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体一切能够显现、发展的行为和能力,都是建立在本能的基础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动物的本能是一种源自遗传的、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确定了动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活动,它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一种可以预见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
此定义在某些方面也适用于人类,人类同样有生理层面的本能,同时它指出了本能的几个关键特征:先天、遗传、相对固定、可预见。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基于本能学习的例子。
几年前我去亲戚家,刚上小学的鹏鹏在学骑自行车,妈妈弯腰扶着车座跟在后面跑,帮孩子保持平衡以免摔倒。妈妈说已经学了一个多小时,自己的腰都快断了,我让她歇歇,我来教鹏鹏。孩子对我说:“叔叔,你扶好了啊!”我说:“没问题,你骑吧!”我把车子轻轻往前推,车子动起来后我基本松了手,只“虚扶”着车子。一圈、两圈……虽然还有点晃,但鹏鹏能够保持平衡了。当鹏鹏发现我只是跟在后面,他能够自主骑行时,兴奋地叫道:“叔叔这么快就教会我骑车啦!”现在想来,我当时应该对他说:“不是我教会你的,是你能‘发挥’自己‘本能’的平衡感啦!”
我在读研究生时教我的同学小张游泳。小张对自己能学会游泳不抱希望,因为他学过很多次都没学会,教他的人无一例外都用讲解和帮扶的方式,在岸上给他分析手怎么划、腿怎么蹬、嘴巴怎么换气,同时在水里托着他,让他用岸上学的那一套比划。对游泳初学者来说,能浮起来是首先要做到的,我在浅水区拉着他的手让他竖直踩水,他很快就学会两脚交替踩水以抵抗下沉。当我感觉到他能踩水且让头保持在水面上时,我就松开了他的手,我清楚地记得他恐惧而愤怒的眼神——但只有1秒钟,求生的“本能”让他不断快速踩水,又加上手的配合,他能够“直立”在水里啦!这时能感觉他的眼神变得兴奋又惊讶。我让他试着将手往下压水的手势变成在胸前刨水(俗称“狗刨”),他的身体自然地由竖直变水平,此时我让他两腿交替蹬水变成同时蹬水,就变成前面“狗刨手”,后面“蛙泳腿”了。小张兴奋极了,虽然姿势不好看,但他会游泳了,能往前游啦!第二天,第三天,我又教他将“狗刨手”变成“蛙泳手”,小张终于学会游泳啦!
这两个例子极为典型地说明,个体有保持平衡而调整姿势以及抵抗沉溺而踩水的本能,骑自行车、游泳与其说是学会的,不如说是其本能被激发的结果。因此,本能是学习、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先天预置的潜能与可能性,只有很好地认识、利用、开发个体的本能,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早在20世纪20年代,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就编写了《本能与教学》,提出学生的12种本能:精神活动、体动、模仿、游戏、好奇、采集、同情、好誉、好群、争胜、争斗、两性。作者在绪论部分写道
:
教育学者认识本能与教学有密切关系,不过近一二百年事。吾人试翻阅1850年以前出版的书籍,很少见有所谓“本能”(instinct)二字。至十八世纪,教育中自然主义的趋势风行一时,法国卢骚(亦译卢梭,作者注)著《爱弥儿》一书,极言儿童天性的至善,与人为干涉的背谬。教育学者始渐觉悟儿童本身的价值。及十八世纪末叶,教育中心理学的趋势,复应时而起。裴司达洛奇有言曰:“儿童之固有能力及其经验,二者皆极其光大,不过非心理学的学校,有如人造闭塞机,破坏儿童这一切自然能力与经验之结果而已。”裴氏颇领悟教育的生物学观,谓树人如树木,教育的一切根据,皆当以有机体的天赋为着手点。……蓋教育的根本原理,不过在根据儿童的天性,使发生一种较为高尚的变化。……故高等有机体如人类,欲改变其天性,非利用其天性,不易为功。此所以近百年的教育,着重儿童研究,而近百年的教学,则发生利用本能之一新观念。
“儿童之固有能力及其经验,二者皆极其光大”“树人如树木,教育的一切根据,皆当以有机体的天赋为着手点”,这对教育者来说是重要的启示。就像前面案例所展示的,一个孩子天生就有保持身体平衡的本能,也有抵抗沉溺和浮出水面的本能,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孩子没有接受专门的骑车与游泳“教学”,在自然嬉戏和练习中就“学会”了骑车和游泳。因此,我们要储备有关个体本能的知识,澄清学生在身体、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哪些本能,这些本能的表现是怎样的,生发的时间和发展过程如何,在怎样的情境下会被激发,本能与学生的发展又是如何关联的。以“好奇”这一本能为例,研究者在《本能与教学》的绪论中说:
