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个人幸福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学生的人生能够同时获得个人幸福与实现社会价值。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教育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学生的成长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正如杜威所言:“一切教育最后的问题是协调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这种协调要求儿童能够表现自己,而且在这样的方式中认识社会的目的。” “人”字的一撇一捺可分别看作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发展,前者的核心是获得个人幸福,后者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价值,二者互相支撑,相辅相成。

个人幸福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健康的身心状况

·愉悦的家庭生活

·融洽的人际关系

·稳定的兴趣爱好

·合宜的物质条件

总的说来,理解幸福有四个要点:第一,幸福等同于“好的生活”。第二,幸福是一种愉悦、满足的主观感受。第三,幸福包括两个层面:避免痛苦和获得愉悦。第四,获得幸福需要一定的条件,为此个体要具备特定的能力和意识。

让学生获得幸福的人生无疑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父母和教师的心愿。上述五个方面可以说是人生幸福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学生获得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它们与个体的多种心理素质关系密切,如身心状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分别与情绪健康、人格、个体差异关系密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应反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是否对这些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是否澄清了学生的哪些心理素质与其个人幸福相关,进而有意识地对这些心理因素予以优化。

需要指出的是,这五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多样的。例如,愉悦的家庭生活主要指工作之外的个人生活,以及生活中与家人的关系和互动,其形式既有可能是三口之家、二人世界,也有可能是单身生活,或者与父母的共同生活。因此,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不能用一个模式套用到所有学生身上,要关注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制定体现个体差异的“幸福方案”。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应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角色扮演得越好,社会责任完成得越充分,个体的社会价值就越高。

一个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女性,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抚养子女,与邻居和睦相处,一生健健康康……如果有人问她:“你这一生幸福吗?”我想她的答案是肯定的,其人生状态相当符合上面提出的个人幸福的标准。同时我们会看到,在中国近些年的脱贫攻坚中,大量农村妇女成为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那些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女性,由于聪慧、能干、肯吃苦、人品好,经过艰苦实践成长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此时如果再问她们:“你愿意选择怎样的生活,哪种生活更有意义?”我想她们一定会选择后一种生活,因为这样的人生充分地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这样的人生更完整,更有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价值,都应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孔子说,只要努力追求,“仁”就可以实现。(《论语·述而》)孔子的学生问他,一块美玉是珍藏在盒子中还是把它卖掉?孔子急着说:快卖掉,快卖掉!我也等着有人“买”我呢!(《论语·子罕》)孔子认为,一块美玉不能放在匣子中,一定要实现它的价值,对人来说同样如此,只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才有机会体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余秋雨在《西湖梦》中写道: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双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由这些文字可见,余秋雨对具有“自卫和自慰机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是不以为然的。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一辈子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就行了吗?“林和靖式”的生活又有什么错?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这样的生活没错,但不值得提倡、有缺憾。孟子被问为何不开心,他说:现在天下还不太平,可是治理天下的人,在当今的世界“舍我其谁”啊!(《孟子·公孙丑下》)这显现了孟子当仁不让的气概,其内核也是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因此,在“天行健,君子厚德以载物”的中国文化土壤中,最适合生长的还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刚健、进取的人生之树。

每个学生自出生就需要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回馈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上述患“空心病”的学生遭受着身体与心理的折磨,没有将“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目标很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过好自己“小日子”的追求可以理解,但这样的生活相对而言等而下之,这样的人生意义不够充实,距离“完成自己”也很远。一个人扮演了怎样的社会角色,为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些能为个体提供直接的反馈,是个体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个体也正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发挥才干,感知自主自由的意志,同时这也能为个体带来充足的成就感、幸福感。

个人幸福与社会价值只是相对的区分,二者事实上是紧密关联的。例如,个人幸福需要“合宜的物质条件”,而这往往需要个体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得到物质回报。再如,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社会生活中矛盾重重,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也很可能因此产生挫败感,这无疑对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不利的。因此,获得人生幸福与实现社会价值相辅相成,我们在学习、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时,应对这两个方面统筹考虑,共同促进学生这两方面的发展。 ybflMV7QS5KKU0ZOAtmXr/AGdaTTz4Kc/j+yRFnhuGCFLkddL+Rg4jxSyw+k3F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