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年期是心理最复杂、冲突最多的时期

为了研究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从幼儿园大班一直到高中班,我都亲自去教过课。比较而言,初中阶段是18岁之前最复杂的时期。它不像幼儿园、小学阶段那样,孩子比较单纯,容易接受各种教育;也不像高中阶段,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有一定的自觉性。初中阶段还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也是成长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因此是人生最难以把握的重要时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向使教育者感到不安的是:大多数棘手的、困难的问题都同教育少年有关。少年时期被称为是‘困难的’年龄时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它难在少年往往把独立性、主动性看作是自己道德尊严的表现,然而他主观的力量和可能还不允许他在各方面不依赖外力。成人旨在对少年进行教育所做的努力,被少年看作是对自己独立性的限制。凡是在少年企图摆脱在他看来无需成人保护和关心的地方,他所犯的错误也就最多。”

这是对少年期最精彩的论述。只要把苏氏分析的少年和成人看法的不同,认真思考一下,成人和少年的“矛盾”就基本可以解决。

少年期教育出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人不了解、不理解少年的内心世界,没想到少年期是心理最复杂、冲突最多的时期。目前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初步总结出少年期五种主要的内心冲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处在这些内心冲突之中的少年,肯定十分苦恼。但是他们自己不清楚怎么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很容易用尚未成熟的情感,疾风暴雨式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初中教师应该极其耐心地、机智地根据以下五种内心冲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

1.希望肯定自己,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做到

少年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有数不清的美好愿望,甚至是幻想。而且,少年和儿童不一样,他不像儿童那样,仅仅是喜爱世界,他还要以新主人的姿态去行动。对他来说,来日方长,他有足够的日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且他自认为具备了相应的本领。

每个少年都渴望自己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分析:“少年有个重要的发现:一个人的道德尊严、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工作中的成就,都是通过社会的承认体现出来的。……少年渴望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因此在少年期的几年中,他们对一切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以及不寻常的事物,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强烈关注,这绝非偶然。追求自我肯定,渴望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些愿望使少年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任何时代,少年都是最真诚、最热烈的“追星族”。尽管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不论是过去追保尔·柯察金、卓娅、董存瑞、黄继光,还是追当代的“四大天王”,全心全意、热火朝天地甘当“粉丝”“追星族”,在少年期表现得最突出。

然而,他们“一方面是数不尽的种种希望,另一方面是这些希望实现的可能性受到能力与经验的限制,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复杂的自我肯定过程”

让人遗憾的是,少年不仅是“眼高手低”,而且是“心高力薄”。由于不成熟,他们还不善于看到问题的本质。他们经常是率直、仓促,甚至激烈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由于不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并没有把握。少年的心情,往往是一会儿飞上天,一会儿摔下地;一开始能够满怀信心地为理想奋斗,然而一次小小的挫折,又会让他心灰意冷。

面对少年的内心冲突,建议初中教师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热情地肯定他们“心高”的正确性,“眼高”的必要性。要看到他们向上精神的可贵,不要动不动就用“狂妄”“吹嘘”“做梦”来贬低他们。

第二,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解决“力薄”“手低”的实际困难。在他们行动前,提醒他们作好准备,练习必要的本领;在行动中,他们一旦遇到绕不过去的障碍,成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提供一些具体帮助;在行动后,热情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让他们看到自己一次比一次有提高。

2.希望得到帮助,而又羞于请教

少年逐渐进入了“大社会”,原来在儿童期拥有的特殊保护消失了,他们必须以自己本来的状态去和环境、他人发生联系,因此容易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实际上,少年最需要别人的帮助,然而又表现出最容易拒绝成人的帮助。这是因为少年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最不愿意让别人认为他们是小孩,居高临下地教育他们。尤其容忍不了那种假大空的说教和训斥。

他们十分想独立行动和表现自己。一位初中的女孩子说:“我觉得初中的我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不像小时候什么都听爸妈的,我觉得他们也应该听听我们的了,因为我们也有主见了。”

