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省城求学

经过两天漫长的火车旅程,翠芳和汪老师终于抵达了繁华的省城。路上,汪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翠芳心中满是感激,出于不想再添麻烦的心思,她在清晨下火车后,毅然决定独自步行前往学校。美丽的省城——蓉城,在翠芳眼里是那么的新奇而美丽!

从北门到南大街,虽然路途不近,但翠芳的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她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脚步轻快地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人群中。

下午到学校报到注册后,时间已近傍晚。晚上六点,学生食堂开饭了。翠芳端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

她早已饥肠辘辘,整整一天未曾进食,此刻碗里米饭飘出的香气,在她鼻尖萦绕,恍惚间竟似闻到了家的味道。

不一会儿,三大碗米饭就被她一扫而空,她才觉得自己真正地吃饱了。翠芳狼吞虎咽的吃相,被旁边的同学夏华注意到了。

夏华细长的眼眸中带着几分书卷气,轻声问道:“同学,你这吃饭的速度,真是让人佩服。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

翠芳抬头,嘴里嚼着饭,含糊不清地回答:“我是化学检验专业的,可能是在哪里见过吧?”

一番交谈后,两人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她们不仅是同专业,还是荣县的老乡,甚至都毕业于荣县华英女中,只是不同班。“真是太巧了!”夏华笑道,饭桌上瞬间充满了温馨与亲切,而且还是同一寝室的。

回到寝室,夏华见翠芳行李寥寥,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便主动将自己的薄被递了过去。翠芳望着她,眼中满是感激。

然而,半夜,翠芳的肚子却开始隐隐作痛,同寝室的夏华发现了她的不适,立刻将她送到了校医室。校医检查后,建议立刻送到附近的市立一医院。

在医院里,医生温和地询问着翠芳的情况。

翠芳脸颊微红,略带羞涩地说:“医生,我可能是太久没吃饱,今天一下子吃太多了。”

医生听后,轻轻地点了点头,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她:“没关系的,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胃肠炎。以后要注意按时吃饭,不要暴饮暴食哦。”

夏华在一旁也关切地劝慰着翠芳。翠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感激地看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觉得自己虽然远离家乡,但在这里同样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从此,夏华成了翠芳最要好的朋友。

1958年,时代浪潮汹涌澎湃,大跃进运动如同一股炽热洪流,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中华大地,瞬间点燃了人们对快速发展的炽热渴望。这场运动旨在通过大规模的集体化生产,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然而,在这场急躁冒进的浪潮中,农村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的农村,家庭的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公社的成立。1958年月,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诞生,随后,全国农村迅速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种制度上的变革,虽然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但实际操作中却漏洞百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备受打击。

紧接着的1959年至1961年,中国又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加上“大跃进”时期过度开垦、破坏生态导致的土地贫瘠化,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饥荒蔓延全国。

翠芳的心,恰似秋日里被风卷起的落叶,在命运的风中飘忽不定。当听闻训哥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省委宣传部,她的心中既涌起骄傲,又泛起丝丝酸楚。自己打着光脚,衣衫褴褛,咳嗽声时常在破旧的教室里回荡,基本生活用品早已捉襟见肘,但姐姐姐夫和他们的女儿一家四口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翠芳实在张不开口。

最终,她鼓起勇气,提笔给训哥儿写了一封信。信纸泛黄,字迹歪歪扭扭,无不诉说着翠芳对生活的无奈与期盼。连寄信的邮票,翠芳都买不起,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没有贴邮票的信投入了学校的邮筒。

没想到,一周后,翠芳竟然收到了训哥儿的回信,还有十块钱。那钱,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及时,简直是雪中送炭。翠芳的眼里闪烁着泪光,那是对训哥儿的感激,也是对生活的希望。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一学期后的学校体检,翠芳被查出患有肺结核。她边治疗边坚持学习,那份坚韧,让人动容。夏华同学的关心也让翠芳很温暖。

转眼到了1959年,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三年自然灾害让无数家庭雪上加霜。1960年,训哥儿因为反映家乡有饿死人的现象,被下放到了红光村。翠芳得知后,不顾一切地走路二十多公里去看望他。

大跃进热潮中的红光村,稻田泛着金光,人们挥汗如雨。训哥儿下放至此,手握锄头,脚踏黄土,眼神坚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村民共耕,汗水洒落田间,训哥儿瘦削的脸庞上,写满了疲惫与坚定。突然见到翠芳,脸上绽开了花儿。

他快步迎上前,眼中满是惊讶与欣喜:“翠芳妹,你咋来了!”

