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冬奥会,18岁的女选手谷爱凌获得一金一银,她不仅是运动达人、广告明星,还是学霸,来年就要到斯坦福大学读书。这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有两种观点:一是反思——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反思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二是放弃——人家天生具有优势,各种条件咱们比不了,不用奢求自己的孩子也会这么优秀。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位优秀运动员可以作为学生的榜样,但所有学生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变成她”。
那么,如何基于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呢?总的说来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扬长补短,照顾学生的意愿,正视发展速度与发展路径的差异。
我们在第一章分析了教育目标,其关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章指向个体差异,其关键是促进学生富有特色地发展。全面均衡的发展与富有特色的发展相辅相成,表现在教育心理学上就是要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扬长补短”。“扬长”能够强化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凸显其与众不同;“补短”则关注学生的不足与短板,帮助其达到基础教育设定的基本要求。扬长和补短都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重视——“长”和“短”是认识个体差异的结果,“扬”和“补”则是基于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举措。
扬长对学生发展很重要,认识并发挥学生的特长是学生“完成自己”——教育的终极目标——的重要策略,学生要完成的是独特的自己,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那个优势的自己,换言之,个体的优势是最应被重视的“与众不同”。只要是特长就应当被发现、被重视,因为这是提升学生自尊自信,帮助学生完成一个“独特的自己”的重要途径。我们可通过以下四个做法突出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并主动发展。
·对学生在其优势领域的发展抱有更高的期待。
·对学生在其优势领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
·在优势领域给予学生更多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补短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同样重要。上中学时母亲就评价我的学习比较浮躁,是“蜻蜓点水”,现在看来她的评价是准确的。在后来的高考、考研、读博、工作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我能够较快地捕捉新信息、学习新内容、上手新工作,但往往不能达到精通的深度,这就是我应当补上的短板。近十年来,我压缩自己的工作领域,认定有价值的事并尽力做得更专注、更深入。例如,我连续用5年的时间出版了6本语文教学的书,这要求我在一个领域内专注和深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的短板。
在精力有限时,扬长和补短有时是一对矛盾,这将考验家长和教师的智慧,即如何处理扬长和补短的关系,对此我们有三点建议:
(1) 朝向学生全面发展 。很多家长和教师重视补短,但重点指向补学习成绩之短,因为他们非常关注的升学考试要看总分,不能在某些学科上出现短板。可以想见,如果一个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是优势学科,但其英语是短板,此时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要求他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学英语。如第一章所分析的,教育目标朝向身心健康、能力、人品三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存在短板,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和人生幸福。例如,一个学习优异的学生人际交往有问题,家长和教师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因为他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总归要和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合作;此外,学生能从良好的人际交往中获得积极体验,对于其身心健康及体验幸福感也是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这个短板应当补上。因此,补短时不能只盯着学生的成绩,而要朝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 。很多家长和老师或许是担心学生会骄傲,往往对学生多批评少表扬,多盯住其不足而少关注其长处和进步,这样的做法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和表扬学生的长处对其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及时、准确发现其优势和特长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愿望。
(3) 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 。经常有学生问我:“我想出国,学什么专业呢”“您觉得我适合当老师吗”“您觉得我应该考博吗”……对这些问题他人可以给予建议,但真正回答这些问题还要靠学生自问并澄清:“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我的愿望是什么”。基于前面对“自我认知智能”的分析,学生需要将自己作为认知对象,其中就包括对自己优势和不足的认识。同时,学生加强自我认知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悦纳自己。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客观、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盲目攀比,也不要追求不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个体差异的扬长不封顶,补短要保底。学生的特长是其安身立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根本,补短则是为了消除某些方面低水平发展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扬长补短要警惕功利性的“变现”思想,即只与学生的成绩、升学挂钩。很多扬长补短并不能直接带来功利性收益,如学生提高其言语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很可能无法立即在其学习成绩上、升学考试中显现出来,但这无疑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许多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却不顾他们的气质、智力上是否在这些方面真的有特长,学习不适合、不擅长的内容可能会很吃力,效果还不好,这无疑会打击他们的自信。
