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病。2018年8月3日,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

(一)病原

ASFV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重要成员,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痘病毒科的病毒。ASFV是二十面体对称的双股DNA病毒,基因组的长度为170~193 kb,由一个125 kb左右的CVR和两个编码MGFs的可变末端组成。MGFs中有长达20 kb的区域,这些区域可能有助于产生抗原变异,从而帮助ASFV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病毒基因型和亚型是根据CVR中的微小变化来区分的。MGFs区域内的序列变化,与巨噬细胞的毒力水平和软蜱的宿主范围有关。

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存在于几种类型的细胞质中,尤其是在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该病毒可在钝缘软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ASFV能从被感染猪的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分离出来,低温暗室内保存的血液中病毒可生存6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病毒感染的血液至55℃保持30分钟或60℃保持10分钟,病毒能被破坏。ASFV在脂质溶剂、洗涤剂、氧化剂里面很容易失活,被ASFV污染的猪粪在4℃时,可以用1%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处理3分钟或用0.5%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处理30分钟。

(二)流行特点

ASFV是一类古老的病毒,早在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首次被发现,至今已有约100年的历史。非洲猪瘟病毒几乎可感染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

ASFV的天然宿主是野猪和家猪。在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了两种传播方式:一种是没有野猪参与的家猪、蜱传播方式;另一种是猪与猪之间的传播方式。可通过口、鼻、气溶胶传播。

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是自然易感的,各品种及不同年龄的猪群具有相同的易感性,有学者于1921年曾设法用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鸽等动物进行实验,都未能感染成功。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传遍全身。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生有丝分裂。发病率通常为40%~85%,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异。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可高达90%~100%;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成年动物中导致的死亡率为20%~40%,在幼年动物中导致的死亡率为70%~80%;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为10%~30%。

(三)临床症状

ASF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该毒株的毒力、接触时间、感染的途径。高毒力毒株可致超急性和急性发病,中等毒力和低毒力毒株可致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临床症状或不明显症状。

ASF超急性发病的特点是发病过程短,超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聚堆,耳尖、前后肢及全身皮肤发红、发绀(图2-1-1至图2-1-6),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脓性分泌物(图2-12)。耳,胸,腹,前、后腿皮下血肿,皮肤表面坏死(图2-1-4),耳、胸和腹部皮下血肿,排黑粪、鼻出血、口鼻泡沫。通常临床症状出现1~2天后死亡。超急性发病通常发生在ASF第一次暴发区。

图2-1-1 厌食、体温超41℃、皮肤充血

图2-1-2 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脓性分泌物

图2-1-3 后肢皮肤发红,呈现发 绀症状

图2-1-4 皮肤发绀,表面坏死

图2-1-5 后肢和腹部皮肤青紫色,呈现发绀症状

图2-1-6 腹部皮下瘀血、出血

亚急性病例的临床症状与急性病例类似,但没有急性病例那样严重。亚急性病例的特点是短暂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和多处出血性病变。其他临床症状包括中度到高度的发热、腹水、心包积液、多个器官水肿、流产或脾肿大。死亡率为30%~70%,发病猪可能3~4周后康复。

慢性病例的主要病变特征是呼吸道的变化,但是病理变化很轻或者不明显,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和坏死性皮肤病变。

自然感染潜伏期5~9天,临床试验感染则为2~5天,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约持续4天,直到死前48小时体温始下降为其特征,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故与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不同,最初3~4天发热期,猪没有食欲,表现出极度虚弱,猪只躺在栏舍角落,强迫赶起它走动,则显示出极度羸弱,尤其后肢无力更加明显,脉搏加快,咳嗽,呼吸频率增加约1/3,呼吸困难,浆液或黏液脓性结膜炎,有些毒株会引起带血下痢、呕吐,血液变化似猪瘟,统计分析显示有50%的病例出现白细胞数减少现象,淋巴细胞也同样减少,体温升高时发生白细胞性贫血,至第4天白细胞数降至40%才停止继续下降,也可观察到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数增加的现象,往往在发热后第7天左右死亡,或症状出现仅1~2天便死亡。

