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日研日新,如潮争涌
——教师成长的日常之维

初次读到刘祥老师的稿件时,感觉他文风稳健,文意周密,有令人信赖的成熟气息在字里行间流露,不免暗自青眼有加。一经了解才知此时的他已有多本专著面世,更是一位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于全国享有美誉的名师。因为我们的杂志编辑工作秉持公平选稿的信念,不唯作者名气是从,所以惯常地也有一种对待名师“云淡风轻”的态度,但是刘祥老师以其出色的专业素养、扎实的文字功底、朗阔的人格情怀不断加重他在我们编辑心中的分量。印象最深的是他写的“带徒弟”的文章和徒弟写他的一篇文章在编辑部轮读,同事们对师父的推心置腹、春风化雨,徒弟的不辱厚望、饮流怀源感触良深,后面讨论时总是不觉提及,渐传为佳话。在写到期待优异的徒弟们“成为最耀眼的教育明星,闪耀于中国教育的辽阔天际”时,他说:“那时,古稀的我会满怀幸福地眺望着他们的光明,为他们乃至为中国教育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为“青年教师成长扶持”专题拟名时,我便提炼了“为了跳动的火焰”的字眼,心上所想正是像刘祥一样热情的老教师们关切青年教师的眼光,并相信在对年轻的读书种子晨提夕命时,他们眼前跳动的那些亮光,既是新教师勉力奋进的精神火焰,也是老教师对教育梦想不灭的熠熠火光。

(一)

生命光亮的辉映,在他的著述中处处闪烁。他对成长经验的言述,无不编织进躬耕探索教育的丰富履历、登览守望未来的殷切期待中,拳拳之心,跃然纸上。这部《有滋有味做教师》的书稿,乃是作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师心披沥。厚实的积淀,累年对教育身心交感的体察,已令其文汰去浮沫,精醇通达,读来如闻谆谆语声,教人清醒地明辨成长的方向。

普通教师如何成长为卓越教师的问题难以概而论之。既须深入岁月经历教学艰辛繁杂的历练,又须有不被岁月蒙尘的清明心境,以随时反思和洞察教学的处境;既须精诚守护心中不变的信条,又须与时偕行,非固止其所站立;既须跬积而不厌,又须排除烦扰留取余暇,待顿悟之机契;既须向着明亮的一方采汲美好,又须承受教育困境沉重的拷问,葆有对不仁的愤怒和对不幸的痛感;既须在格局的扩展中获得对教育实践的超越性引领,又须保持对细节的关注,从学生纤小的举动中捕获生命的消息……

个人如何从普通走向卓越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中有可言传、可依行的实际的方法,更有很多难传达的暗默的功夫。后者便是诗人里尔克所言,“浸润着一切生长者之根”的隐秘之地。成长也常常因个体条件、际遇的不同而呈现迥异、复杂的境况。刘祥老师论说“走向卓越之境”的勇气,正可从为成长建言本身的困难得到一些印证。这份勇气既来自他将饱满的经历直呈的坦诚,又来自把经历融塑为言说背景的底气,更来自转译、传达冥微难言之物的信心。也许对于作者来说,难以顾及具体读者的阅读效果或在行动参考上的效能,但作者能以其对自身的确知,媒介着同样有所追求的心灵,在以语言现身的情态中,使个人的经历与领悟成为他人感奋的鼓点。何况,他关心周围的人群,对同行的观察常有穿透的目光,书中常见寥寥几笔的人物白描,片言只语其状呼之欲出。教育圈众生相,他是熟悉的。

在书中,作者为普通教师成长铺设的“台阶”颇用其心,将令开卷的教师们“有章可循”,怦然“拾级而上”。特别是对具体问题条分缕析,使人能够清晰地观见他研究的思想轨迹。如果说回视自我之经历提炼出他人可学可仿的经验,已在多年的讲台间和书桌旁训练有素,那么关于“当下及未来的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已趋于无限多样化”的见解,对教学研究所持的开放性态度,则源自他从不固步自封,且唯变所适的精神生态。正是对经验的价值不懈地发掘,并使之敞向新的可能性,使他对问题的思考总有一种在聚焦后慢慢推远的视野迁变。这使人既能在其“用志不分”之时被吸引到问题的核心,又能于其后“无有滞碍”的推演中得到生命远意的启发。教师能够怎样成长?作者怀揣着这样的问题,努力寻求更多的思考基点,使教师成长所涉及的不同层面和角度的东西得到丰富的呈现。事实上,唯有使这些教育生活中不同的构成处于一种彼此激活的格局之中,才能使难传之物向着读者慢慢地绽露。