虽然少年追求理想,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同时由于自己“眼高手低”“心高力薄”,为自己的理想描绘的蓝图往往并不完美,不但容易受到成人的讥笑,有时候连自己也觉得比较幼稚。在“好面子”思想的作用下,就表现出羞于请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诚恳地和学生交心。

“怎样才能克服这一矛盾呢?争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思想上的一致,是保证教育者真正成为精神导师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育家应当是一个能够懂得和体察少年思想和情感脉搏的人。……只有那些能与学生思想感情一致,共同关心社会利益并与其休戚相关、苦乐与共,与少年共同进行令他好奇但并不十分明确的探索的人,才能成为少年的导师。”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诚恳、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愿意耐心倾听他们不成熟的想法。

第二,尊重少年的自尊心,顾及他们的“面子”。

“少年初期,正值神经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少年的内心深处也正经历着最初的自我肯定与自我认识的过程,应当使这个骄傲而又好面子的人感到,与自己在一起的,不是一个用教育家的自作聪明来对他人行使巫术的教育者,而只不过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诚挚的朋友。一个教师,他越少摆出教育者的架子,越少一本正经,他就越是个优秀的教育者,少年也就越喜欢接近他。”

第三,提供活动舞台,让学生表现自己。

“教育少年的真正艺术就在于给少年提供一种机会,让他自己去思考:怎样进行自我教育,怎样变得更好,怎样在克服困难和感受胜利喜悦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奋斗。” 千万不要通过“强迫”,让学生表态“坚决改正”,用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去折磨学生。相反,教师要善于提供活动舞台,让学生表现自己。教师应该有远见,善于在今天、在学生心中播下积极向上的种子。

3.追求正义,反对邪恶,而又不善于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现象

少年和儿童不一样,他们的思想超越了当前,憧憬着未来。他们不但开始制订自己的生活计划,也思考改造社会的纲领,动不动就“指点江山”。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幽默地指出“少年是天生的社会评论家”。

少年缺乏社会经验,且思维方式不成熟,不善于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现象,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钉子,搞得烦恼缠身。有的学生看到老师对待学生不公平,就放弃这门功课;面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有些少年出于义愤,主张不买日货,砸日式车,甚至打日本人,结果受到成人的批评。

少年还没有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也缺少在现实世界生活的能力,于是现实就好像处处与他为敌,使他感到个人的主体性失去了,所以哲学上称少年为“自失的主体性”。他们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

建议初中教师选择珍视感情和学习榜样的教育方法:

首先,支持少年追求正义,反对邪恶。教师要珍视少年的这种情感:“情感如果没有参与到认识过程之中,那么教育者所解释的真理,是不会被少年接受的。” 千万不要因为他们的想法不成熟,有些偏激而漠视甚至嘲笑他们。“教育者的任务是要牢固地树立对理想的纯洁而崇高的向往。不要贬低这种向往,不要使年轻人的心中对有可能接近理想这一点产生怀疑。”

其次,通过学习榜样,巧妙地完善学生的思维方法,减少认识的片面性。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他们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客观现实会让他们慢慢体悟到事物的复杂性,从而有效地纠正他们认识的片面性。

4.渴望知识渊博,而又以浮躁甚至轻率的态度对待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少年的逆反心理隐藏在思维的特殊性中。逆反心理往往是从反对或者否定学校布置的作业开始的。作业每天都有,对少年来说常常是十分单调的工作,这种工作“与宇宙飞行相比,就像是蚂蚁在忙忙碌碌搬东西”——舒尔科(一个六年级学生,也是学校里最好的“数学家”之一)把学校教学与科学发展作了这样的比较。对学习的轻率态度就是由此产生的,同时也形成了少年反对成年人“侵犯”其独立性的“保护性反应”。

初中生往往一方面渴望知识渊博,而另一方面又以浮躁甚至轻率的态度对待学习。这种看似奇怪的矛盾现象,实际在表明,他们不愿意做一个装知识的“罐子”,而是强烈地要求自己成为探索知识的研究者。

