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来,笔者以党政干部为对象常态化开展教学、科研、决策咨询,深知“办文、办会、办事”之于机关运转的重要性,也深感不少泛体制内人员面对公文写作时的畏难、为难。
接触中发现,不少人遇到要写的通知、方案、讲话稿、大材料,第一反应是“有没有模板”“找一下往年这块儿的材料”,然后在上面增删微调,成稿质量一般。除了在本单位找,还会上网搜索类似的公文模板,但这种方式很难匹配具体业务场景下的公文要求。笔者在开展“数治”赋能治理现代化相关教研时,突然意识到:既然数字化转型正在系统性重塑政府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治理形态、能力模式,那么在公文写作中何不尝试拥抱大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变传统的“笔杆子”“爬格子”为“电子笔杆”辅助?
在这里必须指出,AI之于公文写作,更多的是辅助、协助,笔者反对不负责任地滥用AI、应付了事凑稿交差,更期待将AI视为一种工具的升级:从早年公文的纸笔作业到后来的键盘打字,这是电子化对传统公文写作的升级;从单机文字软件到可以联网搜索资料,这是网络化带来的进一步升级;再到当下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高效辅助公文写作,这是智能化带来的新一轮赋能。
事实上,AI赋能公文写作正在从设想变为现实:新华社研发的“新华妙笔”已面向公文写作场景开展了试运营,安徽省在数字政务系统中嵌入了公文助手场景应用,旨在减少简单重复劳动,助力公务人员更好地聚焦主业主责。一些公务人员开始接触AI写作软件并初尝甜头,但“会用”不等于“能用好”,就像很多人都在使用办公软件但并不精通那样,任何技术工具只有在系统掌握使用细节基础上,才能有效应用,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本书主题虽然是“利用AI写公文”,但其适用领域并不局限于“公文”,更多的是全面介绍大语言模型在各类文稿文字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因此,除了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群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和“受益处”,其余对文章写作有兴趣的人士,也能在书中求得共鸣。
需要向各位读者说明的是,大语言模型迭代升级很快,本书对截至2024年底的新动态新应用做出了探索,但在读者翻阅此书时,可能人工智能在公文写作方面又有了新的应用,还请读者明鉴并不吝赐教,本书后续再版时将作出修订与完善。
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