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哪里

指向人的生命生长的课堂,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表达的是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和对生命情怀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由此,关注生命的课堂,关注的是师生生命的互动与成长,是师生间生命的相互启迪与润泽。关注生命的课堂不仅要关注社会,更要关注个体的人、关注每一个人完整的生命,凸显人的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进而不断追寻、实现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回归。

教学宗旨: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尊重人权

如前所说,关注生命的课堂,关注的是师生生命的互动与成长。生命的成长,其归宿并不都是舍己救人的英雄、革命的斗士、尖端的人才。关注生命的课堂最根本的使命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学会阅读、学会交流、学会生存、学会成长。它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尊重人权的思想基础上的。然而,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对一些文本主旨“拔高”的倾向和“贴膏药”的行为。比如鲁迅的经典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究竟要让学生们掌握的是什么?大多数教师会不厌其烦地向学生讲解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十几岁的孩子听后会一头雾水。如果硬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就要讲什么叫封建教育制度、什么叫封建教育思想,最终结果就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你不讲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

教材本身、任何一篇文章本身,都有自身的价值取向,有个体的生命内涵。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如果完全靠“贴膏药”进行,效果恐怕并不理想。如果要使道德教育达到所期待的目标,就要求教师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材背后的种种因素。比如对契诃夫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的理解,就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契诃夫同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了解契诃夫描写这些小人物的意图:除了对他们的批判,还有同情,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些小人物要想很好地活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必须瞻前顾后,必须虚与委蛇。

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生命场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相互沟通、补充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彼此分享生命的历程、对生命的感悟,交流自己的情感、心态、价值观、价值取向。由此,我们和学生共同形成一种“生命场”。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个拥有鲜活生命、独立个性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的能量和动量,更有相互的碰撞。碰撞就会产生新的能量(也就是我们说的“动态生成”),常会生成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教师们一定要有课堂的教学“生命场”意识、不同生命体之间矛盾和碰撞的意识。

下面是我在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任教时,于2008年在初二(1)班执教的《散步》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我力图引发学生联系日常的生活体验,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并在这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在关联中拓展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

师: 文中一家四口在散步时发生了怎样的事?

生: 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而“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师: 分歧是怎么解决的?

生: “我”决定走大路,但“我”的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 “我”为什么决定要走大路?母亲为什么又改变主意走小路了?

生: “我”觉得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而“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所以决定走大路;母亲因固有的舐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改变了走大路的想法,同意走小路。

师: 很好!本文写了一个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故事,可我们却很少有人去写,原因何在?

生: 因为太平常了,我们没去关注它!

师: 对!作文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和积累,我们同样可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刚才我们在听朗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自己喜欢的语句?

师: 没注意?没关系,我们再听一遍,请同学们注意了: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为什么?

(多媒体播放《散步》朗读录音)

师: 记住:在听读的时候,及时将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师: 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然后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子来交流,好吗?

生: 好!

生: 我喜欢文中第二段,因为春天是生命力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师: 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也很喜欢,因为我想起了我们家乡的一句俗语:“寒冬到老牛,死老人。”文中“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年老的人抵抗力差,挺不住寒冷的天气,像去年那场暴雪,使多少老人过世了。然而,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言语间,对春的期盼,对母亲顽强生命力的赞颂溢于言表。同学们觉得,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悟?

生: 老师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感想自然比我们深刻。

师: 对!学语文,我们不能就课文说课文,要自觉地联系生活,联系以往所学来思考。这样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深刻许多。同学们想想看,这段中“春天总算来了”,还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 对春的期盼!

师: 很好!我们以往所学的课文中对春的期盼、对春的到来的喜悦的文字,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篇?

生: 朱自清的《春》!

师: 好!能背其中几段对春的期盼、对春的到来的喜悦的文字吗?

生: (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生: (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师: 作者为什么要说“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不用“挺”“度”?

生: “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写出了母亲顽强的生命力。

师: 说得真好!同学们还有其他喜欢的句子吗?

