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八卦的起源:最传统的说法是,“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南怀瑾先生则曰,八卦是上一个文明的文化结晶,孑遗至今。我认为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几百万年,这两种说法就合二为一了。至于想把八卦作为我们这代文明产物的人,不妨看一下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9000年前的陶罐,上面清晰地刻画着六十四卦之一的雷地豫卦的六爻卦象。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现有的考古资料已经挖到了240万年),止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是蒙昧的,我想不会有人怀疑这一点。而义乌桥头遗址要远远早于夏王朝的建立其蒙昧自不消说。如果说当时那些依靠打磨石头作为工具征服自然的先民能够发明八卦并推演六十四卦,怎么想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继承。这是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了。
二、《易经》和《周易》的区别:《易经》是上一个文明的文化结晶,《周易》只是周朝人对《易经》做的阐释,所以命名为《周易》。在周朝之前,还有夏朝和商朝,夏朝人的《易经》叫《连山》,商朝人的《易经》叫《归藏》。所以说,《易经》的内涵大,《周易》的内涵小。
三、《周易》的作者:相传卦辞是周文王所作,彖辞是周公旦所作,爻辞是孔子所作,现代学界则另有一番说法,我虽才疏学浅,读书少,亦知古今诸说之非,理由如下:
1、作者把一部先周史和西周史比附在64卦里,一直写到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年)晋文侯攻杀周携王的事情(详见未济卦六五爻)。
2、《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厉公……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这一卦被誉为“中华第一卦”,考察周平王(公元前770-720年在位)、周桓王(公元前719-697年在位)、陈厉公(公元前706-700年在位)的在位时间,并与晋文侯攻杀周携王的时间(前760年)相结合,可以推知周史其人即是《周易》作者本人或者《周易》作者的亲传弟子。
3、《穆天子传》有载:天子筮猎苹泽,其卦遇讼,逢公占之,曰:讼之繇,薮泽苍苍,其中□宜其正公,戎事则从,祭祀则憙,畋猎则获。可知西周时期尚没有《周易》,所用者《归藏》也。
综上所述,所以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64重卦是继承而来的上一个文明的孑遗,卦辞、爻辞是东周初期的史官所著,这一点毋庸置疑,彖辞、象辞应该是周史的后世的传人写的,最大的怀疑对象是东汉时修订《熹平石经》的大儒蔡邕等人,毕竟时间久远,字形字义,难以索解,错讹混乱也难以避免,所以作为官修教材,需要解释一番,再者,就算蔡邕等人不是周史的传人,借助国家力量,何求不得?更不用说这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周史的后人一定与蔡邕等人达成了协议---正确而含糊,毕竟要为尊者讳。
又因彖象的内容处处发挥儒家的精神,所以我又怀疑是孔子的解释,但很快我就把它否定掉了,理由一、传说孔子学《周易》很是辛苦,不像有老师教的样子;理由二、看系辞的内容,对爻辞的解释大多不是很通,据说这是孔子写的,那也只能说明孔子得到了象和数,却没有得到义理(因为涉及到周王室的隐私,又因为孔子是商的后代,恐被他耻笑了去),子夏就更是隔了一层。只是成书以后,由于它是周朝版的《资治通鉴》,故藏于皇宫大内,掌于太史这一类人之手,如果没有孔子的重视,就不可能流传于天下和后世了这是孔子的贡献。
四、《周易》的写作动机和内容:《易经》是伟大的,神奇的,必须要传承下去。《易经》的精髓在于象和数,但是象数太深奥,太博大,除了天资聪颖者和积年沉吟者,不能精通,这样不利于《易经》的传承和教导子弟。如果能够连缀上文辞,譬如比附以周人的历史,这样既能把象数包含在其中,又可以让子孙后代牢记本族的历史,以史为鉴,不会行差踏错,理解和传承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东迁洛阳之后,虽然攻杀了周携王,从法理上一统天下,却不复西周之盛,周史唏嘘感慨,既伤感于西周的灭亡,又存有告诫后人吸取教训的用意,于是按照周族由弱小到强大的历史,他把六十四卦重新排了顺序,把六十四卦的每一爻缀上了文辞,在这些文辞里,他把周人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历史故事一一展示,他以周礼为标准对人物的行为臧否褒贬,甚至对周王室的密辛也不讳言。
五、以上我所猜测的思路正确与否?求祷于《周易》的指点:
得到山地剥之风雷益,变爻是初六爻和六五爻。根据习惯,二个阴爻动,以上爻为主,兼看下爻。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六五爻的意思是,六十四卦像一条一条的鱼,被串起来了,你做这件事,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非常吉利。嗯,符合猜想。
初六爻的意思是,从床脚开始剥蚀。这也是讲顺序的,只是这个写作顺序要从尾到头,从脚到头。这个提醒很有帮助,那就从未济卦开始啦。所以本书是倒着写出来的,从传世资料比较丰富的周平王一直写到神话传说中的后稷。
我们再看一下风雷益的九五爻和初九爻,毕竟“旁通情也”,看看它们能告诉我什么真相。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九五爻的意思是,不用问就很吉利。初九爻的意思是,适合干一件大工程,非常吉利。很好,很好,这样我就放心了。当然,我说得轻松,其间的快乐与痛苦、步步惊心与头脑风暴,没法一一细说,当然也没有必要细说,毕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六、乾坤二卦,从天时到地利,对周人崛起衰落的历史做了一个整体上的概括,故曰“乾坤,其《易》之门耶?”,其余的六十二卦,则对周人历史的各个阶段做了具体的描述。在倒着写作的过程中,我印证了“山地剥卦”指导的正确性:不倒着来,确实看不明白乾坤二卦。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考了清人先贤张丙哲的《占易秘解》、日人先贤高岛嘉右卫门的《高岛易断》、今人先贤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今人先贤张延生的《易象延》、今贤孙映奎、杨亦鸣的《易经对话录》、今贤傅佩荣的《译解易经》、今贤廖明春的《周易经传十五讲》、今贤李硕的《翦商》,还有其它多年来我读过的古今各家易学书籍,以及网络上我能搜集到的一切资料,无法一一列举,在此对诸位高贤一并表示感谢----我确实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苟有所得,亦非我之功也。
这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一切信息应有尽有,却泥沙俱下;这也是一个孕育着新生和转机的伟大时代,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将要从这里掀开:所以正本清源正当其时,扫除一切典籍的神秘性,保留它们的正确性,并使之广为流传,方不负古今圣贤的一番苦心和这个伟大的时代。
上古之书,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周易》,而后世的学人却津津于它的佶屈聱牙,胡乱揣测文意,肆意发挥义理,谬矣;而后世的卜人虽然所操之术出自《归藏》,出自《河图》,出自《洛书》,就是不出自《周易》,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借《周易》的名头高抬身价,蛊惑世人,惑矣。某研究《周易》、学习占卜之术数十载,其谬同于其他学人,其惑同于其他卜人,深陷泥沼,茫然无措。疫情数载,困守家中,终日思忖,-----“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自言到:文、武何曾如此困窘?----莫非,莫非,莫非周平王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至此豁然开朗,遂明白作者本意,然后也理解了孔子的“述而不作”,不是不想作,实在是不敢贪天之功---有哪一句话是自己的呢?圣人煌煌在前,史笔千秋在后,某不过是个传声筒,还要什么自行车呢?遂隐去本名,托名周贤。周贤者周之史官也。惜其本名无传,今为其传之。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周易》里藏着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现在,我慢慢地,讲给你听。
是为序。
20230927周贤笔于来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