在探讨之外,小组间的倾听关系就不能很好地建立。于是我们进行了调整。

我们把面向讲台的第五张桌子撤掉,变成四人小组的摆放形式,学生两两相对而坐,既能构成良好的两两倾听关系,在遇到冲刺挑战性难题时,又能形成很好的四人倾听关系。小组间的倾听关系建立了,但是在小组上台展示的时候,由于班级中有十个小组,有些组与组之间座位摆放不合理,造成通道狭窄,小组成员不能灵活地到台上与全班同学分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很难关注到教室后排的小组。于是,我们将小组与小组座位错落排列,让组与组的间隙更大,教师能自由地穿行在各组之间,观课的老师坐在学生旁边,也不至于感到拥挤。四人小组座位的摆放,给有稳定倾听关系的中高年级学生解决冲刺挑战性问题提供了可能。

班级人数并不都是整数,四四分组后,可能会出现落单现象,于是就出现了三人小组和六人小组。三人小组,学生与学生的距离近,探讨方便,也是比较好的一种座位摆放方式,如果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少,可以考虑。可是,三人座位摆放方式也有缺陷。学生体验下来,不足之处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三人中如果有一人在探讨时不积极,很容易“落单”;二是在解决冲刺挑战性问题时,三人的思维碰撞不够。学生们在摆放座位时,有时候会出现六个人挤在一起不愿意分开的情况。六人一组的优点是人多热闹,探讨更自由。可是不足之处更多:一是六人小组距离很远,很多时候探讨在两两间进行;二是六人共同体探讨,为了让对方听到,声音必须放大,有种闹哄哄的感觉;三是课堂探讨的时间有限,六人很难平衡话语权。

(三)课堂空间座位的灵活摆放

座位的摆放,可以按照课堂的需要灵活调整。我们可以摆放成“团队风格”,将课桌围绕教室组合,从而有利于教师与团队互动。也可以让座位围成半圆形,这样就没有学生背对着教室前面。组合几张桌子形成会议桌式的布置,这种布置可以将教师的重要性最小化,而将学生的重要性最大化。或者可以去掉课桌,将学生安排呈圆形。没有桌子或椅子,可以让学生产生最直接的面对面互动。还有“同心圆风格”、爆炸式分组、肩章式分组、礼堂式等,座位的摆放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设置。

四 空间转换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还指出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正成为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有学者指出:“探究式学习作为目前课程教学理论视域和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实践共同体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热点和难点。”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会保持传统的惯性,把新的理念放到原有的接受式课堂组织结构中去,结果本应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式学习,变成了完全由教师拽着学生思维走的全程把控的伪探究式学习。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两方面是高品质的学习设计和相互倾听关系的营造。如果说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考验教师的专业课程设计能力,那么,相互倾听关系考验的是教师营造课堂学习环境的能力。而相互倾听关系的构建,在以往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课程中,往往是被忽视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要保持安静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不做“闲事”、不说“闲话”,基本就和老师相安无事,至于听课效率高不高,就看学生个人学习态度和能力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里,教师设计探究式课题,或者说是冲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解决,这时候,学生可能探讨得热火朝天,但在全班分享时,却没有人愿意发言;有可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很少会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尤其是不同的意见或质疑的声音;也有可能探讨不起来,只能由老师来打破沉默,回到单向传授的传统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提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课堂转型对于教师的挑战是很大的,最大的障碍点可能不是教师舍不得把课堂的学习、探究的时间还给学生,而是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学生却不会自主学习、不会合作。学生依旧像嗷嗷待哺的孩子,等着教师把知识嚼烂了来吞食。很多教师一看到学生不愿意探究、不会探究、探究效率低的状态,就急着回到教授传授学习的老路。课堂转型的萌芽才刚冒出来,就被无奈地消灭了。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复杂活动,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教师的风格各异,学生的学习具有差异性。课堂转型并不是教师做好准备就可以开始了,学生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翁,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中心?与其说教,不如行动,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空间转变成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场域。比如把讲台搬出教室,或者把讲台放到教室的一边去;比如教师给自己搬一把椅子,尝试着坐在椅子上和学生相互探讨;比如把秧田式的座位摆放变成U字型、四人小组式等,让学生面对学生。遇到未知时,让学生先尝试自己想一想怎么解决,自主探究学习发生了;听听小伙伴们怎么说,小组学生的协同探究学习发生了;听听全班的小伙伴们怎么说,全班学生的协同学习发生了;教师参与对话交流,师生之间的协同学习发生了。这个时候,相互倾听就发挥作用了,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得到他人的倾听,每一位同学的观点都得到尊重,课堂的包容性、支持性文化就形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呵护了。在这一文化中,每一位学生在更为宽松的学习经历中主动参与,是很有价值的。教师能巧妙地把学生独特的观点串联起来,若无其事地挖掘学生的障碍点,引导学生借助学习资源,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空间转换改变语文学习方式,学生在差异中学习,师生共同创造新知的课堂。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课堂的转型并不体现在公开课、研究课中,而是扎根于日常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在课堂这块专业发展的沃土上,对传统的座位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在课堂中构建相互倾听、协同学习的关系,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让每一位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与成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OWRaodzShF43GbaHjkvcCV6+re4VhuLnI0JFhDfjMf0bBiQb55xRsJriJdgPiY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