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文艺创造无愧于时代

伟大的时代需要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等重大主题,围绕新时代的开拓奋斗,发掘新风貌、新人物,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脚下有根,才能展现时代风貌;只有心中有魂,才能引领时代风气;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才能以火热的文艺创作融入并记录这美好的新时代。

艺术创作来源于人民。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就是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既要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也要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文艺创作者只有走进生活的深处,体悟生活的本质、吃透生活的底蕴,才能刻画出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才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近些年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着中华文化底色、聚焦中国精神,创作出大量蜚声海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新版歌剧《白毛女》《焦裕禄》《谷文昌》《鹤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柳青》,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影视剧《平凡的世界》《红海行动》《鸡毛飞上天》《长津湖》《觉醒年代》《山海情》,专题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永远在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敢教日月换新天》,图书资料《抗日战争》《云中记》等文艺作品深刻反映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深切感应着时代主题和人民的心声。2015年8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王蒙创作的《这边风景》获得了评委会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他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谈及创作体会时,王蒙感慨地说,写作要下苦功,既要有刻骨铭心的生活经验、血肉相连的感情交融,还要有对人民音容笑貌的细腻记忆与欣赏,才能写出充满真情的人物、生活和情感。

2016年5月,作为纪念建党95周年的重点献礼剧目《彭德怀元帅》在央视播出。为了给观众塑造出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敢担当的彭德怀,剧组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编剧马继红带领团队用时一年半,走访了彭老总战斗生活过的湖南平江、井冈山、太行山、陕北等地,创作团队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群众,深入考察历史,找寻创作的底蕴和激情,几易其稿;演员董勇为了生动展示出彭老总的丰功伟绩和戎马一生,不仅坚持下基层体验生活,还拔去了自己的两颗大牙,力求从形象上靠近,从气质上神似;导演宋业明执导该片尽心竭力,每一帧画面都争取做到真实还原。正是在主创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这部《彭德怀元帅》成为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完美结合的作品,成为思想艺术与艺术思想统一的作品,刷新了当年央视一套晚间影视剧收视率最高点,一年网络点播量超过6亿次,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

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斩获2019年文华奖——我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这部剧目成功的关键,就是在于创作团队深入人物、深入生活,深度挖掘出“李保国精神”的内涵。编剧孙德民不顾70多岁高龄,带领创作团队寻找李保国的精神高地、生命的价值坐标,探寻李保国的独特和“陌生”。在历时2个月的时间里,创作团队几乎走遍了李保国在太行山工作和生活过的所有村落,走进了河北农业大学,走进他的家庭,采访他生前的亲朋好友,拜访了太行山的乡里乡亲。孙德民正是在与群众的一次次交流中,渐渐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一次次地为李保国的坚守和担当彻夜难眠。承载着一份深深的感动,孙德民在戏剧创作过程中讲述了一个个既有价值坐标又有艺术感染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出这位在太行山扎根35年、以科学技术带领农民变荒山为果园、物质精神双致富的新时代大学教授的光辉形象。

艺术创作服务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时代的指引是文艺的航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脚踩坚实的大地,始终牢记着对人民的责任、对社会的使命。他们热切地观察着时代的发展,诚挚地表达着人民的心声,将社会的关切与人民的关怀融入自身的文艺思考与艺术的创作中。

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用优秀的作品回馈广大群众。2015年,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到人民中去”“文艺进万家”的文艺采风系列活动,一年间近7万名的文艺工作者、志愿者参与了2000多场次的主题实践活动,直接服务于300多万名基层群众。仅在当年,中国文联就派出了395名文艺志愿者到贫困区县的近100所乡镇中小学开展文艺支教活动,将文艺送进了千家万户。

不论是奔赴祖国的北疆还是南疆,不论是去建设工地还是灾区板房,文艺工作者都无怨无悔、风雨无阻,在给群众带去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同时,还带去了党中央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关心和关怀。湖北五峰是深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县,2020年1月央视文化扶贫活动走进五峰。一曲《山乡春来早》拉开了活动序幕,杨洪基、刘和刚等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热情洋溢地走上村里的舞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文艺的魅力。山西吕梁晋剧院的演员们说,扎根乡村,戏路越唱越宽。自建院以来,吕梁晋剧院常年扎根基层农村,服务广大农民,他们的足迹遍及晋、陕、蒙3省区20多个县市,每年为百姓送戏下乡400多台。平遥县侯家坪村是一个山势险峻、交通不便的演出地,从乡政府到那里每次需要走上2个多小时,路上崎岖不平、泥泞颠簸。但就是这样的“难行路”,演员们一走就是30多年。演员们说,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戏就要上去,因此,这个剧团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庄户剧团”。

