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人生有意义

你希望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这本质上是教育目标的问题。总的来说,让学生发现并实现人生意义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对此卢梭说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卢梭强调了人生的“意义”,这是我们设定教育目标首先要考虑的。获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这些可以说是教育目标,但相对于人生意义而言,这些只是手段;换言之,我们要追问:成绩、升学、工作这些对学生而言其意义是什么?时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博士,2016年11月5日在一个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时代空心病:焦虑的父母与迷茫的孩子》。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引起了徐博士的注意——北大的学生,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却感到内心空洞,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其中最极端的甚至会放弃生命。徐博士称有这种状况的学生患了“空心病”。他的一位来访者说: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自杀未遂后说: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还有一个学生说:

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要到哪儿去,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人看来,考上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人生不就圆满了吗?可是,这些学生却得了“空心病”!徐博士指出,所谓“空心病”的本质就是“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他们“空”的就是人生目标,因此而缺乏对人生意义的感知。徐博士的调查显示:北大一年级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一个天资优异的学生努力奋斗到北大,却发现不知道为什么到这里,就像一个人拼命爬上山顶却四顾茫然。患“空心病”的学生可能是少数,但感知并实现人生意义是每个学生的任务,教育心理学应帮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更何况对意义的感知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而且会对个体的学习动力、效能感、自尊、情绪健康等产生重要影响。

什么是人生意义?在此我们不对这个概念进行综述和辨析,而是澄清有意义的人生的两个标志——自由与尊严。

自由可以理解为“自在”及“由我”。“自在”是一种舒适、舒展的状态,更是一种本真的、不受束缚、没有扭曲的存在。所谓“本真的存在”是个体本来应有的面貌和状态,也即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应)有一个最适合他或他本来就应该如此的存在状态。例如,现在的生活状态就让我感觉很自在,这即是我“本真的存在”。相较而言,研究语文教学、放弃评职称,比从事其他专业、循规蹈矩寻求晋升更能体现我“本真的存在”。上述患“空心病”的学生,显然没有发现也无力实现对自己而言“本真的存在”,无法找到适合自己并让自己感到自在的生活状态。

动物和植物在环境适宜时都会处于“自在”状态,但其“自在”与人的“自在”不同,前者无自主意识,是基于进化和遗传的被动适应,而人的“自在”必然也应该是主动追求的结果,即“自在”的达成应该“由我”。上述患“空心病”的学生,学业方面智力突出,又在学习上能吃苦,但由于缺乏对意义的感知而显得被动,他们走的每一步在外人看来都是对的,但于其而言却是被动、茫然的。他们因缺乏“由我”的驱动而不可能达致人生“自在”的彼岸。

学生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目标是实现有尊严的人生。“尊严”的基本含义是“崇高庄严”,追求崇高、让学生的生命呈现“庄严相”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孟子说每个人天生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人能够与动物形成质的分野的关键,也是人有自尊和尊严感的根本原因。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启发、发展学生的尊严感,使其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上述患“空心病”的学生有着名校的光环,在学业的赛道上一骑绝尘,一直以来都以胜利者的姿态示人,其真实的人生却苍白、空洞、破碎,他们被困在逼仄的生活中动弹不得,陷入人生的泥淖无力自拔,这样的生活不仅折磨着他们,也摧毁了其人生的尊严。

尊严与个体的人格及其人生价值关系密切,就像宝石有不同的等级,该等级是由其稀有性和品相决定的,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尊严,也要看由其言行表现出的人格特质及其人生价值是怎样的。2021年5月30日,在电视节目《超级演说家·正青春》中,一名高三学生发表了题为《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你》的演讲,因其中一句话——“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引发舆论哗然。下面是部分演讲内容:

我得走出去,我必须走出去,就为了那些我从未见过的风景,那些还在远方等我的更优秀的人。从此,那个男孩变了,他切断了一切无用的社交,不再逢人就说自己的故事,恐惧、自卑和阴霾都已散去,他的眼里只剩下自信和坦荡。如今,在衡水中学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我和所有的同学一起,带着必胜的信念向前走,我们在努力活成曾被寄予厚望的样子。这群志同道合的人,常在一起谈理想、谈未来,谈着自己和他们的世界。我和他们开玩笑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今年我高三,高考报名之后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是学生,而是考生,我们拼了命地学,没日没夜地和时间竞赛,我们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喊出自己的理想。有人说,我的理想就是斯坦福,有人说我要考清华大学金融专业,有人说我的目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我们为此沉迷,为此消瘦,这种感觉让我们疯狂。

