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玩唱”唐诗
——以《过故人庄》的教学为例

选择唐诗作为一篇备课的课例,对我而言是极具挑战的。一是我对诗歌的研究不多,在教学中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二是诗歌本身就是教学中的一个“神秘”领域,教得好的老师不多,多数是把诗歌翻译、串讲一下草草了事。怀着对诗歌教学的敬畏之心,我打算通过呈现一次完整的备课过程,来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想法。

如果你不想用传统模式来上课,就得把这首唐诗读出味道,讲出道道,怎么办?那就得从解读文本开始。谈到解读,我喜欢在没有任何参考的前提下将大把的时间花在“读”上。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有道理的。刚拿到文本,尤其是曾经教过的或者读过的、听过的,往往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式,总想着教参怎么处理的,别人怎么理解的,网上怎么说的。备着备着别人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少。在没有灵感之前,我会选择静静地一遍又一遍地读文章。

一、备课的三个阶段

1.要让自己沉浸在文本之中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遵”本义是顺着,沿着。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完成作品的时候,已经伏好了脉,就等着读者顺着线索一路找来。顾城的《小巷》我觉得非常适合比喻“遵路”的过程。“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在你没找到那条通向作者心灵深处的路时,在你面前的就是一条又弯又长,没有门也没有窗的小巷。你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拿着“大铁锤”把挡在你面前的“厚厚的墙”砸碎。这种强硬的手段看似找到了一条出路,实则是一种“破壁”的行为,是让你从文本中“走出去”而非“走进来”。二是拿着那把“旧钥匙”,找到打开这堵“厚厚的墙”的机关。

那么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的机关在哪里呢?我们又该如何找到打开机关的那把“旧钥匙”呢?当你已经沉浸在文本中忘乎所以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到诗中去寻找各种有用的信息了。

2.字斟句酌,读懂字面意思

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是字斟句酌,因此成熟的作品是反复修改的结果。这一阶段,你要逐字去读,慢慢吃透。边读边想,边想边问,边问边答,可以跟文本对话,跟作者对话,也可以跟自己对话。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文题“过故人庄”就暗含很多信息,“过”是“拜访”的意思,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故人”和“庄”。能和孟浩然成为“故人”的是什么样的人?真的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庄稼汉吗?还是一位同作者一样的隐者呢?这两种不同的猜测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理解。而“庄”字之问,与前面的问题就有关了。如果所拜访之人真是一个庄稼汉,那么这个“庄”就隐含着“故人”所居住的村庄的意思;如果拜访之人是个隐者,那么这个“庄”字,就有可能是故人的庄了,也就是故人是这个“庄”的主人。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把“鸡黍”换成“红薯”或者别的什么可以吗?“邀”字和文题中的“过”字,是否矛盾呢?文题说“拜访”故人庄,这里却又说故人“邀请”我到他家里去做客。姑且先不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在这一个个的问题中,我们会慢慢地发现诗文的脉络。这里就有一点可以明确,文题中的“过”与首联中的“邀”字是有关联的。要想弄清楚,还得把注意力放在第一句“故人具鸡黍”上。这句话直译过来是“老朋友准备了鸡和黍”。诗人怎么知道老朋友准备了什么呢?显然,在这之前,该有一个缘由或者约定,抑或是“故人”写过一封邀请函之类的给诗人,其中提到过“鸡黍”,当然还可能是诗人的猜测。这些都有可能。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一书中介绍过“还原法”,简单地说就是还原文本或者作者写作之时的情境。还原法需要借助读者的主观联想,但这种主观联想绝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断和妄想。就像我对“鸡黍”的推断,是有一定的逻辑依据的。作者还未到故人家,怎么就知道故人准备了鸡黍呢?至于为什么说“还没到故人家”,这得看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话明显是诗人在“庄”外所见之景——村边有绿树环绕,郭外有青山依靠。这样一想,前面的“还原”就合乎情理了。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一联中出现了与孟浩然这个“诗人”身份不相符的行为——“话桑麻”。按照常理,诗人应该聊“诗”才对,怎么两个人喝着酒却谈论着农事呢?这里的矛盾又要和上文的“故人”的身份有关联了,如果故人是同作者一样的隐者,那么他们“把酒”言欢却不似一般文人的“雅集”,不谈诗文论庄稼,有点让人意外;如果“故人”的身份是庄稼汉,这里的“话桑麻”就显得合理多了,但是一个诗人同一个庄稼汉谈论农事真的投机吗?让我更感兴趣的是“桑麻”与尾联的“菊花”。且看“话桑麻”,这是他们喝酒时谈论的话题,再看“就菊花”,这个“就”字是“靠近”的意思。一个“话”一个“就”,显然所谈论的桑麻是主题,而菊花不过是陪衬罢了。如果将这两个词调换一下位置,在我看来就再合适不过了。变成“把酒话菊花”,“还来就桑麻”,整首诗的理解就又是一番味道了。按照变换后的意思,我们可以做个梳理:

