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于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管制,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孩子出了问题,做父母的不是给予严厉的苛责,就是无情的打骂,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尽了父母的管教之责。
父母希望通过严苛的管教让孩子成龙成凤,这种想法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过犹不及,严苛的管教固然可以让孩子成才,但也有不少孩子在严苛的管教之下留下了难以修复的心理伤疤。
那么,严苛的管教究竟会产生哪些后遗症呢?
第一,可能使孩子形成多重人格。
我讲一个我教过的男学生的故事吧。
男学生的妈妈是个机械工程师,工作能力非常强,数理化特别棒,但性格特别火爆,对儿子要求特别严格。儿子圆满完成任务,做母亲的没有一句赞美话,而是冷冷一句话甩过来:“我就是闭着眼睛都能做好,你这算什么本事?”儿子若是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任务,轻则全盘否定,重则棍棒伺候。这个男孩也是够可怜的,不仅妈妈对他非常严苛,爸爸对他也很严苛,犯了错误基本都是“男女混合双打”的可悲结局。
那么,这个男孩是不是如他父母所愿成龙了呢?未来很难说,但至少目前情况不佳。他在父母和亲戚面前简直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完美少年。可他父母和亲戚不知道的是,他还抽烟、喝酒、打架,甚至去纹身。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脾气特别火爆,遇到陌生人,一言不合就想打架。我跟他父母交流孩子在外面所做之事时,开始他父母还以为我在夸大其词,后来别人家父母找上门去,他们才知道儿子是个“多面派”。
这样的案例虽然不多,但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也出了十几例。父母都是好父母,就是对孩子太严苛,孩子也不是坏孩子,但最终长成了一个自己都觉得讨嫌的人。
这个案例警示所有父母,不得当的严苛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形成多重人格。
第二,在父母严苛管教下长大的孩子,本身也容易习得武断、粗暴、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
我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什么都要以他说的为主,别人一发表意见他就会打断,别人一反对他就急。在他的价值体系里,谁的拳头硬,谁就占了道德的高地。
这样的孩子在班级里的人际关系很差,甚至面临被孤立的局面。有句俗语说,“惹不起躲得起”,成人世界如此,孩子世界也是如此。
第三,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具有这类特点的学生最多,当然,不是所有内向孤僻的孩子背后都有严苛的父母,但严苛的父母确实很容易养出这样的孩子。我曾多次家访过具有此类特质的学生,父母之中多半有一个对孩子特别严苛。这类孩子的性格本身比较平和,有些还很善思、敏感,他们受到严苛对待不敢朝外攻击,而是攻击自己。
第四,形成骨子里的胆怯,导致不敢主动,容易玻璃心,成为一个色厉内荏的人。我在浏览一些青少年常去的网站时看到,很多网友表示父母的严苛管教导致他们骨子里的胆怯。这一说法我表示认同,因为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做什么都害怕,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因为怕出错被指责。运动会不敢报项目,因为害怕不能胜任被嘲笑。喜欢的异性不敢追,因为怕被羞辱。老师和同学说者无意,他们经常听者有心,莫名其妙地联想到很多与本意相左的意思,然后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
第五,留下难以自我突破的心理阴影。这一点我个人有深刻体会。我有18年的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在这18年里,我在打麻将成风的环境里卓尔不群。很多人以为我很自律,能坚守初心,其实这些都是瞎猜。我之所以坚决不打麻将,并且也学不会打麻将,是因为小时候的遭遇导致我得了无法治愈的心病。
我小时候跟小伙伴玩扑克牌,论了输赢。这件事恰好被我父亲得知,他认为我是学生,又是女孩子,竟然赌牌,简直罪大恶极。于是,他反绑了我的双手,押着我游了一圈钟家大院子,还给我贴了一张“败家子”的标签。我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我不能攻击父亲,也不愿意攻击自己,于是转而攻击类似的麻将。从此,我对麻将恨之入骨,对打麻将的人百般看不起,我找老公的标准之一就是不可以打麻将。
我也曾试图冲破这个心理障碍,跟着我的同事学习打麻将,可是,我一打麻将就头昏脑涨,反应迟钝,甚至连视力都减弱了,只好逃离了麻将桌。
父亲对我的严苛不仅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也使我这一生都不敢跟他亲近。我尊重他,也孝敬他,扪心自问也爱他,但就是不愿意跟他靠近。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我离他都很远。
父母教育子女,把握尺度很重要。可以严格,但不要太苛刻;可以责骂,但不要咒骂;可以否定,但不可以全盘否定;可以不赞美,但不可以冷言打击……父母的成长,除了依靠书面学习以及经验传承,还要在实践中摸索。多读书,多向身边的好父母学习,多听专业人士的意见,多在实践中探索温和却有效的教育策略,谁都可以成为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