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某注】:战争之后就会出现胜败强弱之分化,败者、弱者亲附胜者、强者,是自然之理也,然而比卦却不是这个意思。它讲述了周人在亲比依附之路上的探索,由开始的不窋依附戎狄的成功到最后季历依附商朝的失败,说明了通过亲比变得强大,这条路最终是走不通的。一个人乃至国家民族,要想强大,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才是唯一的出路。从季历被杀开始,周人才放弃了幻想,正式走上了叛商翦商之路。他以前可是一条忠心耿耿的舔狗,可惜最终把命都舔掉了。
所以卦辞“原筮,元永贞,无咎”告诫之意很深。要经过占卜才能决定是否亲附,如果亲附的尊长(元,有元首、尊长之意)能够坚持正道(永贞),(彖辞的“以刚中也”也是这个意思),就不会有灾祸。如果没有呢?那就会“后夫凶”,就像大禹杀防风氏一样,文丁也以晚到失期为借口,杀了季历。所以说,站队有风险,亲附需谨慎。
至于大象辞说的“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说的是以上亲下,这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隐隐有告诫周天子亲比诸侯,不要重蹈商的覆辙之意,但这与本卦关系不大。
【卦义】:比卦。吉祥。推究占筮,尊长如果能够坚持走正道,下位者没有灾难。不安顺的方国前来亲附,晚到的人将有凶祸。
【彖义】:比卦,吉祥。比是辅助的意思,下位者顺从上位者。推究占筮,尊长如果能够坚持走正道,下位者没有灾难,是因为尊长有正直的美德。不安顺的方国前来亲附,是因为上位者和下位者心意应和。晚到的人将有凶祸,是因为他的亲比之路走到了尽头。
【大象义】:大地之上到处都有湖泊,大地承载湖泊,湖泊滋润大地,取其象就是比卦,先王由此领悟到,要封建万国,亲近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某注】:《周本纪》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周人的依附之路由此开始。这里的戎狄,不是后世意义上的游牧民族,而是指当时西北地区的华夏部族,也耕种,也放牧,爻辞一开始的“有孚”,翻译成有诚信,意思是不窋率领部落来到甘肃庆城县,初来乍到,恭敬小心,努力和当地的部族搞好关系,不因为自己当过夏朝的农师而盛气凌人,所以“比之,无咎”。而“有孚盈缶”则比较搞笑,我们可以描述描述。
不窋初来乍到,需要去拜会当地的头面人物,譬如部落联盟的长老们,光恭敬小心不行,还得拿见面礼出来。一开始他献上一只羊,长老们傲娇地说:俺也有;又献上一头猪他们说不稀罕;又献上一头牛,他们说俺不缺。直到不窋献上满满的一瓦罐粮食,长老们大喜,说:这是个好东西。不窋矜持地笑了笑,说,我就是个老农民,除了种庄稼啥也不会,如果大家想要更多的粮食,我很乐意教大家种庄稼,当然也希望大家教我养养猪牛羊啥的,毕竟在这方面,诸位长老才是专家。看不窋这么会来事儿,长老们感到很满意,纷纷表示,不窋这个朋友交定了。于是先周部落在当地顺利地安下了家,并且不窋还进了长老会,故曰“终来有它吉”。
【爻义】:有诚信,亲附庆城的土著,没有灾难。献上满满一瓦罐粮食,最终会有意外之喜。
【小象义】:作为远来之人想走亲附之路,一开始就要主动去亲附当地的上位者,是因为会有意外之喜。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某注】:这大约是不窋到公叔祖类这一时期。周人的先祖们已经在甘肃陕西这一带扎下了根。他们因为深知自己“外来户”的身份,在当地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周人的历代祖先在部落联盟里从不争权夺利,处事公正公平,部落联盟有什么决议,坚决执行所以深受其他大佬的钦佩。这就叫“比之自内,贞吉”。这也是前面需卦里长老会肯放古公亶父一马的原因。“食旧德”嘛。
【爻义】:亲附部落联盟里的大佬们,坚持正道,吉祥。
【小象义】:亲附部落联盟里的大佬们,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不会令自己有过失。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某注】:这是古公亶父时期,也就是需卦提到的鬼方戎狄侵犯先周部落那件事,见戎狄势大且近,结果长老会不但不思反击,反而准备屈膝投降,甚至投敌。周人第一次觉得部落联盟不可靠,“比之匪人”,产生了失望的情绪,最终决裂,被驱逐出豳地,所以说,“不亦伤乎”,都依靠了几百年了,现在你却不让我依靠了,不也很令人感伤吗?我没有任何过失啊。
【爻义】:亲附的那个人不是好人。
【小象义】:亲附的那个人不是好人,不也是很令人感伤吗?