诗人接到“故人”的信,信中说,故人准备了鸡黍要与诗人把酒言欢。诗人到了村外一看,绿树环绕青山相依,确实是个好地方。两个人敞开窗户,赏着菊花喝着酒,谈诗论文好不快乐。一转眼要离别了,两个人约定明年这个时候还要来这里看看庄稼。

这样一读,也很顺畅。可是诗人为什么要制造这些悬念和矛盾呢?我想,解开这个问题便能“遵路识斯真”了。

以上的备课过程就是我平时备课的真实写照,我就是这么思考的。第一阶段是枯燥乏味、没完没了、不厌其烦地读,第二个阶段是不借助任何资料进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有趣的也很幼稚的问题,我都一一记录下来,有用的没用的,只有到了教学转换的环节才能知道这些解读到底该怎么用,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这一次细致地触碰文本,挖掘出很多信息,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

3.查找文献资料,深度解读诗文

查找文献绝不仅限于一些名师的教案,我关注的是关于这首诗的评价和解读一类的资料。清人沈德潜称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的诗“淡到看不见诗”。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去朋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醉心于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在所查的资料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淡”,这是我解读文本时没有读到的。有了这个启发,再读文本就不再停留在字面上了。所谓“诗缘情”,诗人有什么样的情写什么样的诗,同样有什么样的诗传什么样的情。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该有怎样的情呢?李明在《孟浩然〈过故人庄〉的两个层次》一文中说:“所抒发的感情是淡雅的,体现的是作者乐在其中的情趣,这种情趣贯穿全诗始终。诗歌中的田园乐趣从无到有,从淡到浓,从浓到醇,符合人的情感发展规律,体现了一种质性自然之美。这种美至少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是表层的,体现一种生态的和谐,是感官之美;第二个层次是深层的,寄托着作者浪漫的理想,是心灵之美。” 李明先生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是淡雅的。沈德潜的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语淡”主要指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味终不薄”指的是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的确有点“强人所难”,但是诗人却运用得得心应手,这首诗写的是浑然天成。所以《瀛奎律髓》中说:“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迹。”

我决定将解读的重点放在对“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理解、赏析上,如果能说通了,接下来就有可能带着学生走上更高的学诗阶段。先把着力点放在对语言的品析上。

(1)动词之妙。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鸡黍、我和田家,这四个再寻常不过的词语不过是在陈述事实,一“具”一“邀”两个动词才是情感的体现。且不说“鸡黍”在当时是否是家宴中的寻常菜肴,单说这个“具”字,主人为诗人的到来提早准备,足见对诗人的心诚、重视。而一个“邀”字更是热情洋溢。此联,虽明写“故人”的行为,但却暗含了“我”的情感。此处,可做一联想,在鹿门山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在面对老朋友的设酒杀鸡的热情邀请之时,一定是爽快答应,欣然前往的。明明是心情愉快,却不流露,反而轻描淡写地将“过故人庄”的原因交代出来,其用意在蓄势,也在蓄情。

(2)别具一番韵味的寻常之景。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有人说,颔联的景是“美”的。村边的绿树,城外的青山,在现代都市人的眼中绝对是诗一般的美景。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对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来说,难道这算得上是美景吗?不过是寻常之景罢了。何处没绿树,何处无青山?我以为诗人在颔联点出“田家”的位置,并不是为了用“美景”相称,而是告知读者,“田家”就是“田家”,“田家”就该是这样一种恬淡的景致。这种寻常无奇的景致反而增添了诗人对“田家”的向往和对这次聚会的期待之情。

再看诗人是如何来写这两句景色的。“绿树村边”本是静景,但诗人巧用了一个“合”字。一则可见村庄被绿树环绕;二则将静景写“活”了。同样的道理,一个“斜”字把“青山郭外”写得富有生气。这两句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入画则静,入诗则动。真乃妙绝!