(二)

成长的交织无不是新旧的际会,对理想的坚持。美好的理想,相信很多教师都拥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迈出穿越沉沦的脚步。重要的其实不是敢不敢做梦,而是能否将理想从高处的亢奋转化为日常“行脚”的冷静,并在遭遇挑战或困苦之时,使梦想作为生机的隐现重新向未来发出邀约。在我们走向梦想的路上,最难以觉察的围堵其实是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日常迷蒙之雾几无界边,极其容易使人陷入颠倒无明的状态。而人处于海德格尔所述之“日常共在”中,实是不易“挣破”的。在这样一种与周遭融为一体的“平均”的存在中,人常常消沉而难以觉察,人生的意义也常显得飘忽而难以捕捉。只有把握住如何不沉陷于日常的庸碌的问题,或者说保持对磨平的日常性的批判,才有可能为成长筹划一份坚实的依托。于庸常中突围之人,内部常有精神性声音的回荡,这种声音就是由自我牵引所生发的澎湃的生命潮汐。刘祥笔下的“傻教师”, “踽踽独行”“蠢蠢欲动”,正是寄情教育的身影穿梭、自救启人的灵魂震颤。克服日常漂浮的“傻瓜”,以蓬勃的生长之势顶撞着迂腐沉闷的世俗地面,破土而出,“钢筋铁骨”,反拨着狭隘颓塌的生存风气,一次次用“攒聚”而来的思想米粮,投喂那个“称为理想的/宠物”。

时时“注释”,岁岁“折腾”。勤于“炼意”的教师,不断增强对生活事实和联系的感受力,终使日常涣散的碎片连缀成篇。更加可喜的是创造潜力的释放,使日子布满处处逢春的惊喜。一条陌生人误发的短信、一次课堂上的小小遗憾、一个与学生交往的简单动作、一句同事无意间的嘟囔,都可闻见人性深处真意的呼唤。启于无聊、缺憾、平常、琐屑,而终于温暖的回流、能力的提升、责任的深化、见解的更新。能够留意到细节,并对琐细之物进行升华,随时捕捉美妙的灵感,看似一种巧思,实则是事物间壁垒的打破,不同领域意趣的贯通。在刘祥老师眼里,细节之上常常凝结着一个充满价值的问题,闪念的背后常常折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世界。他对这些细节和闪念的琢磨,既有紧贴事实情境的低俯,又有超越惯常思维的飞跃。乐此不疲,或“漾出一丝浅浅的快乐”,或自诩为“好玩”,但我们何尝读不出这一切不是只为快乐好玩,而是教育得失寸心知的情衷?“万事可研”!多么深沉的热爱,多么豪迈的气度!

持久的追求,大量的思考、阅读、写作和研究,促使教育生活在日新月异中发展。灵感从来不会突然降临,而全因“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终至“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郑板桥语),于是书中诸如以科幻电影中人和外星人的“四类接触”解析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关系的例子,就不是偶尔的“脑洞大开”,而是饱游饫看,信手拈来,腾挪变化,“决出生活”(石涛语)。何其快哉!

现在人们谈及成长,不免会提到“内卷”,感叹于努力被无情地抵消。“内卷”除了社会层面的病因,落到个人,还是有多于无聊事务上打转,精力耗散而无果的情况。重复不思研究,只会造成生活“雷同的情节”无限地循环;灵魂滋养缺失,生命断不可能有润泽之境。刘祥老师说:“勤劳如果不和积极主动地思考、创造性地探索相结合,也就成了一种无意义的时间消耗和体能消耗。事实上,正如那些勤于做题却懈怠于思考、感悟、总结、归纳的学生一样,绝大多数勤奋一生却‘泯然众人’的教师,都是因为缺乏思考和创造。”每每思及这种勤劳不休却因袭重复的教育人生,他都有悲凉之情从灵魂深处溢出……出色的教师,是那些随时在心中孵育着教育内丹的人,他们精意覃思,萃光取华,使这颗内丹在多方滋养的日常中慢慢成长。但令神费而不散,常贵时逝而有进,正是人于平素可常持有的信条。

(三)

