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期本来应该是人生的最佳塑造期,不幸的是,由于童年期教育上的偏差和少年期教育上的失误,使得少年期教育变得格外困难。因此,我们教师现在的任务,应该是把逆反期变为最佳塑造期。要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了解少年期出现“逆反”现象的内因和外因,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把“逆反”的本质原因——独立性,转化为“最佳塑造期”的积极因素。
卢梭把少年期描绘为人自我“降生”的“第二次诞生”,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则深刻指出:“步入少年时代,似乎就是人的再生。第一次是生命本体的诞生,第二次诞生的则是一个公民,一个积极的、富于思考的个性,一个不仅能够认识周围世界,而且也能认识自己的活动着的个性。”
我们中国传统上对少年期也有一个“开窍时期”的提法。孩子在这个时期,将会从懵懵懂懂走向会思考,从不懂事走向懂事,从不自觉走向自觉。总之,少年期是人生的关键期、奠基期、转折期和最佳塑造期。
人类成长期是动物界中最长的,因为人类不能像其他动物那样仅仅解决生存问题,还要掌握符号文化和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复杂的高级能力。可以说,少年期正是掌握这些高级能力和形成高级素养的重要时期。
少年期之所以成为人生最佳塑造期,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思维发生变革,能够初步运用观念认识世界。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少年的思维处在形式运算阶段。也就是说,少年的思维已经从儿童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为经验型的抽象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对少年期有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少年不同于儿童,他已经开始对善良和丑恶都进行概括;通过一些事件他看到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在他心目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和情绪,都取决于他的信念、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的看法。”
有一个初二的学生,有一天,他突然宣布拒绝学外语。老师、家长软硬兼施,多次做工作也没有用。经过仔细调查,才发现原来是他和自己的同龄朋友,经过分析思考,得出“学习外语那玩意没有用处”的结论。
第二,少年发现了自我,开始自觉、主动地面对世界。
少年喜欢照镜子,喜欢观察别人,重视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认真、秘密地记日记,喜欢和别人争论,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些都说明少年已具有本质意义上的自我意识,从自发阶段开始进入了真正自觉的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对自我的认识是相辅相成的。认识外部世界越深刻、越丰富,有助于更深刻、丰富地认识自我。反之亦然。少年是“在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的广阔背景中,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
。
少年发现了自我,自我意识出现质变,这时候他们有愿望也有条件开始自觉、主动地面对世界。因此,这个阶段应该是人生最佳的塑造期。
第三,通过独特的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少年期区别于童年期,还在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事物的观察、感觉与童年时期所观察、感觉和体验到的已经不同了。由于少年的自我意识出现质变,他们也在实践中、与人交往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应该是塑造期的一个核心内容。
“一个人敏锐而又鲜明地用心去认识世界,是从少年开始的。”
“只有少年似乎开始对真理的公正性表示怀疑,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仔细观察、检验并按照教师的建议,独立地得出结论时,真理才能变成他的信念。少年不仅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和规律,而且也研究道德真理,研究人。他们特别注意研究教师。”
初中学生常常这样评价老师:“据我观察,某某老师每讲一项内容,一个道理,都是有根据的,从不随便说。”“我发现,某某老师常常说话不算数,一个要求,说的时候特别严格,过几天,连他自己都忘了。”“我们老师太偏心。后进生趴在书上睡着了,老师说:你们看看,一沾书就睡觉;而好学生趴在书上睡着了,老师则说:你们看看,多爱学习,睡觉还不离开书。”
当然,由于不成熟,少年有着独特的自我视角。比如少年开始抽烟,这并不是生理的需要,而是独特的心理需要,他们主观地认为“抽烟能够使自己高大”。在他们的脑海中,好像自己叼上一支烟,就成了电影中的“老大”。不管别人是不是这样看,反正他自己相信。
现在,不少人认为,少年期出现逆反现象是天生的、不可避免的、不可抗拒的,对此教育也无能为力。其实,心理学研究表明,逆反不应该成为普遍现象。心理学家班杜拉根据自己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发展表现明显者有三类:持续的成长的占23%;突然的成长的占35%;骚动的成长的占21%。应该说逆反者——也就是“骚动的成长”仅仅占21%。
而现在,本来应该是最佳塑造期的少年期,出现的却是让人苦恼的“逆反”,这是为什么呢?