“少年期的这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这一时期思维方法的改变。因为儿童的具体的形象思维,正在让位于抽象思维。少年开始用概念来进行思维,而这仿佛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陌生的世界。他力图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认识生活现象,但是又很难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世界纳入形式逻辑之中。因而产生了一些少年所特有的错误、仓促的结论与概括。可是由于少年关注的对象,不仅仅是他的身外之物,同时还包括他自己,他对他自己也作出了片面的、仓促的结论,时而夸大自己的优点,时而又夸大自己的缺点。由此而产生那种一方面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又不满意自己的两种心情,奇怪地交织在一起的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这一段叙述,实在是太精彩了。只有极其爱学生,同时极其深刻了解学生的教师,才能有这样准确的评论。

少年的偏科现象,除了认识的片面性之外,还与他们意志力不强有关。他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擅长的科目,肯下功夫;而对于重要,但自己屡战屡败的科目,容易采取放弃的态度。甚至还有不少少年由于喜欢某个教师,就特别喜欢他教的课;相反,也有不喜欢某个教师,结果连带着不喜欢他教的课。

建议初中教师选择支持和引导的教育方法:

第一,支持和引导少年扩展知识领域,不满足于当前掌握知识的现状。

因为“一个人正是在少年时代才第一次感受到,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是科学巨著中的第一页。集体的智力活动愈丰富,科学的地平线就延伸得离学生的视线愈远;一个少年知道的愈多,就愈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这时候,教师向初中生推荐《中国大百科全书》,往往受到他们的欢迎;各科教师有计划地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也是一个好办法。

第二,引导学生把学校知识与科学相结合进行探索。

教育者应该“善于把学校知识与科学相结合,努力使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听话的‘知识需求者’,而是一个有求知精神的研究者” 。这种引导在少年期十分必要,把求知欲和精力极其旺盛的少年,引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使之痴迷于所钟爱的学科领域,应该是我们初中教师的光荣使命。

被誉为“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初中时,就对哲学很感兴趣,于是老师就引导她多学习,并且推荐她给全班同学讲课。课讲得很成功,她对哲学就愈发有兴趣,上师范大学学了心理学之后,她感到不满足,又到人民大学哲学系深造。据她自己说,她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得益于哲学。

5.追求崇高、浪漫,而又有粗野、不道德的行为

“少年在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各种现象仔细地进行抽象、概括和好奇的观察的同时,还在逐渐地开始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东西——思想坚定、刚毅、勇敢、忠于信念、大胆无畏、渴望认识和洞察大自然的奥秘以及决心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追求浪漫主义的东西,这就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质变阶段的结果。”

少年还不善于把远大理想和当前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一方面真诚地想为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例如,有的少年爱打抱不平,他们对不正义的事情感到气愤,有时候竟用粗野的方法去维护正义。少年喜欢开玩笑,但不知轻重,不讲道德,有的演变成恶作剧。如悄悄抽掉同学的座位,令其摔伤,还不以为然。这种由于思维片面性而出现的矛盾现象,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耐心的引导才能逐渐解决。

建议初中教师选择探索人生意义和结合现实的教育方法:

引导少年继续探索人生意义。帮助他们认真分析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生观,不搞假大空,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体方法见第八章)。

针对现实问题,以小见大,逐步引导少年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把远大理想和自己当前的行动结合好。这个时候,班级活动、班风以及同龄人的榜样的影响,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

以上就是少年期主要的矛盾和内心冲突。“这些矛盾的共同特征是,对自我肯定的渴望和追求与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不适应性。这些矛盾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要绕过它们或者完全把它们推开是不可能的。高水平的教育工作可以缓解和减轻这些矛盾,而笨拙低能的教育工作则会使这些矛盾更加深化、激化并导致冲突。” Ig4kSs1lV6xNs0E/lYAVAfZsLOBWpkZjvYswG+oSEsqJpnNBF4tG6M9HasWb78s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