翠芳笑靥如花:“训哥,你可好?”兄妹俩相视一笑,暖了夕阳下的老屋。

兄妹俩谈学习谈生活,久违的相聚有说不完的话,临走时训哥儿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拿去,买点生活品和营养品,好好治病,身体好才能把学习搞好。”

“我不能再要哥哥的钱啦,我的学校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翠芳推脱道。但不管翠芳如何推诿,训哥儿最终还是把十块钱硬塞在翠芳衣服口袋里。

翠芳接过钱,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看着训哥儿,心中涌动着千言万语:“训哥儿,你总是这样,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你都会伸出援手。谢谢你,真的谢谢你。”

夕阳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那是一份深深的兄妹情谊,在苦难中熠熠生辉。

翠芳,她虽然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动荡,但相较于农村,省城的生活还算稳定,至少能吃饱饭。进校以来,翠芳努力学习。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学校开始压缩学生的人数。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天空灰蒙蒙的,仿佛连阳光都被那三年的自然灾害所吞噬。中专学校的校园里,落叶铺满了小径,每一步都踏出了时代的沉重。翠芳穿着单薄的衣服,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显得更加弱不禁风,但她那双眼睛,却像是能穿透阴霾,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翠芳,这次名单又公布了,你没有在压缩名单里。”夏华急匆匆地跑来,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庆幸。夏华是翠芳的好友,两人同舟共济,在这艰难岁月里相互扶持。还有老乡皆同学的王天也是她们的好朋友。

王天,身材健硕,眉眼间透着股英气。他热心肠,总乐于助人,数学特别好。翠芳学习遇难题,他耐心讲解;更巧的是,王天也是荣县老乡。

每一次公布压缩名单,翠芳的心都要提到嗓子眼,像是经历了一场生死较量后的释然。这次王天把留校名单告诉翠芳:“你成绩优秀,在留校名单中。”

“谢谢上天,又给了我一次留在学校的机会。”她低声呢喃,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泪光。她知道,每一次名单的公布,都是对她命运的一次裁决,而她,必须紧紧抓住每一根稻草,不让自己的梦想沉入深渊。

夜晚,宿舍里昏黄的灯光散发着暖意,翠芳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埋头于书本。她那长满冻疮的手,因长时间书写而微微发颤,可那双眼睛,却似被梦想的火焰点燃,闪烁着熠熠光芒。她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她的命运,让她有机会走出这片乡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转眼间,中专三年级的冬天来临,翠芳迎来了去南光机械厂实习的机会。那是一个月的时间,对她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每日,她都在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中忙碌穿梭,汗水无数次浸透衣衫,却始终咬牙坚持。实习发放的菜票,她一张未动,全部积攒起来,只为省下钱换得一个月的白饭充饥。每当夜深人静,她独自坐在宿舍的角落,就着白饭,咀嚼着生活的苦涩与甘甜。

“我不能让自己倒下,肺结核虽然好些了,但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还有半年多就要毕业了,分配工作要体检。”翠芳在心底暗暗给自己鼓劲。

她用自己存下的钱,做了一条厚厚的棉裤,那是她在这个冬天唯一的温暖。穿上亲手添置的棉裤的那一刻,她仿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自我的坚持。

实习结束的傍晚,夕阳为南光机械厂镀上一层暖黄。翠芳伫立在工厂大门前,目光久久凝视着远方。那里承载着她未竟的梦想,也藏着她心底最柔软的期盼。

回到学校,翠芳更加刻苦地学习,三年来她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人,但是没有路费举步维艰。每次写信给姐夫,姐夫回信都是:家里一切安好,安心学习,勿念!

时光飞逝,三年中专岁月匆匆而过。凭借着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优异的成绩,翠芳最终荣获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当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山城电磁厂时,她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憧憬。更令人欣喜的是,夏华和王天两位挚友与她分配在同一个厂矿!三人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仿佛未来的日子已经铺满了阳光。

毕业分别前夕,翠芳、夏华和王天决定先回荣县老家一趟,再去山城报道。他们知道,这一走,或许意味着与亲人长时间的别离,心中满是对家的眷恋与不舍。荣县的小巷、老屋、还有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都将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踏上返乡的列车,三人心中百感交集。既怀揣着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无限憧憬,又满是对家人的深深牵挂。 jpXltaLkllkxf3EPpKCuh7SHj7FcO4dszjBVPLMagJPaez622DNH405R6XK976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