(3)把酒畅饮中的错位表达。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大唐诗人的生活中怎么能没有酒呢?“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晚年生活贫困潦倒却念念不忘杯中之物,“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酒”是唐诗中不可或缺之物,孟浩然自然也好饮酒。朋友相见如何少得了酒呢?因此,喝酒又成了寻常之事,而喝到高兴之时“开轩面场圃”就显得自然和谐了。此时,相比较前两联的平静与恬淡,这两句诗情感陡升,“把酒”之中,似有无限的话语想要倾诉,但二人却选择了“桑麻”作为畅谈的话题,这着实出人意料。

村外有绿树,郭外有青山,眼前还有菊花,无论谈论哪个话题都是符合诗人的身份的。但诗人却恰恰选择了“桑麻”(庄稼)作为谈资,可以说是有悖常情。但就是这有悖常情、常理的选择,却成就了千古传诵的田园诗作。我对“桑麻”有这样几个理解:首先,做客“田家”,吃着“鸡黍”,看着“场圃”,自然要谈些应景的事,这是自然地流露,不做作;其次,诗人现在隐居鹿门山,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相比较功名利禄而言,他更关心“桑麻”;再次,“桑麻”不但是诗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更是他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诗的末尾,“菊花”成了陪衬,“桑麻”成了主角。这种错位的表达方式,正是诗歌的高妙之处。此外,这一联的关键还在于情感上的蓄势,“开轩”与“把酒”皆有豪爽之气,情感再次升级。

(4)重阳相约,菊花作陪。

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主客二人相谈甚欢,意犹未尽,所以约定明年重阳节再来这里赏菊、饮酒。这种浓郁的情感应该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提到“菊花”,就不能不谈陶渊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陶渊明的隐逸赋予了菊花这样的象征义。本诗的结尾出现了“菊花”,是巧合还是另有意义?我想二者兼而有之。如果说,主人爱菊,种菊花观赏就再正常不过了。这样想来,主人也必定是一位鸿儒骚人了,主客二人情投意合又都喜爱菊花,这是说得过去的。另一种理解,赏菊花话桑麻,菊花虽美但终究要过活,理想和现实是不可分的,也是分不开的。诗人有自己的理想,但也要活在现实中。如果能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这二者就可合二为一了。本诗的作者就达到了将理想与现实合二为一的境界了,“桑麻”既是现实也是理想,“菊花”既是理想也是现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用“就”,而非“赏、观、看”等字的原因。

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过故人庄》不但记叙了诗人拜访故交的事件,表达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真挚的情谊,更暗含着诗人的志趣和向往:田园才是孟浩然自在的精神家园。

备课三个阶段的阶梯流程图

二、教学转化的两个着力点

在教学转化的这个部分,我想表达一个观点:真正读懂文本之后而实施的教学转化,是不会违背学科本质、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接下来,我在用实践来证实这一假设的同时,也试图将我在教学转化中的一些想法尽可能地表达出来,表达清楚。

1.玩出味道

我将教学的一个着力点确定为:品味语言,理解“语淡而味终不薄”在诗中的具体表现。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要想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态度,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一外显的线索。而在分析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慢慢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要让学生走进诗人为我们所营造的语言世界,从而学习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方法,去营造自己思想中的人、事、物、景、情。

为什么要选择“玩”这个方式学诗?首先,从诗人写诗的角度来看,诗要在极为有限的字数内叙事、写景、抒情、言志……这就要求诗人在用词炼字上做到极致。贾岛的“推敲诗话”就是经典的例子。以前文人们聚会,总是喜欢拿出一位大诗人的不为人熟知的一首诗,再挖去其中的一字,然后大家各写一字填进去,最后发现还是原字用得最好。那么《过故人庄》这首诗也有一些地方非常值得推敲、品味,如果教师拿着《唐诗鉴赏辞典》或者“百度百科”等资料来照本宣科,诗的味道可能就变了。

