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郑艳红老师是一位不多见的灵魂工作者。她将教育理想与现实、教育情怀与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六年左右的学习共同体教学实践,在深刻反思、自我蜕变的基础上,以真实、真诚、真切的态度,完成了《最美的姿态是倾听——语文课堂转型》这部著作,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转型提供了一种参照系。
阅读完这部著作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四点:第一,她经历过全面客观地倾听多位学生心声的反复锤炼,深入细致地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抓住了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的改革实质,使其“语文课堂转型”有的放矢,落地开花。第二,全书以亲身实践为依托,其列举的课堂教学案例极具说服力。第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提升,其教学反思与分析概括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可资借鉴。第四,通过三届学生的多方面反馈,初步证明“学习共同体”的本土化改革效果明显,充满希望和前景,值得期待。
整部书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勇于解剖自己,抓住课堂转型的契机。她反思:以往,在“课堂上,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教’上,越是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上课,学生越是被我牵着走而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关于倾听,“看似很认真地在倾听学生的话语,心里却想着权威的、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者自己预先设想的答案。一旦学生没有说到自认为的点上,就会打断学生,或者转移话题”。正是这种无情的“自我否定”,触动她紧紧地把握住学习共同体改革尝试这一探索课堂转型的关键。
(2)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夯实课堂转型的基础。她说:真正的倾听,是“耳、目、心”等多种器官的投入,认真细致地听发言者的外在表达和内在逻辑,感悟理解多方面信息。她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上,这种全新的心理体验,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在形成和解决冲突的同时,构建彼此关注、鼓励、共享的和谐关系。而支撑这种倾听关系的是:开放、接纳、尊重和关怀的教育伦理学。
(3)以学科教学为课堂转型的重要载体。她将“倾听”置于时空之中,并且具象化。由此分析概括语文教师倾听能力的特质在于:倾听学生缄默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倾听语文教材中隐喻的声音。这样倾听,才能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转向,也正是相互倾听,引发了心灵撞击,激发出学生最原始、最纯粹的兴趣和爱好,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创造力。
郑艳红老师的改革尝试和体验,使我认识到:“自我蜕变”是投入改革的逻辑起点,“善于反思”是深入改革的基本前提,“意志坚定”“勇于创新”是持续改革的必备素养。这就是她成长为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的魅力和感召力所在。
在教育学概念里,倾听是教育学理解中的一种非判断性理解。重点在于倾听学生诉说,不做批判性或否定性的判断。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不以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预设为中心;
(2)采取一种积极有效的倾听方式;
(3)激发和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
(4)让学生体会到认知、感情、人格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5)具备通过外显行为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
如果教师不善于倾听,外部的、专业性的知识,专家的建议和治疗性干预都不会生效。如果教师善于倾听,就知道何时该保持沉默,何时该给予支持,以及如何提出一个问题,以便让双方分享思想和感情的意义更加明确。
因此,通过倾听分辨学生的细微差别,如声音、眼神、动作、神态等,感受学生的体验如何,他处于一种什么情绪状态之中,如受挫、恐惧、紧张、好奇、兴奋、喜悦等,教师在感同身受之际,表达一种外部的支持。也只有认真倾听的老师知道怎样帮助一个具体的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克服障碍,走向成熟,真实有效的教育才能发生。
总而言之,提倡建立倾听关系,将有益于培养学生和老师的自我责任意识、自我理解、自我方向感,以及正确面对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