学生的发展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目标甚至有一定强制性的,学生本人、家长、社会三方面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都有发言权,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心智成熟,其意愿的权重也应随之增加。学生的人生最终应由自己把握,让学生具备把握人生的意识与能力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掌控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弱,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服从师长的安排,没有被鼓励、被引导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当学生的意愿与师长的期望冲突时,他们往往被迫放弃自己的想法。
从尊重个体差异的角度看,照顾学生的发展意愿很重要,尤其要处理好学生和师长意愿之间的矛盾。例如,家长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可孩子希望自己将来能做一个程序员。家长和孩子基于不同的要素进行判断,如喜好、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家长和孩子对这些因素的排序、权重不同而形成矛盾。当家长与学生在发展目标和路径上产生矛盾时,许多家长强势地要求孩子听命于自己,孩子的意愿被忽视和压制。
家长要求孩子听命于自己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喜欢孩子的想法,二是认为孩子的想法不可行。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反思,基于自己的喜恶代替孩子做选择是否合适?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生活,也许我们满意了,可是孩子却陷入痛苦之中,这是我们想要的吗?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会联想到家长的口头禅,“我是过来人”“我有经验”“我还不是为了你好”。必须承认,家长的人生经验可以也应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引,如有些家长不想让孩子做程序员,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职业不好,而是认为学生不擅长这个方面的学习,或这个专业就业情况不乐观。因此,家长当然有义务给孩子建议和指导,但请注意,我们要给孩子的是建议、指导而不是命令。
以一个生活现象为例,很多学生在某个年龄段很不喜欢照相,可父母认为应该用照片将有意义的瞬间记录下来,就会要求学生“站好”“摆好姿势”“笑一笑”。照片拍了下来,记录的却是学生别扭的表情。当然,父母又会说:“你现在不乐意拍照,将来你会感谢我给你拍了这些照片。”这么说有道理,学生未来很可能确实会感谢父母当时的“强制拍照”,这不是很像父母依据自己的经验帮孩子选专业吗?但是,孩子被强制服从的当下,其体验是消极的,更重要的,这么做会否定和压抑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其不敢正视和表达自我的愿望。因此,家长可以提出拍照留念的建议,但把选择和决定权交给孩子,或者在孩子不经意间拍照,并与孩子分享有趣的照片,消除孩子的疑虑和抵触。面对专业选择同样如此,家长可以给出建议,把选择权留给孩子,孩子年龄越大、自主意识越强,越要更多地给他们放权。
本书第八章呈现了作家汪曾祺的父亲如何与其相处,以及他如何与自己的儿子相处。汪曾祺说,父亲关心他的学业,但不强求,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父亲擅长画画,汪曾祺也喜欢画画,父亲从不指点他。汪曾祺十七岁初恋,在家写情书的时候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汪曾祺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这个案例让人非常感动,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和选择,汪曾祺及其父亲也会有疑虑和不安,孩子的很多做法他们不见得赞成,值得学习的是,他们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自主权,控制自己“控制孩子”的欲望。如果我们想要培养一个有自主能力、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孩子,就必须照顾和理解孩子发展的意愿,这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
个体出生后有一系列身体和行为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抬头、翻身、坐、立、走,这些指标蕴含着对个体发展速度的要求——在特定的时间要发展到某种程度。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大部分的发展任务都有时间限制,即学生应当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每个学年应实现特定的学科学习目标即是对发展速度的要求。
一般而言,家长和教师会希望学生有比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较快的发展速度意味着较高的发展效率。但是,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速度不是主观上想提高就能提高的,要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条件的制约。先天因素包括人类及人种进化和父母遗传两个方面,二者为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速度设定了基本框架。人类及人种进化设定了个体发展的“大框架”,父母遗传则设定了个体发展的“小框架”,前者使得人类个体的发展速度具有一致性,而后者则使得每个人的发展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生从低到高要经历从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及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即是由人类认知进化设定的“大框架”,具有跨时空、跨文化的一致性。同时,每个学生基于父母的遗传又会在认知发展速度上表现出个体差异,有些学生会早一些或晚一些进入某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内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有些学生在某个阶段发展得快一些,在另一个阶段发展得慢一些,或者在某个阶段内的发展也不是匀速的,前快后慢或前慢后快都有可能,这些即显示了父母遗传设定的“小框架”。因此,基于发展的“大框架”,人类个体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存在“平均值”“标准值”,而基于发展的“小框架”,每个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速度就会在“平均值”“标准值”上下做一定程度的浮动。