其次,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先“学”后“习”,“学”是一个过程,“习”是对“学”的结果的检测和训练。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手段,促使学生的“学”真的发生,在思考、分析、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把书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储备,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技能,而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可以选择“教”,即直接讲解、灌输,把老师知道的、读到的全都讲给学生,至于他们能掌握多少要看老师讲的水平。同时也要看学生的领悟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那些悟性好、能力强的学生有利,他们可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从老师那儿直接得到自己要学的知识,这是走捷径。但这种方式也有坏处,老师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那么学生也就不再主动去研究和探索了。这种情况往往是学习发生了也就结束了。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可以用“教”的方式来达成,但要想让学生从已知再到未知去研究去探索,还得依靠学生自己。在这两个知识习得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前者的教师是教育者,主宰了课堂教学,也主宰着学生的学习;后者的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相互学习和促进。高品质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同时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具体到《过故人庄》这首诗的“玩”的设计,我想可以把其中的几个地方“挖掉”,让学生补填。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 ),青山郭外(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 )菊花。

2.唱出新意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演,学生虽是演员但不过是个“跑龙套”的角色。这种授课形式对于老师来说,很难实现专业成长,因为老师在一直不停地往外“倾倒”知识,这个过程好比春蚕吐丝;对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也很难实现思维的提升,因为要不停地记录老师的话。虽然倾听和记录都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思考的时间和发言的机会,那所听到的内容就会大打折扣。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师教得越多,学生忘得越多;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这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要想打破这个局面,教师先要打破思维定式,转变个人的“教育哲学”。要学会给语文教学松绑,给自己松绑,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发言的时间与空间。

我想到用“唱”这种方式来学习《过故人庄》这首唐诗,是受到梁俊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唱《苔》的启发。“词”可以唱,为什么“诗”就不能唱呢?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我就思考着这首诗适合“唱”吗?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读上去自然而又淡雅,整首诗以叙事和描写为主,虽未直接抒情,但不是没有情,然而这种情感是隐藏在文字内部的,需要以分析理解为前提。整首诗的情感应该是由淡到浓的,通过一些动词的使用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这种渐变的情感如果用朗诵的方式来把握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有难度,但是要想唱就容易多了。

至于要怎么“唱”出来,这个难题应该留给学生去解决。唱好唱坏不重要,什么形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演绎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是关键。而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又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因此,“唱”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通过“唱”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当然,如果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让他们能“遵路识真”。例如在每一句诗的后面,加上一个语气词,并说明添加的缘由。具体形式如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

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有使用语气词的习惯,例如“兮”字就是楚辞的标志。其余像“也”“乎”“耳”“矣”等也较为常见,这些语气词有时出现在句中,例如杜甫的《峡口二首》“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地”中的“矣”和“哉”;语气词出现在句末的占多数,例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中的“也”字。既然诗人可以在诗中用语气词加强语气,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在教学中把诗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挖掘出来呢!

根据以上想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学习单:

·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来学习这首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并通过“唱”的形式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其变化。

· 学习过程

(1)挖字填空:请将诗中被挖去的内容填补出来,并说明理由。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 ),青山郭外(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 )菊花。

(2)请根据诗歌内容,结合刚刚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在每句诗文的末尾处,填一个语气词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唱出来。(此题要求先独立完成填补语气词,然后再合作进行“唱”的创编。)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

前面说过“真正读懂文本之后而实施的教学转化,是不会违背学科本质、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接下来就来看看这样的设计是否可以在课程标准中找到依据。对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而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与我的两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既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原则。再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挖字填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又是为了“领略诗歌的内涵”;“唱诗”的目的则在于“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诗的“思想感情倾向”。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无一不是切合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

能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早已经充分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也会不自觉地考虑到这些要求;二是文本解读工作做得充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解读符合认知规律,而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并未脱离文本,一直紧扣词语分析,抓住情感脉络,用合理的解读诠释了“语淡而味终不薄”。有对前人经验的吸取,也有自己的解读心得。因此,这个过程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当然,科学的解读文本自然就会与同样科学严谨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吻合了。

备课不看教参和别人的教学设计,就会减少外界的影响,这样有助于自己更加专注地思考与分析。教学设计的创新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对于文本来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对于教学设计而言,却变成了“一千个哈姆莱特只有一个读者”,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这是一件很可怕也很可悲的事情。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用专业精神捍卫语文的尊严。梁漱溟先生说:“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肩负起振兴语文教学的重任,把语文教成语文,把语文当成语文来教,学生自然会喜欢语文,自然会喜欢学习。 1p4dtydre2DrYlSpfrdKZmm5DKGs8koSay2qZ2DDV0zQdVExm/NhFXxoeZd9eL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