(1)童年期教育的失误与准备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得出结论:“我越发相信,少年的道德面貌取决于他在童年期所受的教育如何,取决于从出生到10~11岁这个年龄段,给他的心灵里灌输了什么。”
第一,儿童期的教育过于简单、粗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少年期教育的困难分析得越多,我对一条简单而又重要的规律性的真实性就越发坚信不疑:在儿童期教育进行得过于简单的地方,对少年的教育就困难。”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祖辈单独抚养长大的孩子,祖辈仅仅管吃喝,只有简单的管教,孩子没有丰富的活动,缺少细腻的丰富的情感影响,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智力落后、品德低下的少年自然比较多。
第二,儿童时期精神生活贫乏。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研究了有违法犯罪少年的460个家庭的生活,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家庭中的知识、美育、道德爱好和要求越贫乏,孩子犯罪的程度就越重,他缺少人性、残忍、愚昧的程度就越重。在这些违法犯罪的少年的家里,没有一家有家庭藏书,哪怕是少量的。”
如果和物质生活相比,儿童期精神生活显著贫乏得多。这和成人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例如给孩子过生日,本来是激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最好机会——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可是很多成人,就以“吃一顿麦当劳”打发过去,还自认为是很好的庆祝生日的方式。
(2)成人错误地对待少年“独立性”的问题。
即使作好了童年期的准备,少年期也可能出现一些和童年期不同的反抗行为。原因是成人错误地对待了少年“独立性”的问题。
独立性是少年期的最本质特征。但是由于少年的不成熟和成人的错误态度,往往造成以下几种冲突。
第一,有些教育者对少年的“独立要求”不理会,要求孩子百分百地听话,粗暴压制,少年就按“反作用力”的规律作出回答。
第二,有些教育者对少年的“独立要求”毫不尊重,甚至以为他还是小孩,就采取讥笑的态度。少年虽然由于不成熟,能力跟不上,他们的“独立要求”往往也不全面,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他们自己认为是思考过的,因此比较固执。
第三,少年的思维虽然出现根本性的变革——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是由于还不够成熟,常常会出现问题,例如有为我所用,自称系统,非此即彼,厌实羡虚等等特点。
第四,成人不了解少年内心的冲突和失落感。少年常常有许多神秘莫测、难以理解的表现,其实这正是少年特殊苦恼的反映。一方面,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内分泌出现暂时的失调。另一方面,少年逐渐进入社会,充当更多的不同角色,一时难以将自己整合为一个一致的、同一的、稳定的“我”,甚至感到自我丢失了。再加上感情系统发展尚未成熟,往往对许多事物十分敏感,增加了与成人沟通的困难。
第五,成人不理解少年的“保护性反应”。
少年的逆反心理隐藏在思维的特殊性中。初中生最反感教师居高临下地用手指头指着学生说话,即使指责的内容正确,他们也十分反感。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学生是好话、坏话一概听不进去。其实,这是少年反对成年人“侵犯”其独立性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多数家庭、学校没有及时发现孩子进入了少年期,更没有理解这些表现是少年期的阶段性的特殊现象。再加上当前面临三个不成熟——市场经济不成熟、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不成熟、孩子不成熟,就显得少年期问题格外严重。
(1)尽早解决。
有人将少年期概括为“时间短,变化快,矛盾多,影响大”,很有道理。所以“尽早解决”的第一个含义是“思想尽早转化”。成人要主动按照少年期的要求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要放不下架子,羞羞答答、拖拖拉拉,等到少年期已经过去,才想起来要抓好“最佳塑造期”。
“尽早解决”的第二个含义是“行动尽早开始”,不要等到问题成堆,亲子关系的矛盾达到白热化,才被迫地去改善。
当前少年期发生的问题,多数是由于童年时期教育的不到位造成的,属于“回炉”再教育性质。因此“尽早解决”的第三个含义是“尽早补课”,虽然有的家庭即将甚至已经错过了打好基础的阶段,但仍需要尽早补课,“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补课”的内容是五种扎根教育:一是为他人创造幸福的自豪感;二是关心集体、关心祖国的命运;三是同情心和审美感;四是高度的智力修养;五是培养“慎独”能力。此外还应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些内容,不仅儿童期需要进行,少年期也需要进行,只不过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方法上应该有所改变、调整。
(2)正确解决。
少年期有许多内心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共同特征是,对自我肯定的渴望和追求与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不适应性。
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在少年期出现的许多困难,其实质在于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成人不理解少年的精神世界,而少年也不理解成人,对他们抱以戒心和成见,认为成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限制他们的自主性。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少年正确地理解自己的自主性,是与自己对别人的义务完全一致的。没有成年朋友,少年就不可能懂得这样一个真理,即少年期的独立性是具有合理的限度的,而没有义务和责任的自由是不可思议的。”
少年期的本质特征是独立性,而“少年期的独立性是具有合理的限度的”。因此,要想把“逆反期”变成“最佳塑造期”,首先要正确看待“独立性”。
一是区别对待“为了独立而进行的反抗”和“任性的反抗”。
成人对于“为了独立而进行的反抗”,应该尽量理解和支持。例如下面的各种表现:
强烈反抗父母的过分监督或干涉;
开始批判父母的意见、行动、态度;
固守自己的意见、兴趣、爱好和计划,拒绝父母的批评或判断;
要求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如跟朋友一道去看电影);
强烈抵抗对个人秘密的“侵害”(如未经允许,父母不能翻看日记);
放弃幼儿、儿童时期培养起来的习惯行为,如与大人打招呼,有时候少年误以为这是幼稚行为。
而“任性的反抗”则是一种延续童年期的撒娇行为,是为了让父母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成人对这种“任性的反抗”绝不能支持。
二是和少年做朋友。
少年实际上最需要别人的帮助,然而又表现出喜欢拒绝成人的帮助。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如果我能够把自己心灵中的东西倾注到学生心灵中去,那么学生就会来向我讨教并要求帮助,就会来向我倾吐衷肠。”
这就要求我们,从内心和行动上,都要和少年做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指手画脚。
三是做少年的榜样。
教育者最需要做的,就是做少年的榜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如果您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请您向年轻的心灵展现人的美,首先展现您自身的美,这是很重要的。”“少年怎样看待世界,什么东西使他激动、惊奇、关切、感动,引起他的同情、鄙视、爱和恨,所有这一切都完完全全地取决于教育者。”
人无完人,教师和家长不是神,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是,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实实在在,有错就改,就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好榜样,就有利于解决孩子初中阶段遇到的问题,把“逆反期”变成“最佳塑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