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章我们提到,教育目标的落实指向两个核心:能力与人品,其中能力的关键是思维能力。智力与思维能力内涵相近,只不过智力更倾向于指涉一种心理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心理基础。思维、智力的个体差异意味着它们不仅有高低之分,更有类型与功能的差别,理解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对优化其学习过程、扬长补短、专业选择都非常重要。就像列侬具有音乐、演唱方面的天赋,这本质上体现了其智力在某方面具有优势,识别并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优势无疑是重要和必要的。
20世纪初出现了主要基于纸笔测试的智力测验,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测试指向的只是个体诸多智能中的一种。他认为智能是多元的,并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个体有多种智能,且不同的人在智能上具有不同的优势或劣势,从而显现出个体差异。加德纳指出,每一种智能相对独立,都具有一组特定的运作方式。
1983年,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6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body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的认知智能(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两种)
。1993年,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中将“人的认知智能”明确拆分为“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两个独立的部分
,2006年,加德纳在《多元智能新视野》中新增加了“博物学家智能”
。下面我们对此进行简单介绍。
语言智能。 语言用于对事物和自我的描述、解释以及情感表达。语言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根据表达对象的特点,语言有单向输出和交流互动两种形式。有着良好语言智能的学生,其语言表达敏锐、准确、精细。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如表演、文学创作、演讲,需要表达者的语言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音乐智能。 音乐源自个体自然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刚出生的婴儿就会通过哭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而且会根据需求变换音高、律动和节奏——这些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人类先民在狩猎、劳作时也会自然地发出具有音乐性的声音,用以表达情绪情感或更好地实现合作。进而,人类在祭祀、典仪中发展出专门的音乐,音乐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元素还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中,例如,我们会评价一座造型优美的大桥有韵律感,一个好的演讲者会非常注意演讲的节奏。音乐智能较高的人更愿意亲近和欣赏音乐,并且利用音乐获得情感的共鸣与慰藉。对于从事音乐专业的人来说,如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们需要超出常人的乐感,对音乐有更强的领悟力,能够对音乐作品予以深刻的反馈和评价,并且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及对世界的理解,创造性地发明新的音乐表达形式。
逻辑-数学智能。
人的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基于对现象的抽象从而发现与表征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就是逻辑思维。一般而言,思维的逻辑有抽象逻辑和形象逻辑两种,抽象逻辑典型地表现在数学思维中,而形象逻辑典型地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这里所说的逻辑指的是抽象逻辑。数学是典型的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而且广泛、深入地渗透在其他学科之中。罗素指出,逻辑与数学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史,但它们“走到一起来了”:“要想在两者之间划一条分界,那是不可能的,实际它们是一回事。它们的区别,就像男孩子和男人的区别一样。逻辑是数学的少年阶段,而数学是逻辑的成人阶段。”
个体的逻辑-数学智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类、抽象、推理、建模。
空间智能。 空间认知是人的本能,远古人类狩猎时,面对凶猛的猎物,需要在自己和猎物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确保投出的武器能击中猎物,同时也要有足够的时间逃避猎物的追逐;他还要观察周围的地形,确认掩体的位置,规划跑到那里的时间和路线;还要与同伴保持恰当的队形,确保对猎物的围堵及相互的照应,这些都是空间认知的表现。中小学教学中,很多学科都关涉空间认知,如数学学习中有关几何内容的知识,语文学习中对文本所描绘场景的想象,物理教学中对物体的形状、形变、位移的分析,化学学习中对分子结构的认知,美术学习中对构图的理解,等等。空间认知能力还广泛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房间内整理和摆放物品,在工作报告中安排文字、图片、表格,照相时的取景和构图,户外旅行时对路线和方向的感知,踢足球时对同伴及对手位置关系的掌控,等等。
身体-动觉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也可被简单地称为身体智能,“动觉”指辨别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感觉。该智能由两种核心能力构成:对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和熟练操弄物件的能力。舞蹈家以及那些能巧妙操作器具的人如手工艺者、球类运动员、乐器演奏者,他们都需要高度发达的身体-动觉智能。很多人倾向于认为身体-动觉智能没有那么重要,比如人们常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个成绩好的孩子不会因其肢体笨拙受到责备,而一个运动、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会被贬低,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俗语有“心灵手巧”之说,任何形式的身体动作都要受到大脑的指挥,身体动作背后是思维的序列和逻辑,蕴含着行动、反馈、再行动等诸多环节。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个体认知发展就是从动作-感知开始的,个体通过感官、肢体、行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大脑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发出行动的指令,这实际上促进了大脑机能的发育。
