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们误解了少年期

少年期,是一个独特的人生阶段。大致是指10~15岁这个阶段,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不过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丰富、人际交往频繁和营养增强等原因,少年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提前到来的趋势。同时,也有些家庭由于溺爱,使部分独生子女的心理成熟速度放缓,出现了身体提前成熟,而心理幼稚的怪现象。

1.少年期不等于逆反期

研究发现,人们对少年期的认识,最普遍的提法是“逆反期”,最耸人听闻的评价是“人生的危险期”。其实,这些认识是片面的,正反映了大众对少年期的认识不科学、不准确的现状。

把少年期定性为逆反期,是因为人们只看到少年爱和成人顶撞这种表面现象;把少年期定性为危险期,更是把一种由于错误教育导致的问题,夸大为所有少年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我也曾经误解过少年期的儿子。

儿子在小学时属于老实、听话的孩子,但是到了初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他开始嫌我唠叨,有一次竟然说:“你说的不对,我没有你们那么傻。”在学校有时候也和老师争辩,不同意老师留作业的方法。有时候还议论老师:“有的老师在参观时问了一些无知的问题……”有时候我回答不出他的问题,他就半开玩笑地说:“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还能当老爸?以后改选。”甚至有一次居然把称呼也变了:“老冉,我的肚皮饿得受不了了……”

有一次,我让他去把收音机关了,他竟然说:“为什么我关?我也可以让你去关。”我当时非常生气。现在想起来这就是少年期的普遍现象,他要求独立、平等,但是在理解上有片面性,在表达上十分生硬,但这并不是什么逆反,更不是危险。

少年期的学生十分敏感。少年初期容易过度疲劳,整个少年期都存在着应激性过高、过于敏感、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等特点,这些是应该承认的。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少年期才能够称为转变期。除此以外,少年情绪发展正常与否,对少年的教育是否顺利,主要还是看家庭与学校对少年生活的安排如何。

2.少年期并非一晃而过

大家对少年期的认识不正确,客观上是由于少年期处于儿童期和青年期之间,时间不长,好像是一晃而过,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有些少年虽然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脸上仍然留有天真无邪的儿童表情。主观上,我们对少年期专门的研究的确比较少。以中国知网近期的统计为例:对儿童期的研究文章共有55696篇;对青年期的研究文章共有25811篇;而对少年期的研究文章,仅仅有12159篇。也就是说,对少年期的研究文章数量,不及青年期研究的一半,几乎相当于儿童期研究的五分之一。

少年期不仅是内心世界出现深刻变化的时期,而且是心理最复杂、冲突最多的时期。本来,少年期应该是可塑性最强的人生最佳塑造期。遗憾的是,多数家庭、学校没有及时发现少年期这个特殊阶段,教育跟不上,因此少年期反而成为家庭、学校教育最困难的时期。

3.少年期是内心世界出现深刻变化的时期

一个人,从儿童期过渡到少年期,尽管外部变化不大,内心世界却悄悄地发生了深刻变化。少年的种种表现,让人感到“似乎有人给孩子注入了新的灵魂……”。“在少年这个年龄阶段,人的精神生活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他的认知能力、脑力劳动、行为、与同学的相互关系、情感和审美以及道德的发展等许多方面的实际表现,都使教师感到不可思议和迷惑不解。有经验的教师也经常抱怨——少年工作难做。他们身上常常出现某种神秘莫测、难以理解的现象。”

这些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思维发展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少年的思维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从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看看初中生的眼睛,你会发现其与小学生的眼睛不同,虽然同样是热情、求知的眼神,可是有明显的不同——有了思考,尤其是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少年可以离开当前的具体形象,依靠抽象的语言、符号进行思考。这时他们喜欢用一些道德观念审视自己或是分析他人。少年不仅可以发现自己,反思自己,还可以比较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思想,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论”。

“一个人敏锐而又鲜明地用心去认识世界,是从少年开始的。”“少年对世界的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唯一的、独一无二的、特殊的状态。少年看到了儿童还看不到的东西,还看到了成人常常没看到,确切地说,没发现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了。”

从这个时期开始,少年正在逐步奠定一生思维的基础,不仅已经能够思考世界,思考未来,而且能够思考自己。这说明他们已经产生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思维能力,而且能够用他们尚不成熟的观点与其他人交流。

第二,自我意识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少年期最核心的变化,是自我意识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少年发展过程中“在获取知识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人不仅仅要知道点什么,他还要证明点什么。他在肯定真理的同时也在肯定自己”。

少年依靠抽象思维,不仅超越现象进入观念层次,超越现在进入未来世界,更重要的是少年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发现了自我,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通过自己理解的观念,去逐步把握世界本质与人类道德,并在这一量变的基础上,形成了最重要的变化——自我意识出现质的飞跃。

在自我意识的指引下,少年不仅发现自己,还进一步思考自己,肯定自己。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才能说具备了人类的基本性质,因此这是人的第二次诞生。

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才可能有价值追求。少年已经学习着“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人生”,开始了审美阶段。有人曾说:“由于美是使人成为主体,彻底摆脱动物界的最后环节,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实现的标志,因此,美是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或最高境界。”

少年期就是以自我意识的质变为开始,开启了人生最高追求的旅程。

第三,思想品德发展出现深刻转折。

少年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重新观察和分析自己及他人。少年开始运用自己的评价标准重新来看世界,这对少年来说是一件大事。这时他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既可能和儿童时期基本相同,也可能有了区别,甚至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了。而在这之前,他说出来的话往往是在重复成人的看法。

更值得重视的是:少年的道德品质,已经从儿童时期的行为习惯,上升为更加深刻的思想意识。

例如,儿童时期一个孩子爱“做好事”,往往是由于这样做,他能够得到家长、老师的肯定和夸奖,心里感到愉悦。而到了少年期,少年就不满足仅仅去做,而是思考这样做究竟对不对。如果他思考后坚定地认为,帮助别人是人的本质,他就会自觉地坚持去做;如果他认为“只有大傻帽才这样做”,他就会尽可能不去做。

这点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既然是一种思想意识,从此他将用自己的这种观念自觉地指导他的一切行动了。正确的看法当然表现为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看法必将导致错误的行为。

一个人的信念,也是从少年时期开始形成的。“如果思想是通过辩证的思维,从大量的事实和事物中获得的,这样的思想才能转化为信念。” 在已经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如果引导得当,少年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将形成正确的信念。所以初中阶段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接受的相应的思想引导,在孩子的一生中是极其重要的。

当然,儿童时期的道德习惯,对于后来形成思想意识和信念,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儿童时期爱帮助人的孩子,到少年期容易接受“关心别人”的观念;儿童时期就养成了爱占小便宜的孩子,到少年期容易接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都自私”的观念。

正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没有道德习惯就不可能作出自我肯定、进行自我教育,也不可能自尊自爱。……习惯使内心中良心的声音高尚起来,情感总是保护着意识。这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在少年时代才能完成,因为人正是在这一年龄时期,才开始理解道德观念的概括性。”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儿童时期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还要关注少年时期孩子如何运用他的抽象思维,在观念上将道德习惯、道德情感提升为一种信念。在这些方面,我们初中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光荣重任! bPSLsprLeNvYm/XE+PX4pHj9sTr73+uJU2DNYsYqUM31qy1ukCgFiwI/y9Q+v/c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