六四,外比之,贞吉。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某注】:武乙六年,商王武乙将周原赐给先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商人先进的青铜文明震撼了周人,渴望复仇和渴望强大的周人从此忠心耿耿地依附在商人周围,甘心任其驱使,守御疆土,猎杀人牲。这就叫“外比之,贞吉”。而“外比于贤,以从上也”则说得更加直白,外贤就是上,上就是商王武乙——周人的大救星。
【爻义】:向外亲附强大者,坚持正道,就会吉祥。
【小象义】:向外亲附贤人就会吉祥,是因为追随的是商朝的君主。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某注】:九五爻说的是季历时期。商王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勇猛无比、屡立战功的季历自然就入了武乙的法眼。《竹书纪年》记载: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十匹。对于周人来说,能直接面圣,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故曰“显比”——显耀地依附。
能够随王征战,一起打猎就很正常了。传说中商王武乙残暴荒唐,据九五爻辞来看则不然。能用三驱之礼(古代君王狩猎时,左、右、后三面合围,前面放开,听任禽兽逃离而不一网打尽,体现了君王的仁爱之心、好生之德)射猎的君王,恐怕坏也坏不到哪里。说他残暴荒唐,恐怕是政敌——代表神权的一方泼的脏水。对于季历来说,能够从王射猎不也是无上的荣耀吗?武乙爱屋及乌,因为喜爱季历的勇猛,于是便对周部落照顾有加,譬如徭役、粮草等人员物资的征发,不是白嫖而是购买或者等价交换,所以邑人自然不用戒惧,故曰吉。
“位正中也”,说的是商王武乙高居君位,处事公正。“舍逆取顺,失前禽也”,意思是武乙恩及禽兽,自然也能恩及周部落,是因为周部落真心投靠,用心亲附。这里算是用了比喻吧,周部落就是顺禽、后禽,而非逆禽、前禽,故为武乙所取。“上使中也”,意思是武乙在征发周部落的时候,不管是用人,还是用物,都给了钱或者给了相应的补偿,是个讲究人儿。
【爻义】:显耀地亲附。君王用三驱之礼射猎,失去往前跑的禽兽。邑人没有戒惧,吉祥。
【小象义】:显耀地亲附是吉祥的,是因为君王高居君位,处事公正。君王舍去叛逃者,容纳归顺者,就像失去往前跑的禽兽,收获奔向自己的禽兽一样。邑人没有戒惧,是因为君王公正公平地使用他们。
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某注】:武乙去世后,文丁即位,传说文丁猜忌季历,囚禁了他,季历冤得不行不行的,愤然绝食而死。依我看,恐怕不然。卦辞说“后夫凶”,爻辞又说“比之无首,凶”,所以我认为,真相应该是文丁看季历勇猛,先后征服了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周人的实力大涨,起了猜忌之心,于是下令诸侯来朝觐见,结果季历因为路远或者有其它的什么事情耽搁了,成了最后一个到来的,这就坐实了文丁心中的猜忌再加上文丁自己身体也不好(这是文丁十一年的事情,两年后,也就是十三年,文丁驾崩),怕自己死后季历谋反,于是痛下杀手,砍了季历的脑袋,祭了祖先。“无首”就是没了脑袋,这么优秀的异族首领的脑袋,是最好的祭品啊,祖宗的神灵一定会满意的。至于季历是否想谋反,这事很重要吗?信而见疑,忠而被杀,至此,周人的比附之路彻底断绝,周人也丢掉了幻想,准备战斗。
【爻义】:亲附君王却没了脑袋,凶险。
【小象义】:亲附君王却没了脑袋,说明走亲附之路,最终不会有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