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茂茂,男,14岁,学业成绩中等,脾气时好时坏。脾气好的时候,很有礼貌,看起来也温和;脾气不好的时候,就撒泼、打滚、六亲不认。如果有谁不经意间说了一句嘲讽他的话,茂茂立即会作出剧烈反应,轻则摔人家东西,重则打人。
茂茂妈妈说她儿子是个“顺毛驴”,只要顺着他,不把他惹毛,就啥事儿没有;要是不小心惹着他了,就是一头“犟毛驴”,跟他父亲一样,性子暴躁得似乎要把天戳个窟窿。
后来,我去家访,领教了茂茂父亲偏执的教育理念。茂茂父亲说,自己的儿子哪有不爱的?但他认为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是和风细雨,必须严厉、严格,必要的责骂和惩罚都不能少,如此长大的孩子在社会上才能受得住各种挫折。那些动不动就跳楼的孩子,还不是挨打少了,少爷小姐脾气大?自己小时候,哪个小孩不挨打?他们就不会寻死觅活,都健健康康地长大了。现在的小孩子心理脆弱,都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太软弱,什么都跟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他懒得跟孩子讲什么理、动什么情,棍棒和拳头就是理和情。
尽管茂茂父亲言辞铿锵,侃侃而谈,貌似有理,但我还是不认同他的教育理念。他根本就不了解教育的真谛,没搞懂孩子成长的逻辑,也没分清时代的差异。他的教育观念只是由他的生活经验得出,属于个例推导,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推广价值。
如果说茂茂是在“硬暴力”中成长的,那么另一个女孩,就是在“软暴力”中生长的。
小叶,女,14岁,学业成绩优异。小叶说,她发奋读书就是为了离开她的父母。小叶有个弟弟,能说会道,还很会撒娇,父母的时间、精力,还有爱,全都给了弟弟,小叶则长期遭受父母的白眼、否定和嘲讽。比如,小叶把试卷拿回家请父母签字,她父母都懒得看,让她自己签。小叶个子矮小,皮肤黝黑,她妈妈逢人就吐槽:我那女儿啊,皮肤黑,很难看。小叶想跟同学去逛街、看电影,小叶妈妈就会讽刺:能不能干点正事儿?
小叶虽然学业成绩优异,但是自我认同感很低,在同伴那里缺乏价值感,在班里也没什么存在感。她不跟同学交往,也不参加班里的各项活动。她除了学习,就是呆坐在座位上发愣。在她身上,我看不到青春女孩的活力。
我带班30多年,看到过很多像茂茂、小叶这样的孩子。他们无一例外地被父母以暴力的方式教养长大。不是所有的问题孩子都是在暴力中长大,但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一定有问题!
那么,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有哪些问题呢?
(1)容易成为一个暴力者。这类孩子性格比较好强,骨子里有股傲气和控制意识。他们若是被暴力以待,也会用暴力控制别人,以此来满足他们内在的骄傲和掌控感。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说,所有暴力犯罪者从小都在暴力中长大。
(2)容易成为冷漠者。一个感受不到爱的人,心里怎么会有爱呢?心中无爱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班级活动懒得参加,同学关系懒得经营,助人为乐与他无关……可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又渴望支持,渴望认同,渴望别人看到他们的存在。
外在的抗拒和内在的渴望不断地在冷漠者心里纠缠、撕扯,他们过得特别矛盾与分裂,幸福生活往往与他们无缘。
(3)容易成为自卑者。不管是硬暴力加身,还是冷暴力虐心,都会令承受暴力的孩子自卑。他们会怀疑自己是否是父母亲生的,是否罪孽深重,是否资质平庸……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不值得让世人温柔以待,于是在内心挖掘出一个自卑之湖。这个自卑的心湖要么令他们自轻自贱,要么令他们狂妄自大。自轻自贱时,他们就缩手缩脚,错失所有可以令自己绽放的机会;狂妄自大时,他们就急功冒进,刚愎自用,葬送所有可以令自己大放异彩的时机。
(4)容易成为降级消费的自贱者。不被父母赏识的孩子,也不会赏识自己。他们长期被父母暴打、责骂、否定、讽刺,他们的价值系统里就给自己牢牢地贴了一张“低能无用”的标签,常常把自己当作鄙视的对象。他们内心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东西,也不可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他们没有向上的愿望,容易被他人蛊惑和欺骗,也很容易自甘堕落。
(5)容易成为人际交往障碍者。父母是帮助孩子进行社会化最重要的人。如果孩子在学习人际交往的初期,父母教给他们的就是非正常的交往手段,那么,他们学到的也是非正常手段,一用就把同伴给吓跑了。我见过很多孩子,内心非常渴望友情,可就是交不到一个真心的朋友,甚至连一个玩伴都找不到。他们在意识上披肝沥胆,在行为上却横行霸道。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心有前行之意,行为上却总是表现出退缩状态,就是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生命状态。
教养孩子的正确方法有千百种,但绝没有暴力教养这种方法。孩子犯错当然有必要实施惩戒。惩戒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不提倡的就是暴力惩罚。不论是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还是我作为一个母亲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我作为一个班主任30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暴力养孩子有害无益。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同时还要增强家庭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