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赏读课
阅读过程策略化,联结比较多元化
——《十万个为什么》群书赏读课活动设计

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汪琼

设计意图解析

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聚焦于科普阅读,单元阅读要素为: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作为本单元大概念,它贯穿课文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快乐读书吧”推荐苏联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室内旅行,对自来水龙头、炉子、餐桌和灶台、厨房锅架、碗柜、衣柜等,提出很多看似平常其实并不平常的问题。问答是这本书的基本结构方式,学习并掌握解决问题的阅读策略是本次赏读课的重点,而阅读策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为达到阅读目的而自觉运用一系列认知程序和手段,这需要学生反复学习。

同时,联结也作为重要策略进入此节赏读课。问题答案和生活经历的联结,让日常困惑迎刃而解,反过来可以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也让整本书阅读从书内跨向书外,联通生活世界。“快乐读书吧”还推荐了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同一主题不同书籍之间的联结和比较阅读,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判断,能提高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既然是“快乐阅读吧”,图文结合描述答案、抢答、PK赛等多样而有趣的阅读形式的采用,则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阅读是快乐的,从而推动阅读的持续和深入。

【赏读目标】

1.从寻找书本问题答案出发,通过判定文本结构形式,选择贴切的形式呈现问题答案,练习掌握解决书本问题的阅读策略。

2.通过和生活经历等的联结,解开现实困惑,深化阅读兴趣;借助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提升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赏读准备】

1.学生初读过苏联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南方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2.两份阅读策略单。

【赏读过程】

板块一:名言导入与作品回顾

1.名言导入。

以下这句话,你觉得可以送给你读过的哪些书?为什么?

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

学生联想、交流,并简要说出理由,借此概括科普阅读的价值。

2.作品回顾。

(1)学生回忆、整理:苏联作家在家里、等处散步,走了多步,写成一本有趣的小书。书名来自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七千个,十万个。他运用了生活化的语言,结合有趣的故事,让枯燥的物理、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解答了我们一系列的问题。

(苏联作家米·伊林在家里水龙头、炉灶、餐桌等处散步,走了20多步,写成一本有趣的小书《十万个为什么》。书名来自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看看如何寻找问题答案,如何呈现答案更好玩。我们还要进行抢答游戏和PK赛,考考你的反应力、合作力和辨析能力。

板块二:文章结构要判定

1.过渡。

科普文章,答案就藏在文章当中,但为了将不同的知识解说明白,作者采用的结构方式是不同的,常见的方式有哪些呢?

2.判定文章结构。

(1)出示“《十万个为什么》文章结构形式”学习单。

(2)阅读“什么时候人类开始学会取火的”(第15—17页),思考并交流它的结构类型。

预设:

A.原始人将火种带回家;

B.后来点长明灯;

C.再后来使用火柴;

D.爱迪生发明灯泡。

最终判断这篇文章属于“时间顺序类”。

(3)阅读“水能不能炸毁房屋”(第11—12页),思考并交流它的结构类型。

预设:

A.水蒸气将一座五层楼高的楼房炸毁,炸死23人;

B.德国22个蒸汽锅同时爆炸,周围的房屋基本被炸毁;

C.日常生活中,每天有几千个蒸汽锅爆炸,比如木柴燃烧噼噼啪啪作响也是,只是爆炸小,不太可怕。

最终判断这篇文章属于“事实列举类”。

3.小结此板块策略。

非虚构类文章有不同的结构类型,我们要学会分析、判别作者采用哪种结构类型呈现答案。

4.继续发现。

实际上非虚构类文本结构类型很多,继续阅读、发现和寻找此类文本不同的形式结构。

板块三:形式影响内容

1.策略练习。

学生从两个问题“什么时候人类开始学会取火的、水能不能炸毁房屋”中选择一个,采取对应的形式独立完成,再交流共享。

2.交流、比较。

学生交流两个答案的呈现形式。在比较中体会科普作家为了激发读者对科普读物的阅读兴趣,会根据不同问题设计不同的回答形式,形式贴合内容,让答案更清晰、生动,使读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

3.小结阅读策略。

根据文本结构类型,选择对应的形式呈现答案,会让理解更深入。

板块四:阅读需走向书外

1.过渡。

找到问题答案,阅读才走了一半,阅读需要走向你自己或你的生活经历。比如“水能不能炸毁房屋”的答案,让你产生哪些联想呢?

2.出示“《十万个为什么》联结单”。

小组内讨论后,轮流写下自己的联想,再交流:

3.展示与小结。

在交流中感知同样的答案,每个人产生的联想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同,这和每个人前期经验和知识有关。阅读向书外行走,和自身或生活进行联结,才能更好地理解答案、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从而改变认知。

板块五:阅读如此欢快——抢答与PK

1.过渡。

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借用的是卢·吉卜林的诗句,其实只有5万字、60个左右的问题,却是科普创作的鼻祖,比如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就受它的影响而诞生,书中附录部分的内容就来自后者。下面我们进入游戏抢答环节。

2.出示抢答规则。

(1)公布题目后,找到对应内容,两分钟小组阅读与商讨:A同学回答问题,B同学根据A的回答提炼1~3个关键词板书,C同学补充说明方法,D同学进行趣味分享。

(2)两分钟准备时间结束后抢答,最先举手的为抢答组。回答时不得翻书,时间为两分钟,超时不计分,不重答。按时全部完成的小组计10分。总共3题。

3.抢答题目如下:

A.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第99页)

B.为什么鸟儿会撞坏飞机?(第126页)

C.多晒太阳可以让人长得更高吗?(第157页)

4.颁奖典礼。

根据得分,评选出最佳阅读合作小组。

5.两大《十万个为什么》PK赛。

(1)苏联版《十万个为什么》启发了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但二者无论内容、写法、结构都不相同。回顾这两套书,你比较喜欢哪一套?请在便利贴上写出1~3个理由。

(2)学生板贴、分享各自的选择及理由。老师由此总结:比较阅读,了解同一种类型书籍的同和异、优势与不足,可以提高自己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板块六:运用阅读策略,形成综合能力

1.4大阅读策略指向两大核心问题。

让学生回顾4大阅读策略,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结构图,将策略系列化:

形象感知从书内阅读走向书外阅读的相关性和拓展性,从而达成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深化。

2.综合能力来自高阶练习。

选择《十万个为什么》中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和小伙伴一起,借用本课所采用的系列阅读策略,继续阅读之旅,深化阅读能力。 vc/MKztLO2hAAtdUwFgWHEMmkfAUymkybeSAwx9pXh/XEboORaYrcLWTrKqxHa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