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什么是“本性”,“本性”真的难以改变吗?如果确实是这样,为什么难以改变?这种“本性”是否也有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一档有关离异话题的电视谈话节目中有五位嘉宾,其中一位女嘉宾是著名的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刚出版了一本书——有关自己如何从离异后的人生低谷中走出来——她上节目也是为了宣传这本书。该谈话节目一直以来都秉持轻松愉悦的风格,两位主持人擅长插科打诨,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索深刻的人生主题。遗憾的是,这一期节目因为这位女嘉宾变得气氛凝重——节目变成了她的讲座,现场的主持人、其他嘉宾、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成为其授课对象。她有很多观点,又有很强的倾诉欲,使用大量抽象概念并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期间主持人几次想要转换话题或打断她,反而遭到其抗议:“××,我还没讲完呢!”整个节目她的发言占了四分之三的时间。平心而论,她的思维是缜密的,语言也是流畅的,但问题在于她这样的表达不合时宜。这位女嘉宾“讲座”的重点是反思其强势、自我中心的性格给自己的婚姻带来的负面影响,她自认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改变。可是从她在节目中的表现来看,她的这些特质没变,真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位女嘉宾表现出某种难以改变的“本性”,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难以改变的“本性”。在心理学中,气质、人格是所谓“本性”的内核。总的说来,人格是社会化的心理特质,而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在生理层面上对人格产生影响。我们在这里首先介绍气质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生活中很多父母会用“害羞”“外向”这类词语来形容他们的孩子。研究表明,婴儿在气质方面的不同在刚出生的几天就已经相当明确了。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每个婴儿天生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或具有对环境的独特反应,这就是气质。
斯泰拉·切斯亚等人自1956年开始实施一项历时6年的有关儿童气质的研究,最初的样本包括87个家庭的138个孩子。婴儿2-3个月大时即开始对他们进行研究,一直追踪到青春期和成年期。他们根据个体气质的不同将儿童分为三种类型:随和儿童(easy child)占40%,一般有愉快的心情,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睡眠、饮食、排泄都很规律。棘手儿童(difficult child)占10%,容易情绪低落,对新环境和陌生人做出消极的反应且反应强烈,新陈代谢很不规律。慢热型儿童(slow-to-warm-up child)占15%,他们倾向于回避人和事物,适应性差,常常带有负面情绪。剩下的35%缺乏明显特征,没有再对其进行分类。研究者提出可以从多个维度观照儿童的气质,包括活动水平、节奏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品质、持久性、注意力分散、反应阈等,具体含义见下表
:
续表
研究表明:气质与智力无关,却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
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某些气质会驱动学生表现出更符合学习要求的行为。例如,专注、适应、持久性强的孩子学业表现会更好;注意时间短、容易分心的儿童完成作业较困难;较难集中注意力、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新环境的学生常常会跟不上教学,而且学习一旦落后,会进一步打击其对学习的专注及坚持性。
第二,不同气质驱动的学生行为会引发教师不同的反应。教师对注意力集中、渴望学习的学生会给予更积极的反应,对容易分心、退缩的学生则会给予消极反应;前者让教师感到愉快和有成就感,后者则使老师感到挫折和吃力。基于教师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学生的学习被加强或抑制,形成良性或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不同气质类型会驱动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我们要根据学生气质的个体差异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在一项研究中,一个小学男生能长时间专注于一门课的学习,下节课开始时仍然留在对上节课内容的思考中。遗憾的是,教师的教学计划不允许这样,每当教师打断他的学习时,这个男孩就很烦恼。起初,教师把男孩的反应当作一种行为失调,幸好男孩的父母把他转到另一所学校,这所学校鼓励持久且高强度的学习行为,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决定在某个学习内容上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于是问题解决了。
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学生在家中上网课,一位小学教师分享他外甥的学习:
我外甥上网课的表现让我非常惊讶,总的说来要比其线下上课专注得多(该教师也是其外甥的老师。作者注)。我观察过,三十分钟的课,眼睛几乎一直盯着老师,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且记笔记也准确到位。可是线下上课的时候,他的专注力比较差,很多次我去找他的时候,发现他没有专注听课,东张西望,甚至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笔记也记得残缺不全。
此案例显示,上述有关气质的九个维度中,该男孩的活动水平、持久性、注意力分散等三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基于此,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怎样的环境和教学对他的学习最有利?”换言之,学生的学习表现部分取决于学习环境与其气质类型的匹配度。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气质,但如果提高教学内容、方式与其气质的匹配度,学生就能表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例如,对一个易分心、只能短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学生,我们可以把作业分成几个循序渐进的部分,以此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同样,按照统一的学习进度,一个慢热型学生会落后,但是如果允许他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这个学生就可能学得更好。
除了对学习的影响,气质在学生人格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而人格与人品存在密切关系,后者是教育的两个关键目标之一。
我们能根据一个幼儿的气质判断其成年后的人格特点吗?研究表明,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程度上是肯定的。有研究者以新西兰某镇出生于1972年4月1日至1973年3月31日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他们3岁时对其气质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将他们划分为三种气质类型:适应良好的(well-adjusted)儿童,他们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信等特点,较少抵触陌生人和新环境;难控制的(uncontrolled)儿童,他们冲动、不安、容易分心;抑制型的(inhibited)儿童,他们胆小,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有陌生人在场就感到紧张。研究者测查了这些儿童从童年、青少年到成年初期的人格及行为特点,发现适应良好的儿童长大后有更高的比例成为身心健康、适应良好的成人;难控制的儿童在学校和家里较多地出现打架、说谎、不守纪律等问题行为,到成年初期,他们较多地遇到法律、就业和人际关系问题;抑制型儿童在成长中出现较多的烦恼和焦虑,进入成年后,他们不善社交,较多地遭受抑郁的困扰。由此可见,虽然气质并不是决定人格和行为的唯一因素,但气质在人格发展中的确起着重要作用。
气质是人格的生理基础,对人格产生渗透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某些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例如,持久性强的气质更容易形成坚毅的人格,节奏性强的气质更容易形成稳重的人格,适应性强的气质更容易形成随和的人格。二是人格表现很多时候体现出气质的特点,有时甚至很难清楚地加以区分。例如,基于气质的视角,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注意力集中,而基于人格的视角,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做事情很专注,这二者在行为表现上可以说是一样的,很难区分其是气质的表现还是人格的表现。
经常有学生问我:“我的个性比较沉闷,能改变吗?”“我这人容易焦虑,怎么办呢?”“我不喜欢社交,怎么改变这一点?”……我内心的答案是:“这些特质很难改变,有时也不需改变。”有些人宣称自己的个性改变了,事实上很可能只是被掩饰或被压抑了。很多学生为自己的某些心理特质感到烦恼,正是因为多次尝试改变而改变不了,从而形成无助感、焦虑与自我否定。对这些学生来说,正视并接受——甚至是欣然接受——自己的气质状态,并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许是更明智的做法。面对气质的个体差异,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它、接受它,而不是构建一个外在的标准或模式并要求学生变成“这个样子”或“那个样子”,却忽视了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教育必然要求学生改变天生的某些特点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但我们应意识到,“改变”绝不是把学生当作橡皮泥一样随意捏造,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其“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特点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警惕其中的某些特点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的困扰,并有意识地进行适应和调节,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气质特点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例如,有些学生气质上具有“社交回避”的特点,很可能会对其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学生应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调节。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调节”是行为层面的,并不能要求在气质上的彻底改变,如不能要求他从“社恐”变“社牛”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气质,注意这种气质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有勇气选择适合自己的、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学习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