生: 我喜欢“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因为它使我们看到了小时候我们对父母的依赖,而老人们对年轻人也很依赖,我们一定要关心老人。

师: 很好!我看到这句话,想起了我外公的一句话:“老候,老候,人老了,就变成候了”,意思是说人老了,需要年轻人像照顾孩子一样来照顾他。

生: 我喜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因为它写出了春天带给我们的生命力。

师: 对,这就如《春》中描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句一样,春,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

再举例子,教《孔乙己》,如果我们的设计还是一味地死抠教材,紧扣教参,忘了联系时代背景去思考,去组织教学,学生就只能牢记教参的说法,孔乙己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们就读不出孔乙己内心的苦楚,读不出自己的同情与怜悯,我们也就看不到学生人性的善良。我的一次《孔乙己》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 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个画面很凄惨!他被人毒打,还被人嘲笑。我觉得他很可怜。

师: 同学们觉得孔乙己可怜吗?

生: 可怜!

师: 仅仅因为被人毒打吗?

生: 每当孔乙己到酒店,那些喝酒的人都要嘲笑他,说明在那些人眼里孔乙己只是一个笑料。他们根本不理解孔乙己内心的苦楚。

师: 有道理!你怎么知道孔乙己内心有苦楚的?

生: 当旁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里的“颓唐不安”和“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就告诉我们他内心有苦楚。

师: 哦,怎样的苦楚呢?

生: 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直未能“进学”,这是他最大的苦楚和羞辱。当别人当面揭了他这疮疤,当然痛苦啊!

师: 说得好!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 孔乙己的名字叫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但“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一个人连名字都没有,值得同情。

……

这个对孔乙己形象分析的片段,师生通过思维的碰撞,折射出一些时代的变化。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原来的教学更多是从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冥顽不化的一个人物的角度而谈。现在更多地看到他是一个很值得同情的人。孔乙己为什么值得同情?他是连名字都失掉的人!这些角度,我们在过去的教参里不一定能看到。我就说鲁迅小说里最悲惨的是这些人——没有名字的小D、阿Q、祥林嫂……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家人,没有故乡,没有土地,这是最悲惨的。

教学的归宿:启智、培智

启智、培智应该是关注生命的课堂的基础和归宿。能否学懂、学通、学活,并运用所学解决具体的问题,取决于智慧。关注生命生长的课堂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充分开拓人的智力潜能,使人成为具备开拓创新“资本”的人,这种资本就是智慧。培植学生的智慧,教育者不仅要“有心”,还要“有智”。仅有知识,只教知识,不仅难以培植学生的智慧,还会影响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效率,制约其终身的发展,更会不经意地因其“教”而浇熄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走向愚钝。墙角的花儿开了,你说它是“孤芳自赏”,学生偏偏要说“它是有自信的”,你能说他错了吗?你如果说他错了,就把孩子的智慧给扼杀了。

“智慧要靠智慧来培植”,为师之道,在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培养学生的智慧,成为智慧的播种者,使学生渐渐变得聪明起来。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只做一个“留声机”,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也要把孩子们看成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我们自己首先得从生活的阅历和对生命的理解的角度来研读文本,具备从文本的字里行间理解文本本意的功夫。我们要用教材,至少得把作者理解清楚,然后把时代对人的要求了解清楚,还要大致了解作者究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写作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究竟是在一种怎样的情景中写的?教参上写的是“迷茫”,那么我们再看一看朱自清的文本中有几篇不用“美女”来作比喻的?这隐含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我们要去考究的。

再如《清塘荷韵》是用“荷”来喻人,用“荷”来抒情的,为什么要写“波斯猫”这个细节?去掉它行不行?认真读一读就不难发现这个细节折射的是作者生活的趣味,“波斯猫”与“荷”是相映成趣的。教师如果不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往往是会滑过去的,甚至也可能认为这些细节是多余的、突兀的。“波斯猫”与“荷”的相映成趣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赞美,更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还有,在《清塘荷韵》中作者是想种荷吗?如果是,为什么不去主动种?如果不是,为什么“丢下种子前要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如果作者把莲子投入池中,就听天由命了,那他为什么每天还要到池边去看看?这就是文本中反复强调这个“荷”叫“季荷”的缘故。

此外,《清塘荷韵》中写“蝉噪林愈静”这个细节,为什么说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呢?作者有没有参透?而写到一个喜欢荷花的邻居,天天来数荷花的朵数的时候,为什么要补上“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切的数目”呢?为什么要写莲“做着春天的梦”? ……我想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去研究教材,不站在自己的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是提不出来的。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指向人的生长的语文课堂,就是充分发挥教师智能中的人文情感和文本内容的人文因素,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关注师生生命、放飞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园地,让课堂奏响生命的乐章! NumP9DKzcqk3wRdgAyG6vH80a4oGoMS13FzwqC2/f+ubVKz5OhROA5GK1Mi9rf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