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即是历史。人人都一直活在自以为沉寂的历史中,从未能割裂与往昔的丝丝连续。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我经历了一段从“反思传统”走向“反传统”和“以反传统为荣”的时期。虽然我不是狂热的支持者和坚定的跟随者,也对某些反传统者对所反对的“传统”是什么都不清楚颇为不解,但身处弥漫着对传统充满敌意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能不被强大的舆论所裹挟,不可能不对自身没有任何影响,自然会有意无意地疏远传统,而不是亲近传统,更不用说敬畏传统了。
到北京教育学院工作之后,承担了一门校长研修班的课程,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自此“被动卷入”了传统的世界,开始有了对传统的学习、思索和感悟,逐步体认到“传统”的内涵与价值。
传统与每个人有关。我曾经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代表教师发言,表达的第一个希望,是请每位新生把握和了解不同类型的学术传统:自己导师的学术传统,所在系、所和学院的学术传统,以及自己学校的学术传统,先是进入这些传统,让它们逐步长到自己身上,多年以后,再带着传统离开校园,在更广大的天地里发扬光大。
传统无处不在。国家有传统、民族有传统、文化有传统,即使是最具有革新性的技术,也有传统,不止于技术本身,其内含的技术理性、技术思维等,都具有强烈的传统性。
同理,教育有传统,课堂也有传统。
如何理解和把握传统?
一种对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成见一直阴魂不散:凡是传统的,都是过时的,因此是需要被批判、被摒弃和被超越的,它们潜藏着一个预设——把传统当垃圾,并且导致把“反思传统”变为“反对传统”“反抗传统”,在“为反而反”的惯性中,从“对传统的反思”,走向“对传统的围攻”,最终转向“对传统的抛弃”。在整个演变过程中,蕴含着两种看待传统的眼光:以看垃圾的眼光看传统与以看珍宝的眼光看传统。各种对传统的偏见是由“看垃圾的眼光”带来的。很多人在几乎对传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预先把传统“垃圾化”了。如果不打破、不改变这些成见,传统的价值和意义注定会被淹没。
在求新求变的时代里,教师如何理解传统、珍视传统,把握传统的价值呢?
传统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这里无法面面俱到。我们还是转向教师自身,将自我成长与课堂传统联结起来,它预示着一种传统,只有和教师的自我生命结合起来,把外在的传统变为内在的传统,才能让传统在一个个鲜活、具体的教师生命中复活,才能通过我们的生命,把传统活出来,活在每位教师的课堂中。
和每一种传统一样,课堂传统也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不理解传统,不把握传统,不站在传统的根基上,就没有课堂的根基。换个角度看,课堂传统也是教师课堂生活中的空气、面包和水,它们滋养着我们,我们也天天浸泡在其中……
“传统”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具有极其丰富和广阔的内涵与外延,而且有多样化的类型和层次。
例如,传统有优秀和糟粕之分。不是所有的传统,包括课堂传统,都值得敬畏和尊重,只有优秀传统才值得在铭记和持守中代际传承。
再如,传统有国家之分。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德国文化、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等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语境下的课堂传统,各有其文化根基,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由此而来的是中国传统课堂、美国传统课堂、日本传统课堂等。
又如,传统有大小之分。区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依据,可以是“地域”,如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传统是“大传统”,以农村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则是“小传统”;也可以是“传播”,如通过学校等正规途径传播的是“大传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则是“小传统”;还可以是“主体”,向所有人开放,更多具有大众性的是“大传统”,处于封闭状态,只向少数群体开放的是“小传统”。这些大大小小的各类传统,一旦与教师联系起来,还根据远近和内外的标准,形成属于教师课堂的“大传统”,如中国课堂传统;“小传统”,如自己的导师或师父、某一位名师大家的课堂传统,以及自己的课堂传统。
我经常提醒自己:不管存在多少类型和层次的课堂传统,首先要有自己的课堂传统,明确它“是什么”“从哪里来”,至少要确定自我课堂传统的“标杆是什么”,但又不能完全局限在某一传统之中。如同所有的学科、流派一样,每一种课堂传统都各有千秋,各有自己的所见、所能和所不见、所不能,它们的存在,验证了课堂本身的复杂多变:只靠一种课堂传统,解决不了如此复杂多变的课堂发展的多重需要。与此同时,正因为有百花齐放的课堂传统在课堂世界里争奇斗艳,才让课堂如此有魅力。因此,在选择并确定了自己的课堂传统之后,还需要走出自我的“小传统”,走到一个更广大的课堂传统世界里,在观望、探究、比较、揣摩、吸收、借鉴中,实现与自身原有课堂传统的融会贯通,让原有的课堂传统更加丰实、丰厚,也因此更具有独特性。
所有的融会贯通,其实都是为了避免“坐井观天”,坐在自己的“传统之井”里看课堂、看教育和看世界……
教师传承某一外在的课堂传统,将其作为自身的发展根基,这只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一步同样关键:在已有“老传统”的基础上,再造属于自己的“新传统”,实现在老树上发新芽、开新花、结新果。这或许是教师课堂风格走向私人订制的关键策略,即通过对课堂传统的“照着讲”“对着讲”和“接着讲”,订制出属于自我的课堂新传统。这个订制的过程,就是建构和创造的过程。
这表明,包括课堂传统在内,所有的传统不仅是用来传承的,也是用来转化、再造、建构和创造的。身在课堂上的教师,既是课堂传统的承接者,也是课堂传统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