《论语·为政》道:“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就是说,要不断起思,发问“怎么回事”;进而探索,追问“何以如此”;终要审度,探术“何可相安”。人要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存疑与解疑之后,继续探索“怎么样”,在弥散的生存之雾中,看到造化幽曳的链条,感受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相牵系的情状,高远而又切近地把握这种相生相抵的关系,并为生命的存在找到回旋着历史召唤的意义诠释。唯有清晰的自我建构、深刻的世间体悟、自觉的人生引渡,才能使飘逝的意义巩固下来,并使日常的往来成为一个个有价值的事件。

世界川流不息,日常凋谢无声,如果不在伟大的事物上驻留,我们的生存何以敞亮?一味地“快”只会造成对生命的吞噬之感,而“慢”往往会带来幽幽的情韵。就像坐高速列车,离心之快不免让人不安,而湖上的乌篷船,你和你的心都在船上,有若归的安宁。为公开课堂中那位还嗫嗫嚅嚅回答不出的学生停留,在高速旋转的大脑中为他小小的绽放思量一个完美的计策,真是又奢侈又深情。停下来,花瓣还在半空,孩子还有机会如释重负嫣然一笑……教育的美好,原来全在人心的温柔。当一位老师在日常中总是愿意保持着对学生耐心的凝视和聆听,并做足了准备,一心只为他们“驱离昏暗,照亮前程”,那么可以说,他时刻存持对教育的神圣的敬畏,并以爱和创造热情地献予。

“教师如何获得成长”,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全部转化为“教师如何从事教学研究”,但毫无疑问,教学研究始终是教师成长的切入口和主阵地。优化课堂内容结构、探究师生交往活动、创建规范性实践模式、开启课程文化建构……摸索中的教师随着实践的深入,愈知研无止境,须当勤力渐进。从突破教学工作浅表化的“刻意”努力,到教科研“像呼吸一样自然”,自是千帆过尽,但坚持教学研究的日常化,是每一位有教育抱负的教师应该自觉养成的习惯。刘祥老师说:“我的研究以课堂实践为起点,通常是先形成一些相对零散的思考,逐一在教学中践行,然后经过反思和提炼,形成较为系统的、有一定操作性的经验,最后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后面更加多元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可看到他研究理性的不断增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但植根日常课、回馈日常课的研究初衷却没有变过。书中也记录了不少他公开课的精彩,其实,有日常课之“丰赡”,何愁无公开课之“惊艳”?

超出日常,又不离日常。既出发,又“返身”。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言:“学习只是个人参与认知历程的一个时刻,只有在加深个人思考的本己经验中,这种认知历程才是真实的。”无论是自身在借鉴、吸收和转化中逐步成长,还是以文心养人心的语文教学实践,刘祥老师都注重真实学习的发生,特别是善于以“最精要的问题”打通学习过程出现的“阻滞和偏差”,于师于生,皆得新境。而此“打通”之效,得益于其对新旧经验交融、静态知识和动态能力转换、现实学习情境和未来生活价值关联的“推拨”之功。教学相济,此之谓乎?

再次回到“个体如何崭露生命头角”的问题。这个提问,连同“人如何经历并成长着”“人的经历如何成为人的教育的历程”等问题,在读这部书稿时,一直在脑中缭绕。未及掩卷,感觉已有了答案,那便是苦乐同心,要随同那年岁作生命的亲临,在坚定的日课中守护精神的默化。一个悉心听取心灵的潮水拍打岸堤的声音的人,纵然无法得到“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彻悟,但充耳的将不再只是浮喧之音。

刘祥老师说:“如我这般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的多是一份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情怀。”也许正是这样一份情怀让他始终保持着热爱的纯粹,并在炽烈的追求里迎来生命园地的秾茂。我近期编辑的他的几篇文章,多次让我联想到古代士子的担负,我便推测他的文字已随他站在了更高的灵魂墀台。而他的文字脊骨上分明又闪耀着现代理性的自尊,从不拖泥带水的语言风格,又加强了这种印象。他其实还非常喜爱诗,且富有生活的情趣。但这些都不矛盾,我以朋友的真挚,期待他继续往自由的境地朝圣。

他想象中自己眺望教育远方光明的笃定的背影,已是我的编辑生涯里最宝贵的影像之一,这个画面永远会给我感动和前进的力量。我虽未曾与刘祥老师见面,但我相信对中国教育之未来怀同样心愿的人,未见如已见。

是为序。

李淳
《师道》(人文)编辑部主任 f0mFvHrbneJv3Np31uBuhlxMBEc03Ofy/zsCDyP7uH6bFQYdYvrrOMK6SiQneb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