人际关系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的核心是留意他人特点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无论数量多少和程度深浅,所有人都要进行人际交往,个体在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总要与他人打交道,构建或维持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具有发达的人际关系智能的个体能够觉察他人或显或隐的情志,即所谓的善解人意;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懂得与他人交往中的取舍、进退。我们可以在宗教和政治领导人、专业教师、心理咨询专家身上观察到这种智能的高级形式。
自我认知智能。 将人自身作为认知的对象,这是个体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一种能力。自我认知意味着个体要不断澄清:“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正在做什么”“我的行动有效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个结果是我想要的吗,我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自我认知智能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个体实现自我、确认自我价值、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寻找正确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
博物学家智能。 具有博物学家智能的人,擅长观察环境中的动植物,表现出对自然和生物的亲和性。他们在大自然中得心应手,与动植物和平共处、关系融洽。这种智能在农业科研人员、植物学家、地质学家、生态学家、考古学家、宠物医生等职业中有突出表现。博物学家智能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的渗透性,我们经常会说一个博学的人“见多识广”,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品质,背后是个体具有捕捉有价值信息的敏感性,并且善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是学生发展的心理基础,提供了个体发展的条件与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还要看教育对学生施加怎样的影响。对此加德纳说
:
拥有某方面很高的智能,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智慧,拥有高度数学智能的人,能够运用它的能力,从事重要的物理学实验工作,或者进行新的复杂的几何证明,但是他也可能浪费了自己的能力,整天计算彩票的中奖率,或者在脑中做10位数的乘法运算。
一个人在幼年时,其智能的轮廓或倾向就已经显现出来,我们可据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包括设置恰当的情境、配置合理的资源、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多种社会条件的支持,还会受到智能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加德纳对此所作的分析
:
儿童在8岁或9岁以前从事音乐活动的基础,是纯粹的天才和活力……儿童表演者因为有敏感的音乐耳朵和很强的音乐记忆力,虽然并没有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但很容易就学会演奏乐曲,并因自己的音乐技能而获得掌声。从9岁左右开始,儿童出现了持续不断的技能发展阶段。此时,这名儿童必须开始投入严肃认真的练习,甚至会因为这种认真的音乐实践,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学习以及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因此,实际上在儿童意识到以下的这一事实时,就出现了“危机”的开端:如果自己想以音乐为终身事业,那就得将其他的价值观暂时搁置。接着,到了早期青春期阶段,将出现第二个也就是较关键的危机。该少年除了遇到认知的形象与形式这两种方式的冲突以外,还必须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正想献身于音乐事业。先前,他是在雄心勃勃的家长和教师控制之下的,可是现在,他必须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想继续追求这一事业,是否想用音乐的方式,把自己经验中最重要的东西传达给别人呢?他是否乐于牺牲自己的其他乐趣,乐于牺牲在自己未定的前途中,很可能起决定作用的各种运气和非音乐的因素,比如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的因素?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对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价值在于:多种智能只是相对独立,很多时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完成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往往需要多种智能的共同参与。同时,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图谱,在一项或几项智能上比较突出,而在另一项或几项上比较欠缺,如一个擅长写作和演讲的学生,其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很突出,而逻辑-数学智能相对比较欠缺,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个体差异的原因——认识每个学生的智能图谱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是帮助学生成就独特自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