婴儿生后二十余天,他的眼睛便会随着灯光转移,喜欢看灯光的影子;过了几个月,他听到声音的时候,就要转动他的头,去寻声音的来处。从这简单的动作一直到科学的试验与发明,其中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做他的动机,使他不能自主的做去,这种就是好奇的本能。人类的动作与思想多因好奇而发生,其初全没有选择,不过遇到强烈的刺激就去注意。
由此可见,好奇是天生具有的心理能力,也成为学生后天学习的重要驱动——“自然的倾向做他的动机,使他不能自主的做去”。研究者指出,“好问”是学生好奇的典型表现,这提醒我们,教学一定要研究如何利用和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是否愿意提问、会提问,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好奇心。研究者还阐明了好奇这一本能对儿童的深刻影响:
从好奇得来的智识,可以增加我们适应外界的能力,虽有些是我们终生用不着的,但这种智识很可以做我们未来生活的准备。譬如儿童从好奇学得声音,可以应用到语言上去;从好奇学得植物生长自然状态,可以做将来科学研究的基础。……好奇是完全从愉快中获得智识的,也就是人类的大教师了。历史上一切科学原理的发明也大概如是。科学家的研究,起初不过是好奇心的驱使。培根也说,“要想达到科学领域,必定要有赤子的心”。
“好奇是完全从愉快中获得智识的,也就是人类的大教师了”,这句话发人深省,提示我们好奇心不仅是认知的动力,而且是一种极优质的动力,能够让学生愉悦地求知和探索,而且在学科学习之外,对学生一生多领域的求知都很关键。我们必须要学会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学生被动学习、抵触学习,首先不要批评学生并强迫其学习,而要反思“学生为何对此没有好奇心”或“学生的好奇心是否被压抑了”,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环境。
上面以“好奇”这一本能为例说明其对学生发展及教育教学的价值。总的说来,学生所有的发展都有相应的本能作为驱动,所有的教与学都必须利用、开发学生的本能。扶着自行车的后座,孩子永远学不会骑车,因为他失去了在摇摇晃晃的自行车上调动保持平衡本能的机会,游泳是同样的道理,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数学中“教”学生一道题,应调动学生思维的本能;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一个作品,也要焕发他们对某种情感形成共鸣的本能。
本能的焕发与表现需要基础和条件,就像植物从种子发芽到长成一棵大树,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本能的展开也是有顺序、有阶段的,教师要据此匹配不同的策略,如给予合适的任务、设置合理的问题、提供恰当的资源。我教小张同学游泳就包含了若干步骤,一群孩子在水库、小河里学游泳,也绝不是一开始就被丢进深水区,他们必然经历了观察、尝试、从浅水区到深水区等阶段和过程。因此,本能是学生发展的内因,但不可忽视学生发展的外因,好的教育教学恰恰是为激发学生本能创设了高质量的外部条件。因此,唯本能论和反本能论都走了极端,把人的发展要么说成完全由遗传决定,要么说成完全由环境决定,这本质上是没有正确看待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综上所述,人的本能是教育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础,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本能,并保护、利用好学生的本能,这样才能让教育教学事半功倍。同时我们应意识到,本能源于生物性又超越了生物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本能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同时受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人的本能还体现出个体差异,在某些方面有先天优势或劣势,我们将在下面有关“天赋”的内容中对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