在内蒙古,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被称为乌兰牧骑。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个个吹拉弹唱,极富才艺。他们自创节目,随时随地可演,不受场地、舞台、布景的限制,全队只需要一辆马车便能拉走,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1957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了仅有9名队员的乌兰牧骑;而如今,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他们表演《我的乌兰牧骑》《顶碗舞》《鄂尔多斯婚礼》等大量优秀剧目,每年超过7000场。2017年,16名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了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不久后,习近平总书记给队员们回信,肯定了乌兰牧骑队员对事业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深情,鼓励他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牧民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的发展壮大,为草原人民带去了欢乐,促进了内蒙古文化事业的繁荣,称得上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文艺创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同时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重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打造优秀的精品力作。评判一部文艺作品是否成功,不仅要考虑这部作品的市场欢迎度和票房数字,更重要的是看这部作品是否坚守文学的价值理想,是否起到成风化人的作用。纵观近年来推出的很多精品佳作,都是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文艺作品。2018年获得第12届金鹰节最佳电视剧奖的《海棠依旧》就是其中一部。这部影片以中南海西花厅每年盛开的海棠花为线索,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周恩来同志一生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品质。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广大观众。2015年出品的电影《战狼》,是国内电影市场中将主旋律与商业化结合的成功典范。冷锋,一个带着痞气的兵王,他的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让观众意识到,原来主旋律电影也能拍得好看。《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和口碑。从此,国内电影市场中的“主旋律商业片”成为炙手可热的类型。2017年《战狼2》上映,上映4小时票房破亿元,单日票房4.26亿元,累计1.59亿人次观影,最终票房56.8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票房第55名,成为首部跻身全球票房前100名的中国电影。2019年,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位列国庆档期票房前3名。这些影片的成功说明,主流文化产品达到了观众认可的创作和制作水准,表达主流价值、核心价值,为观众带来精神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和精神符号。

引导优秀的文艺作品走出去,实现作品的经济效益。作家周梅森创作的反腐题材小说《人民的名义》自出版以来,得到了业界与读者的高度认可。截至2017年1月,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先后10次印刷,累计发行量超过150万册;海外版权已输出到12个国家和地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出版企业在海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400多家,与7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19年,在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品出版物展、传统文化体验展、“一带一路”出版物国际展等,受到了国内外出版商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家参展商,与中国的出版企业展开了广泛交流与合作,为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走出国门拓宽了途径,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将文化和旅游发展相融合,是探索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随着旅游消费的加快升级,全国各地更加重视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提升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旅游业带动盘活当地文化资源,使得文化通过旅游业的载体进行弘扬和传承,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近年来,江西红色旅游发展从“量的增长”进入“量质双升”的发展新阶段,持续打响“四大摇篮”“长征集结出发地”等红色旅游品牌,打造100余条红色旅游线路,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推出3条“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路,以红色文化基因激发旅游业新动能,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约占全省旅游总量的25%。山东省结合本省实际,打造出乡村旅游“齐鲁样板”,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振兴。随着全国各地的旅游演艺的迅速发展,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近几年,广西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山西平遥的《又见平遥》、陕西西安的《长恨歌》、甘肃敦煌的《又见敦煌》等文旅演艺剧目获得了广大游客的喜爱,因为它们用艺术的形式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2019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首个对我国旅游演艺发展作出全面系统引导的文件,它的颁布施行对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演艺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4-2030年中国旅游演艺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旅游演艺场次15.07万场,与2019年相比增长72.61%;旅游演艺票房收入166.36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125.45%,推出了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演艺产品,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扩大。

2015年3月20日起实施的《博物馆条例》,明确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自此,各地博物馆大力开发文创产品,深挖馆藏文物的创意素材、扩展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文创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充分发挥了旗舰引领作用。有着600年历史的紫禁城,近百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研发的文创产品为观众架起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朝珠耳机”“皇帝折扇”“花翎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充满创意的故宫文创产品,不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粉丝,而且促进了文化消费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敦煌研究院下属的文化企业,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研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体系,年经营收入突破7000万元;国家博物馆自主研发的涵盖服装、文具、玩具、家居、小家电等数十个门类的文创产品,数量达到3000余款……据统计,2018年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销售总额近20亿元。2020年,国内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网上的销售更加火爆,故宫淘宝的璀璨银河系列化妆品、上海博物馆线上的青花莲塘乳鸭精酿白啤,都引发了销售热潮,对于受疫情影响不能亲临博物馆的参观者来说,到电商平台选择一件心仪的文创产品,成为一个好的选择和心灵的慰藉。

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刷新。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3.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378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46%。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我国主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电影市场规模屡创纪录,银幕数和票房收入跃居全球第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正变得越来越好。

(三)文艺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文艺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艺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需要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其中,“德”是文艺名家的安身立命之根,而“艺”则是其成就事业之本。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艺名家为人民创作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们坚持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把培养艺德、创新艺术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把所有的心血和情感都倾注给了人民的文艺事业。2018年8月,人民网推出融媒体文艺栏目《见证人|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专访了20位文艺领域各门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大家,他们平均年龄78岁。于蓝、单霁翔、才旦卓玛、刘兰芳、莫言、牛犇、靳尚谊、李谷一、王晓棠……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段段躬耕艺坛的故事,他们各自丰沛而精彩的人生经历,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缩影。被称为“故宫守门人”的单霁翔亲访故宫9000余间房,“要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被称为“南国都市电影开创者”的张良导演在胶片里记录着南国改革开放的热潮;歌唱家李谷一一首《难忘今宵》已成为春晚的经典曲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将中国的文学推向了世界瞩目的舞台中央;画家靳尚谊糅合中西绘画技巧,用笔触勾勒中国人的神韵……尽管老艺术家们年事已高,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艺术的脚步,仍然坚守着艺术理想,攀登着艺术的高峰。时年76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每天6点起床备稿,一天要完成近10万字的工作量;78岁的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在后台为演员“把场”,细细琢磨年轻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文化学者冯骥才近些年为了抢救和保护古村落不辞辛劳,不知疲惫。我们看到,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们以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亲身实践,为未来的文艺创作指引了方向。他们坚守艺德,不忘初心,以高尚的家国情怀,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树立起了德艺的丰碑。