关于学生发展速度,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警惕追求速度而可能付出的代价 。很多时候速度和质量之间天然地存在矛盾,就像生产产品在技术、工艺、工具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提高速度往往会以质量的劣化为代价。因此,我们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学生的心智、改善学习方法来提高效率和速度。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些学生比较急功近利,在没有很好理解学习内容的情况下追求尽快完成任务;有些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比较急躁,忽视孩子的学习难点,引导其走捷径完成任务;有些教师采取考什么教什么的策略,训练学生应试技巧,这些追求速度的做法实际上都会让学生付出代价。
人们培育速生树种——生长快、成材早、轮伐期短的树木品种,如杨树、桉树、柳树等。由于生长速度快,速生树质地疏松、柔软,一般用作造纸、板材芯材原料,如果用于制造家具,就必须对其进行硬质化处理。迫于应试竞争的压力,很多家长和教师事实上在要求学生“速生”,但我们一定要警惕因“速生”带来的“空心”“脆弱”的问题。让树木速生是为了满足人类特定的需求,可学生不是材料也不是工具,他们的“人生质地”必须致密、坚实、有韧性,这关乎学生的人生品质及幸福感、成就感,是教育教学应追求的关键目标。
(2) 有些方面的发展不能追求速度 。果实的成熟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人们有时为了压缩这个过程会使用催熟剂,而这很可能败坏果实的口感或使其营养受到损失。学生很多方面的发展就像果实成熟的过程,不可被压缩,更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成熟”速度。因此,学生有些方面的发展不仅不能追求速度,我们还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发展过程,为此甚至要控制学生某方面的发展速度。我们应理解,有时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停顿、走弯路不仅难以避免,还有可能是有益的。举例而言,一个学生在乒乓球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延缓了他达到某个目标的速度,算是走了一些弯路,但这个弯路对他的发展很有价值,他可以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后续的训练中加强针对性以切实提高水平,这不是很像蹲下来是为了跳得更高吗?
有些人很幸运,在大学乃至中小学阶段就确立了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了自己适合也喜欢的专业,可是大部分人都必须经历摸索的过程才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所谓标准路径,对很多学生而言这个摸索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如果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追求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以我个人的发展为例,我原来学习工科专业,在工厂从事电气设计工作,后来学习普通心理学,再转到教育心理学,之后从事教育测量工作,现在做语文教学的研究。显然,我走了一条弯路,但是,这对我来说不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正是在尝试了若干领域之后,我才真正知道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是什么。
总之,促进学生发展不能一味求快,更不能揠苗助长,要警惕“欲速而不达”。我们应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各方面发展速度的“标准值”,进而判断学生发展速度是否在合理的波动范围内。同时,我们应理解,很多时候速度不是发展目标,只是判断学生发展状态的诸多指标中的一个。
最后,我们再来看两个有关个体差异的、值得深思的案例。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其1930年出版的《行为主义》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
:
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孩,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孩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领袖,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运用各种强化手段来改造和控制人的行为。这种观念的内核是对个体差异的极端忽视乃至蔑视,学生只不过是一块等待被塑形的材料,材料的差异不重要,它们的意愿更不重要,这样的理念付诸教育教学会造成非常糟糕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文学家沈从文的一段人生经历。1949年初,沈从文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试图自杀,虽大难不死但文学创作就此中止。1949年8月,沈从文的人事关系由北京大学转到了历史博物馆,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沈从文出版了历时15年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空白。下面是沈从文的自述
:
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于音乐和美术的爱好……认识我自己的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
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小市民层生产并供给一个较大市民层的工艺美术,色泽与形体、原料及目的、作用和音乐一样,是一种逐渐浸入寂寞生命中,娱乐我并教育我,和我生命发展严密契合分不开的。
有一点还想特别提出,即爱好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到都市上来,工艺美术却扩大了我的眼界,不仅对制作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中,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收入我的心胸。
沈从文的这段人生经历给予我们重要的启发,即人生旅程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何应对这种不可控?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藉此保护其发展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沈从文十几岁时从湘西来到北平,他还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他摸索着读书,其中大多与历史、文物、美术有关,而这些是他在幼年时就向往和喜欢的。在他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无法再从事文学相关的工作时,是小时候对美术的喜欢和热爱支撑他渡过难关,在新的领域攀上了另一座人生的高峰。幸亏沈从文没有遇到像华生那样的父母或老师,没有从小就被塑造、定型,因此而丧失发展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独特性,宽口径地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使其为应对人生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