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学生,从“学生设计”开始

对学生的爱,既有浑然天成的一面,也有人为的因素,所谓人为,意思是对学生的爱,需要主动去学习、主动去研究、主动去设计。这与教育的本质有关: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的生长施加影响。设计,就是有计划和有目的地表现。

教学设计,就是设计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的角色,实质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设计师。与别的设计师不同,作为学生成长设计师的教师,设计的前提是对学生的了解与洞察。

常常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的学生,越来越不读书,越来越不能忍受读书之苦,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当各种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不”纷至沓来的时候,很少有老师把它们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展开这样的反思:“学生越来越不读书,究竟是学生离教育越来越远,还是教育离学生越来越远?”

教育离学生越来越远,是因为教师离学生越来越远。与学生的距离之远,根子不在学生,在教师。首要的根源是教师不了解学生,不会研究学生,导致对学生的无知。再往深里探究,如果没有了解学生的需要和习惯,容易导致“带着成见看学生、带着偏见看学生,带着未见看学生”。

一、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从打破对学生的偏见开始

我一直不理解如今的学生对游戏的迷恋和狂热。2021年中国EDG战队夺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目睹当天晚上许多高校通宵集体观看及夺冠后狂欢的盛况,我与网上的诸多家长一样困惑不已,并暗自吐槽:不就是一场游戏比赛嘛,至于这样吗……

我们的质疑,反映了成年人对学生的偏见。典型的成见或偏见,都是从成人立场出发而来的:学生不成熟、不谙世事,调皮幼稚的他们,需要成熟的我们来纠正和引导。由此带来最致命的问题是:忽略学生的年龄特征,无视学生的需要,不知不觉间,用教师的眼光替代了学生的眼光,用教师的需要替代了学生的需要。最根本的一点总是被忽略:教师习惯用成年后的年龄特性及标准来要求、衡量学生,把自己的观念与标准强加给学生,把“成熟的成人”和“成熟的学生”混为一谈。在根子上,没有把童年当童年,把学生当学生。所以,我们习惯于在乎自己的感受与标准,没有在乎他们的在乎,感受他们的感受,喜好他们的喜好。

二、带着研究的态度和方式了解学生

真正把学生放在眼里的教师,都会想方设法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特长与缺陷,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等,但了解不等于研究。研究学生,就是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式,洞察学生的世界。

所谓研究的方式,一是“讲依据”,所有对学生的判断,都要有证据,讲清楚为什么这么看学生,可以是数据,用数据来说话;可以是理论,作为探究的学理支撑;可以是资料,用资料来证明,要么是历史文献资料,要么是自身实践获得的资料。二是“辨概念”,走出忽视或轻视概念的常见误区,以及把概念视为“不言而喻”的思维惯性,习惯于把概念辨析,例如什么是“童年”“兴趣”“深度学习”等,作为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的前提,体认到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同,操作方法就一定不同。三是“明事理”,明了学生各种行为和现象背后的事理。四是“找规律”,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规律,对学生的研究,归根结底,也是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基础,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五是“有路径”,可以通过做实验、做课题和写论文等来实现。这些研究的方式,有助于打破“经验的巢穴”,真正学会以研究的方式形成经验、梳理经验、表达经验和凝固经验。

三、着重研究学生的情感世界

成人之所以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儿童,教师之所以常态性地替代学生,原因和“理性”有关,成人的世界,是理性化的世界,他们眼中儿童的“不成熟”,是理性的不成熟和不充分,所以被称为“幼稚”。在儿童和学生走向理性化的过程中,情感始终伴随着甚至主导着他们的成长,所谓“学习兴趣”,实质是学习内容在情感上的贴近、触动和引发。学生在情感上喜欢不喜欢某一学科,喜欢不喜欢某位老师,常常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当年之我,对语文和文学的兴趣,来自于对小学语文老师和中学语文老师的“喜欢”,这种喜欢没有因为学校的更迭、环境的变迁而中断,一直留存至今,这是我生命中的幸运。

如此看来,在情感大于理性的现实条件下,关注学生的情感,呵护学生的情感,成为研究学生的首要任务。有人说得好:“当父亲和母亲忙着自己的事业,只是功利性地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时,谁去呵护孩子的情感世界呢?任何人的感情都是需要港湾来停泊的,当家庭这个港湾变得过于功利而缺少温情时,孩子只好偷偷摸摸地去营造了。”

研究学生的情感,指向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还要引导并提升情感的层次,不仅促使其情感变得有深度,越来越细腻、微妙、丰富和深沉,更要助推学生慢慢把情感与理性结合起来,增加情感发展的理性含量,走向理性指导下的情感。

四、在学生中研究学生

除了作为研究者的自己之外,还有多种渠道和路径研究学生,例如,通过教师同事和家长,来自不同渠道形成的学生拼图,才是完整的学生画像。然而,同事和家长都是成年人,容易带着成人的视角和标签来看待学生,或多或少带有和自己一样的局限。破解成人格局之局限的法宝,在于“在学生中研究学生”,以学生之眼看学生,透过学生看学生。作为同龄人,学生之间有大致相同的志趣和爱好,再加上朝夕相处,日常化地置身同样的生活世界,彼此的了解肯定比带着成人眼光的教师和父母,多一些只有同伴或同龄人才能有的认识。 sAYwcuUb/K1VLV2wa5boyvwalTW6ho3+DBBwItlFUBbqEUbS+E/lTiMVeN68w+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