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教书育人30多年,在最偏僻的乡镇待过18年,在海南省会海口待过1年,在改革前沿城市深圳待了十几年。我的教育人生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之间切换,见过的学生以及家长不可谓不多。
不论在哪种性质的学校,我都会遇到学业优秀、情商超高、品质优异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反复观察了“别人家孩子”的父母,发现他们具有如下共性:
(1)自信,喜欢与老师沟通,配合度较高,对老师充满敬意与善意。
(2)喜欢学习,乐意接受新知,愿意为孩子完善自己。
(3)为人真诚,懂得爱孩子,家庭关系比较和谐。
(4)工作积极,愿意为了创建美好的家庭去努力。
(5)乐群,与人为善,同理心、共情力都很强。
(6)家校沟通信息渠道畅通,积极参与学校事务。
(7)具有成长型思维,相信通过努力能取得进步。
(8)执行力强,不论自己的事还是他人的事,都能及时完成并主动挑担子。
看到这里,有些父母可能就坐不住了:这8条我也具备啊,为何我家孩子却是“沉默的大多数”呢?
“沉默的大多数”未必就是平庸之辈。他们可能平凡,但只要慢慢努力,谁又能说,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在到中年时不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呢?至少我就是从“沉默的大多数”蜕变为“别人家的孩子”的。
这类孩子可能资质中等,学习方法欠妥,但只要父母不灰心,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积极预言自己的人生,言语上鼓励孩子,行动上督促孩子,方法上指导孩子,假以时日,这些孩子在某个领域就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我有许多学生从“沉默的大多数”逆袭为公司老板、企业高管、小店业主、销售明星。即便没有成为佼佼者,但他们性格乐观,心态阳光,过着平淡、安稳的生活。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反之,我也观察了那些既不能在早期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也不能在人生中期逆袭为人生赢家的小孩父母。他们大多有下列不足,有些占了三四条,也有一些占了一半,严重的条条中招。
(1)自卑胆小,从不参加家长会,也不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更不与老师进行必要的沟通。
(2)负面情绪重,孩子一旦被老师批评,便会表现出不满甚至愤怒的情绪,认为老师对其孩子不友善,故意为难孩子。
(3)对孩子漠不关心。嘴上说爱孩子,实则哪个老师教自己的孩子,是男还是女,姓甚名谁,人品怎样,专业能力如何,完全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有时老师主动找其沟通还显得特别不耐烦。
(4)不学习,不改变,认为自己年纪大,文化低,不可能再做出好的成绩。
(5)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能搞定。夸大金钱的力量,多少有点读书无用论。
(6)脾气粗暴,在教育孩子时缺乏智慧,甚至对孩子放任不管。
(7)思维消极、绝对,总认为孩子不行,自己也不行,不论做什么都没用。
由此可知,如果想要自家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努力把自己修炼成“别人家的父母”。那么,如何把自己修炼成“别人家的父母”呢?
(1)要成为学习型父母。既然是父母,就要认真学习,与时俱进,避免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与孩子缺乏共同语言,从而没有沟通的话题。
(2)为人父母,必须有能力养活家人,家庭建设要搞得风生水起,不然,孩子就不认可这样的父母。
(3)父母要有积极的价值观。孩子都有模仿性,父母积极上进,孩子自然而然也会追求进步。
(4)身为父母,要舍得投入时间,陪孩子学习、玩耍、说话。只有陪孩子长大,孩子才会陪你变老。
总之,父母改变,孩子才会改变;想让孩子优秀,自己也要追求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