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一大批素质优良、艺术创造力较高的文艺队伍。近年来,为推动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中国文联、作协及各相关部门加大了培训力度,有效地提升了中青年文艺队伍的综合素养。网络文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发表了像《大江东去》《琅琊榜》等一系列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领域今天也早已成为作者队伍活跃、读者数目庞大的文化创意新领域,而青年网络作家正是这一领域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为了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在写作中能够主动融入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8月,中国作协联合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网著梦想”——青年网络作家培训服务计划。一方面通过从全国各地遴选优秀的、有培养潜力的青年进行集中培训,便于发现、培养和树立网络作家中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学创作者比较集中的湖南、贵州等省份开设“青年网络作家培训班”。网络作家们通过理论学习、红色教育、民情考察等系统培训,大幅提升了个人的创作素养,其中一大批青年网络作家已经成长为既能适应时代要求,又能弘扬社会正能量,并且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家。

为培育青年文艺人才,全国各地文联、作协聚力施策。北京文联为了更大范围地团结和凝聚首都中青年文艺人才,储备文艺人才的后备力量,从2014年开始启动了“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建设,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优秀文艺人才。2015年7月,共有551名文艺工作者成为“人才库”首批入选人员,囊括曲艺、戏剧、杂技等各个文艺领域及相关行业,首批入选人员中非京籍的有120余人,占总人数的20%左右,以70后、80后青年人为主。人才库建成后,北京市文联为入选人员推出了一整套培养、使用和扶持计划,例如,对入选人员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研修活动;通过召开作品研讨会、展示会、推介会等方式,对入选人员的文艺创作给予指导、推介和帮扶;为入选人员在演出、作品展示推介和参加相应的文艺奖项评比中提供服务等。“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身处北京的中青年文艺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端文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夯实基础,有效推动了首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上海市为培育青年文艺人才推出了“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这一“培养计划”以德艺双馨为目标,从文学、戏剧戏曲、影视、音乐舞蹈等领域遴选出43名青年文艺人才,由市委宣传部、培养对象上级单位和所在单位共同制定“每人一策”的专属培养方案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为提升青年文艺家对党的认识和感情,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8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为他们组织了“增强艺德修养,学习红旗渠精神”的专题研修班。在研习过程中,青年指挥家张亮有感而发,他和作曲家龚天鹏一起创作交响乐,以展现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修建红旗渠这一伟大奇迹;上海歌剧院的舞蹈演员宋洁,在研修班结束后,主动前往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小学义务支教,为的是让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孩子能够亲身感受到专业舞蹈的艺术魅力;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制作人崔轶更是在“培养计划”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经过4年的培养,让他树立了信仰,有了创作目标的源头动力,让他能时刻关注着民生、扎根生活。“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这一以提升年轻文艺人才的素质境界、人格修为为根本,努力探索的时代文艺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一个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文艺人才培养新模式。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离不开基层文艺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文化部门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加大基层文艺队伍建设。一是加大了基层文化人才定向培养力度。为带动首都社区和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北京市文化局用时3年,对全市16个区县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进行了分阶段、滚动式、系统性培训。经过培训,来自基层的文化骨干们学会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梦天桥》《盼团圆》《小苹果》《夏夜恰恰》等的教学方法,回去之后迅速在社区和农村推广开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是在基层文艺活动中提升文艺队伍的业务能力。辽宁省通过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展公益演出季、周末百姓大舞台等活动,既锻炼了基层文艺人才的业务能力,提升了文艺团体的整体业务水平,也实现了文化惠民活动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是政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天津市西青区采取“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形式,从村居级、街镇级的平台上挖掘出一个个优秀的文艺作品,推选出一个个基层文艺标杆团队和文艺先进工作者,走上了国家级的平台。2017年西青区基层群众演出队表演的年画舞蹈《乐有余》成为天津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主打表演项目,打响了西青区在全市范围内的文化品牌。

四是政府加大物力、财力投入,保障基层文艺队伍良性发展。为提升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自2014年以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连续增加财政投入,设立戏曲保护发展专项资金和京剧振兴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基层文艺队伍进行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推选出多个优秀戏曲作品和多名优秀的基层文艺人才。 ACiPEUTe6e6+XpI2BkpQkszoSKGNh4bfc/39KX7dPQ0gjF0vsp8BXC0duxUxJYq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