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每个人要面对的是三个世界。也就是在真实的自然世界、现实的人文世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网络的虚拟世界。
网络的虚拟世界使人的生活空间极大地得到扩展,网络的全球性、多元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能迅速获得极大的信息量。网络的虚拟性,可以模拟、仿真现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超越现实,对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起到好的作用。
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聪明的做法是用“两手硬”应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即不仅在行动上控制初中生随意上网,还需要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随意上网对自己的危害。
网络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对一些孩子来说,它就像天使。可是为什么对于另一些孩子,网络又好像魔鬼?他们终日沉迷于网络中不能自拔。有的被网络中的游戏吸引,夜以继日地疯玩;有的则被网络中的“黄毒”麻翻,从早到晚地胡混;更严重的竟然为了得到上网的费用,去抢劫,去杀人,最终锒铛入狱。
可见,网络就是一个工具,在有些人手里,它会成为天使,为人带来幸福;而在另一些人手里,它会成为魔鬼,为人带去灾祸。关键在于掌握网络这个工具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能主宰自己的行为,让网络为你做有益的事情,网络就成为天使;而你若管不住自己,让网络牵着你的鼻子走,你的倒霉日子就会永无尽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清霞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初二是学生学习分化和沉迷网络的高发期。
在初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玩手机、电脑”(初一34.38%,初二48.42%,初三47.69%)、“看电视”(初一34.83%,初二40.42%,初三39.96%)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年级。
进一步考查学生用手机或电脑常做的事情,初二学生选择“聊QQ”“玩游戏”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年级。可以看出,初二学生上网的比例最高,而且偏重满足交往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本次调查中有关性教育的数据显示,7.14%初二学生的性知识来源于“成人片、成人小说”(初一5.15%,初二7.14%,初三6.82%)。众所周知,网上的色情信息几乎是未经筛选和处理的,其煽动性、色情和暴力都会对初中生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生活经历贫乏。
网络虚拟世界对于生活经历贫乏的初中生来说很难区分真假。不用说幼小的孩子常常把幻想当作现实,就是初中生也不时出现把主观当作客观现实的情况。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经戏称“少年是天生的社会评论家”,他们往往以为社会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社会错了。
初中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面前,一方面容易把虚拟误以为真;另一方面也容易认为自己真实的愿望、问题,只要在网络上“虚拟”式地解决了,就可以了。
第二,文化水平不高。
初中生的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知识不丰富,尤其是缺少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真知,难以判断网络上信息的真伪,难以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分析、推理能力都缺乏,更不用说去驾驭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网络虚拟世界。
而这种知识、能力,首先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掌握,而不是孤立地单纯依赖网络。
第三,心理不成熟。
网络的虚拟世界,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初中生非常不利,他们正处在“自我”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他们好像找不到“自我”了,分不清现实与想象。有时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实地存在;怀疑他是在做梦,还是在别人的梦中;甚至突然怀疑自己的母亲是不是真的,“我的母亲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这一切,正反映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发生关键性的质变,思维能力也处在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表面走向深入的阶段。虽然这个时期初中生对自我的混乱是很自然的,但是在此时进入网络虚拟世界,却对他们十分不利,有可能助长了心理向混乱的方向发展。
有一个网络高手竟然说:“如果一定要让我说出一个敬畏虚拟世界的理由,那就是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精彩百倍。如果给这个敬畏加上一个期限的话,那就是一辈子。”应该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各有精彩之处,如果只知道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精彩,甚至还要精彩百倍,这种糊涂观念就有可能使一个初中生一辈子逃离现实,陷入网络而不能自拔。
一位初中生,想在网上找朋友,他找朋友的条件、方法、所用的语言,都只能来自现实生活。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形成了他的看法,练就了他的能力;反过来说,在网上,他结识了朋友,有了许多互动、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但最终,必须回到现实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生才有真实意义。
