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最美的倾听,最好的领航

2016年对我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的11月我有幸结识了郑艳红老师,与郑老师的合作,让我的研究开启了新的阶段。六年后的今天,郑老师的第一本著作——《最美的姿态是倾听——语文课堂转型》完成,郑老师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成果终于问世,可喜可贺。郑老师是追求完美之人,几易其稿,总想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读者,相信读者从字里行间能读到郑老师的专业与用心。

郑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不同类型的高中工作过,有着骄人的工作业绩。20多年的工作经验意味着什么?可能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功劳簿,足够后面享用数十年。但郑老师偏偏不是这样的人,她重新审视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我要转型,我不能再做‘教书匠’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为此,郑老师主动去读书、去参加学术研讨会、去向每一个她认识的人学习,她主动跨出了第一步,并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对我而言,郑艳红老师的勇气一次次鼓励着我,让我更加确信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自我挑战、自我实现”!郑老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一路与她同行,我看到了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和蜕变过程。

倾听学生、自我反思是专业成长的契机

郑老师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倾听者,因为长时间做班主任的关系,也因为她自身性格中的细腻与柔软,她与学生心灵相通,善于发现学生的困境与需求,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希望能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她第一次参加课例研究做观察员就特别认真投入,第一次分享对学生的观察心得和反思就落泪了,她回到家后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她对学生的困境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和共鸣,由此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每次上课之前,她为了设计好一节课,会查阅大量的资料,会对学生进行调研,会一次一次修改自己的学习设计,课后还要根据课上的情况进行反思和改进。对郑老师而言,每一节课都是研究课,每一节课都值得反复琢磨、推敲,而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共创的作品和成果。

深入探索、记录实践是专业成长的路径

郑老师最不喜欢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她似乎总是有着异常充沛的精力。每次研讨都神情专注,思考深入,勤于请教,乐于记录。她会把讲座内容转成逐字稿,天天带在身上研读;她会打车一两个小时到很远的地方参加课例研究;她会把自己关注的所有专著都下单,一遍又一遍地读书、做笔记……总之,在她身上我真的感受到“深度学习”是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忘我,而且她是个知行合一、说做就做的人。

在学习共同体改革实践之初,她虚心学习,认真观察、模仿,很快在自己的班级就有模有样地做起来了。当她开放自己的课堂,观察员老师们都为她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深度和投入度所惊叹。她经常会记录自己的课堂,比如用录像机录下来,反复看,还经常找我一起研讨。无论是自己执教的课,还是去其他老师的课堂做观察员,郑老师总是精心记录,并将一节节课变成一篇篇心得笔记,慢慢打磨成文章。经过几年的积累,记录的文字已经超过30万字,相当于两本专著的文字量。

稳定的教育哲学让内心坚定如磐石

郑老师第一次接触学习共同体,就产生了心灵的共鸣,结合她20多年的教师经历,她确信这样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她几乎没有过什么犹豫、迷茫和彷徨,可以说是一往无前。她有句口头禅“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才是问题”。她总是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课堂就是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权,保证教育的公平与质量,这就是正确的愿景,我们只要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就会走出一条路来。她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如何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景,竟然没有意识到自己一路走来踏过了多少荆棘和坎坷。

不断地自我挑战使领航专家屹立潮头。

要成为教育专家,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素养,两者缺一不可。郑艳红老师20多年的教学经验是一笔巨额财富。但对她来说,她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富有的,她想更多地接触、掌握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这些年,她不断地行走在实践与理论的交叉点上,逐渐变成了一个“倾听者、设计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业已成为一位教育专家。

心理学界认为要成为行业专家需要10000个小时的刻意练习,大概10—15年,郑老师如此虔诚地在教育的田野里耕作,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时间期限。永不放弃、永无止境、自定目标、自我挑战才是郑老师的人生本色。一届优秀的学生毕业了,她又有了新的班级,她会分析不同的学情,分析高中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她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引路人,也是学习共同体改革的领航者!这样做老师真的太有成就感了,这样过一生才真正值得!

向郑老师以及像郑老师一样的教育改革领航者们致敬!

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陈静静 2OWRaodzShF43GbaHjkvcCV6+re4VhuLnI0JFhDfjMf0bBiQb55xRsJriJdgPiY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