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论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谈论语文名师,总有几个文化物象在眼前闪耀:高地与高峰、合唱队与领唱者。语文教学应当有一块高地,但高地上应当有高峰,高峰当是名师的比喻。合唱队的优秀,往往与领唱者有关,而领唱者又是在合唱队里诞生的。我们需要建构高地,也需要耸立起高峰;我们需要优秀的合唱队,也需要杰出的领唱者。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名师。但是,何为语文名师?语文名师又该如何评价?于是,我有了评论的断想。这一断想,让语文教学形成万千气象。
1.复兴始于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等四个组织,曾共同提出一个口号:复兴始于教师。这一口号意蕴非常深刻。我的领悟是:教育的振兴,从教师开始;国家、民族的振兴,也从教师开始。
的确,谁赢得了今天的教师,谁就会赢得明天的教育;谁赢得了今天的名师,谁就会赢得今天的和明天的优质教育。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复兴始于教师深处的含义是,教师培养学生,好教师培养好学生。复兴始于教师,说到底,是复兴始于学生。这印证了以下两句话:今天我们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世界,就是给未来世界留下更多好的孩子,世界才会更美好。
2.名师需要定义,从文化学的视角看,定义的过程是阐释的过程。
文化是一门解释的学问。从文化学的视角看,名师的定义是关于名师的文化解释。抑或说,名师的解释比名师的定义更重要,也更有文化的意义和色彩。
文化是由人所编织起来的一张意义之网,而人是这张意义之网上的一个动物。对名师的阐释,是与教师一起编织文化的意义之网,让教师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这样的阐释很可能用感性的方式,有一种诗意的表达。诗意绝不是指词藻的华丽、表述的浪漫,相反,是平实、质朴、深刻的另一种表达。对语文名师的阐释用这种方式更适合。
3.当今语文教育界,对真正名师的呼唤更为迫切。
关于名师,我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个时代需要名师,也不缺名师,只是真正的名师太少了。小学语文界是名师荟萃的园地。我们一定会想起斯霞老师。斯老师的童心母爱成为语文教育和整个教育的旗帜,像斯老师那样教语文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愿望和执著追求。斯老师一直在云端,凝望着、期待着,我们该响亮回答:斯老师,请您放心。我们也一定会想起李吉林老师。李老师所创立的情境教育成功解决了语文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相通融的问题,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已建构起来,并正在走向世界。我们也一定会去追随李老师前行的步伐。还有许多语文名师,在语文天空里都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我们不禁要问:在斯老师以后,在李老师以后,在那些语文名师之后,又是谁来引领小学语文教学呢?时代的呼唤,我们应作出应答。而对名师进行评论,应有几个尺度。
尺度之一:语文名师应当有语文教学主张。
语文名师需要对语文教学进行命名。命名实质上是在长期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炼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语文名师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教育核心理念的淬炼,使核心理念聚焦并结构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命名时充满着想象,教育、语文教学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主张的提炼一定要基于学科的特质,不言而喻,语文教学主张必须对语文特质有深刻的认知、准确的把握、明晰的表述。因此,名师的定义,语文名师的解释,语文老师教学主张的提炼,乃是语文教学的精彩命名。
语文教学主张绝不是窄化甚或异化语文教学的内涵,而恰恰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有人担心,提出语文教学主张,可能使具有丰富内涵的语文窄化为“××语文”,使语文异化。我并不这么认为。教学主张是基于语文特质的独特的理解和把握,它只是力求以此来切入,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度改革。因此,教学主张只不过是寻求到一个切入口、突破口,切入口、突破口也是生长点。不同的教学主张形成语文教学的不同个性、不同风格,使语文教学园地百花齐放,更加五彩斑斓、绚丽多姿。“××语文”还是语文,语文不会窄化,更不会异化,而是特色化、个性化,这是语文教学的文化回归,语文教学会更加生动,也更加深刻。当然,教学主张的表达,“××语文”只是其中一种表述方式,其他方式我们也正在寻找和创造中,比如一句话,比如一个比喻。
尺度之二:从深刻意义上看,语文名师应当让语文教学回归。
改革从来不是零起点,从来不割断历史。语文教学改革也是这样。所以,语文教学改革有时需要回归,需要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会发现新的风景,产生新的想象,会有新的创造。回归、回家是回到语文的本质上去,回到原点上去,回到规律上去。一如对待传统,只有不断地回归、回家,才使传统成为“现代时”,而且成为“未来时”。语文教学的回归,实质是在回归中走好现实之路,走好创造之路,并走向未来。
不难理解,语文名师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回归者,是站在原点的文化瞭望者和创造者。
尺度之三:语文名师应当培养自己的美学精神。
人的本性决定了人对美和审美的追求。“审美的自由是一切政治自由的基础,由此可以设计出一个虚幻的,但可以自由进入的美学王国”(席勒,《美育书简》)。从席勒的这一著名论点引申开去,可以形成这样的观点:在自由进入的美学王国里才能培育美学精神。这样的美学精神表现在对崇高和自由的追求上,也体现在美学的法则上:“使人在一切外在生活中保持内心生活的笃定”(席勒,《美育书简》)。崇高与自由,带领我们冲出围栏,让我们走出了感性世界,获得精神上的进一步解放;美学法则,则让我们在规范中求得解放。
中华美学精神在于坐忘和虚静。坐忘、虚静带领我们走向心灵的自由和创造。语文教学用中华美学精神来引领,必将形成语文教学的中国品格和风格,语文名师也会充溢着中华美学精神的力量,让语文教学走向崇高。
尺度之四:根本的内在尺度——为了儿童的语文学习。
语文最精彩之处,在于语文教学让儿童精彩起来,亦即,语文的精彩不是目的,它有个根本的内在尺度,这一内在尺度就是儿童的语文学习,就是儿童的发展。儿童语文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才是语文教学主张提出及落实的根本目的。
儿童是怎么学语文的,我们并不清楚。这里用得上“陌生化”的文艺理论:语文之于儿童,是熟悉的陌生者;儿童学语文之于我们,也是熟悉的陌生者。熟悉,让儿童让我们充满亲近感;陌生,让儿童也让我们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陌生与熟悉之间充满着语文的张力。语文教师,尤其是语文名师应当引导自己,也引导儿童在语文的张力里有探究,有体验,有感悟,有收获。
名师凭借语文教学主张要揭开儿童语文学习的“黑洞”,揭示儿童语文学习的密码。这是语文名师的使命与智慧。
小学语文界群星灿烂,照亮着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天空。小学语文界人才辈出。平日,为一些名师写一些评点,这些评点其实是读后感。每写一次,便对名师们有新的认识和发现。这次整理文稿,又一次被他们的精神、思想、品格和语文教学的主张,及其所形成的教学风格感动。如今,选择一部分名师以及一部分对他们评点的文稿,呈现在文丛中,再去回望时,心灵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想初步绘制一张小学语文名师图谱。这图谱上每一位名师都像星光一样灿烂。
评论,是为了我们认识他们;评论,也是为了鼓舞自己;评论,还想在图谱上增加一点色彩。
愿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照亮儿童的语文之眼,照亮语文世界,照亮无限的天空。这样,语文的万千气象让语文世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