要想顺利地渡过这个时期,关键是孩子必须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大自然和人类现实世界。目前的危险,在于许多人没有看到这点,而是恰恰相反,在竭力使用网络,把初中生引向虚幻的世界,这就制造了混乱,增加了初中生顺利过渡的困难。
所以,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尤其要解决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教育者应该牢牢把握住,未成年人的发展必须以现实世界的实践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的原则。这是解决网瘾问题的基础。
如何具体解决孩子已经上网成瘾的问题呢?抛开那些表面现象,从大量调查分析来看,造成孩子上网成瘾的根本原因有两个:缺少家庭关怀与温暖;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因此要对症下药。
绝大多数上网成瘾的学生,都存在家庭不温暖的问题。有的家长感到冤枉:“孩子不缺吃,不缺穿,钱也没少给……”其实,温暖不能仅仅是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怀。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精神需求更加强烈。
当学生内心孤独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如果不能理解,反而从学习角度施加压力,经常给予负面评价,那么,他们很容易到其他地方去寻找慰藉。网络游戏恰恰在这方面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网络游戏经常给予参与者鼓励,不断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感到自己是主人,能够得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尊重。这种虚拟的成功,就会让初中生慢慢陷进去。
解决的办法,就很清楚了——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在家庭和学校中,多多鼓励孩子。即使他学习成绩不好,成人也不能冷言冷语,而是要主动关心、了解他,热情给予帮助。
上网成瘾的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文化生活非常单调。一天到晚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初中生的兴趣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但是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时候他们会想尽办法偷偷地到网络游戏中减压,天长日久就上瘾了。初中生抵制诱惑的能力很低,明知不对,也会越陷越深。
解决的方法,就是丰富初中生的精神生活,用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他们转移兴趣。首选的方法是组织体育活动,精力充沛的初中生,没有不愿意参加的;其次是开展开阔眼界的活动,到风景区、历史遗迹、博物馆参观访问,既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再有就是文化娱乐活动,这类活动符合初中生的兴趣,更有可能代替网络游戏。
当然,无论采取何种措施,老师和家长必须在观念上,首先解决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对于网瘾比较严重的学生,则可以采取以下比较有效的三种方法
:
第一,动机性约谈法。
侧重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面对患者,使用一些诸如失去友谊、影响学业或激发人生目标等常见问题来诱发患者作出改变。青少年网瘾患者一般能够认识过度上网的危害,但他们又怀有害怕失去网络的矛盾心理,他们害怕不能随时在线与朋友聊天、不能尽情地进行网上活动等等,动机性约谈法就是要帮助患者克服这种矛盾。
动机性约谈法是平和式的而非挑衅性、冲突和争论型的疗法,从这个角度讲它是被动性的,一般来说其进度相当缓慢。使用这种疗法不仅可以探察出青少年网瘾患者的上网长短、上网心理和行为结果,也可以为即将采用的治疗方案作进一步评估。动机性约谈法经常包含如下一些问题,例如,你每周上网多久?上网时你常使用哪些软件?你最喜欢网上哪些东西?最不喜欢哪些东西?网络对你有哪些影响?有人说过你上网时间太长吗?……动机性约谈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网瘾青少年彻底认清过度使用网络的恶劣后果。
第二,认知行为法。
认知行为法包括三个步骤:控制互联网使用的行为调节、纠正认知扭曲的认知重构以及降低与网瘾有关的伴生危害。由于当今社会对互联网及其技术的依赖,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杜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方式侧重于从改变“认识-行为”角度治疗网瘾。
首先,我们要区分计算机行为和非计算机行为,前者指合理目的的计算机受控性使用,后者指因日益关注网络而不能正常管理自己日常事务的成瘾使用(具体表现为花费更少的时间在日常事务中,忽略朋友、忽视学习和正常的团体活动等)。网瘾青少年通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网络赌博上,管理上网时间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
其次,认识过度在线时间,调节行为模式。网瘾青少年由于十分注重在现实中的自尊,易于形成网络上的极端尊严感。例如,沉溺于游戏的青少年能够在网上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功感,网络中的匿名性可以让青少年隐藏许多现实中的不足,从而赢得更多网民或异性的关注。认知行为法就是要粉碎这种思维模式,将这种感觉放在更微观的分析下,使其认清并避免这种思维模式。
最后,认知行为法要解决与强迫性使用网络相伴生的其他问题,防止网瘾的复发。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克制了上网时间就等于治愈了网瘾。实际上,网瘾的治愈并非仅仅指控制住上网时间,我们必须对构成网瘾的潜在因素适时关注,尤其是要延长对不上网期间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关注。
第三,住院治疗法。
自2000年以后,我国加大了对青少年互联网成瘾防治的研究,部分医院也对治疗青少年网瘾进行了一些临床治疗尝试,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青少年网瘾住院治疗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仍需加强。我国亟须在青少年网瘾的住院治疗上规范程序,从生理与心理层面上树立科学与人本两大理念,杜绝虐待、监禁等残暴行为,防止以绝对权威的方式进行洗脑和以此为借口的种种牟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