学生将其向往的生活定义为“土猪拱白菜”,这样的人生怎么可能有尊严?斯坦福大学、清华的金融和北大的中文专业、高薪的工作,学生心心念念的就是以成绩换功名,学习、奋斗就是为了攫取和享受,这样的人生价值几何,又怎么可能有尊严?必须承认,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好成绩、好大学很重要,我们要教给学生生存技能,使其有能力获得恰当的物质回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上体面的生活。但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认识到,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只为了吃饭,通过上好大学而获得好工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何谓好工作也不应以名利来定义。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

当他满足了他的欲望,获得了这些所谓的生活必需品之后,他就对此停止需求,转而去追求别的。现在他要进行人生的探险了,他靠卑微辛苦地劳作换来的假期开始了。此时的土壤正适宜播种,种子已向下萌生出根,现在可以信心满满地向上吐芽了。为什么人类牢牢地扎根于地上,却无法向天空中伸展呢?高贵的植物,在远离地面的树上结果,它们的果子在晨曦与微风中招摇,因此备受珍爱。

物质和名利是泥土,是生命绽放的基础和营养,但它不应成为教育的目标,更不能成为发展的羁绊,学生要勇于从泥土中挺立特出。现实生活中,一个贪腐的官员真可谓“拱白菜的土猪”,但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悲剧;一个高学历、高收入的人,可能没有幸福感;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却不断产出学术垃圾,从未体验过成就感,这同样是非常遗憾的。

我多年的求学和工作中,也有很多时间花在功利性目标上,如把自己的博士论文拆成几部分发表,做不感兴趣的课题,撰写没有意义的组稿,想着怎么混圈子。我现在认识到:这些对我的生存和发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有度,不能沉溺其中,而且要及时抽身,要有意识地摆脱名利的束缚——如梭罗所说:“高贵的植物其种子埋在地下,但它要发芽,要向天空中伸展。”我现在的收入比十年前下降很多,职称停留在中级,也不申报任何课题,只是专心把课教好,把学问做好,也就是这样的“向天空中伸展”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自由和尊严。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

我看到年轻人,我的同镇人,他们的不幸就是继承了父辈们的房舍、仓库、农场、牛羊和农具。因为这些东西得来容易,要摆脱可就难了。……为什么当人类注定只能啄食他自己的一口尘土之时,他们却能够享受六十英亩土地的供养?为什么他们刚一出生就开始自掘坟墓?

人类的灵魂是身体的精华,却很快就被自己手中的犁翻耕进土壤,做了混合肥料。人类无休止地积累财富,直至虫蛀锈蚀,盗寇洗劫。他们的手指由于过度操劳,已经变得粗笨丑陋、颤抖不止,无法采摘人生精良的果实。一天又一天,勤劳苦干的人得不到片刻闲暇,不能享受完整的人生。他们还很诚实地说,除此以外,自己别无选择。“人活着只有这一条路呀!”我们由衷的感慨,但从圆心出发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人生之路也是数不胜数啊!

在当今的时代,这个村子里,据我的经验,只需要几样工具足以过活。一把刀,一柄斧头,一只铁铲,一辆手推车,已足矣。对于勤奋好学之人,或许还需要灯光、文具和几本书,这些已属于第二位的需求了。要获得这些东西,花费并不多。然而却总有些不明智的人,跑到地球另一侧的蛮荒险恶之地,卖命地做上十年、二十年的生意。大部分奢侈品,那些所谓的生活的调剂品,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极大地阻碍了人类的进步。谈到奢侈品和调剂品,最聪明的人往往会比穷人过得更加简朴。古代的先哲,不论他们生活在中国、印度、波斯或是希腊,莫不如此。

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有意识、有能力摆脱低层次物欲的纠缠,勇敢地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目标。我们不能嘲笑教育目标的理想化,这本身就是教育应有之义,教育不朝向理想又朝向哪里呢?也许千百般的努力仍不能如愿,但超功利的人生追求本身就有意义,就值得期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被问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过了怎样的一生?”我们如何回答?显然,“这一生锦衣玉食,安乐享受”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人生更有意义,而这个意义的核心是人生的自由和尊严。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区分手段和目标,要澄清、追问教育行为对学生的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否有助于其实现人生的意义。一般而言,好成绩、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实现人生意义的机会,但这些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好成绩、高学历并不能保证学生获得自由的、有尊严的生活,甚至会因片面追求成绩、升学而损害学生人生的自由和尊严。 bzhsLKvKft6hzU+zyPQpJTnVhg/xVNFPDOvPUeRfPlZsDaegYLTHUQpPUD9Vnk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