(四)病理特征

急性病例的病理变化:脾脏肿大,髓质肿胀区呈深紫黑色(图2-1-7,图2-1-8),切面突起,淋巴滤泡小而少,有7%的猪脾脏发生小且有暗红色突起三角形栓塞情形(梗死,图2-1-9)。心包液增多,部分病例心包积液混浊且含有纤维蛋白,多数病例有心肌及心外膜出血现象(图2-1-10,图2-1-11)。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出血现象,表面或切面似血肿的结节较多(图2-1-12至图2-1-16),淋巴结髓质中出血最明显,切开的淋巴结呈现大理石状(图2-1-14)。肾皮质出血(图2-1-17至图2-1-21)。膀胱黏膜弥漫性淤血、出血(图2-1-22,图2-1-23)。喉、会厌有瘀斑充血及扩散性出血(图2-1-24,图2-125)。肝脏肿大、胆囊浆膜表面出血,胆囊肿大、出血,充满胆汁和血液混合物(图2-126,图2-1-27)。小肠表面有出血点(图2-1-28)。镜检下,可见肠有充血而没有出血病灶,肺泡则呈现出血现象,淋巴细胞破裂。小叶间结缔组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plasma cell)及间质细胞浸润,同时淋巴细胞破裂为其主要特征。

在急性病例中,表现严重的肺水肿,同时为充血性脾肿大,可能达正常的6倍,边缘为圆形,同时易碎,呈现为黑紫色。淋巴结,主要是胃、肝和肾淋巴结上面有出血,呈现大理石花斑。肾脏皮质和肾盂中通常出现出血瘀点。其他非典型病理变化还包括膀胱、心内膜、心外膜和胸膜有出血瘀点。血管和淋巴器官会出现组织病理变化和出血,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及内皮细胞的损伤,并伴有内皮下坏死细胞的大量聚集。病毒复制导致脾脏巨噬细胞坏死,破坏脾脏组织结构,脾脏出血性肿大。

亚急性病例的病理变化:猪只呈现腹水、心包积液、胆囊和胆管壁的特征性水肿,以及肾脏水肿(图2-1-17)。脾脏初始表现为部分充血性脾肿大(图2-1-7),逐渐转归,留下一些病灶损害,最终消失。淋巴结,主要是胃、肝和肾淋巴结,以及颌下腺、咽喉、纵隔、肠系膜和腹股沟淋巴结出血、水肿和易碎,表现为深红色血肿(图2-1-12至图2-116)。肾出血(图2-1-17至图2-1-21)比急性病例更强烈(瘀点和瘀斑)和更广泛(皮质、髓质和骨盆)。膀胱壁水肿、黏膜下层和浆膜下出血(瘀斑、淤血)、黏膜表面偶发凝块血(图2-1-22,图2-1-23)。小肠和大肠浆膜和黏膜瘀点出血(图2-1-28)。肺脏堵塞、瘀点出血,气管、支气管内有泡沫,肺泡和间质性肺水肿出血(图2-1-29)。胃浆膜和黏膜瘀点出血(图2-1-30)。

图2-1-7 脾脏肿大

图2-1-8 髓质肿胀、深紫黑色

图2-1-9 脾脏梗死

图2-1-10 心肌出血

图2-1-11 心外膜出血

图2-1-12 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

图2-1-13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图2-1-14 肠系膜淋巴结呈血肿变化

图2-1-15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

图2-1-16 淋巴结肿大出血

图2-1-17 肾脏水肿,皮质出血

图2-1-18 肾盂出血(1)

图2-1-19 肾盂出血(2)

图2-1-20 肾盂出血(3)

图2-1-21 肾皮质出血

图2-1-22 膀胱黏膜点状出血

图2-1-23 膀胱黏膜弥漫性淤血

图2-1-24 会厌软骨出血

图2-1-25 喉头出血

图2-1-26 胆囊肿大出血

图2-1-27 胆囊出血

图2-1-28 小肠浆膜出血

图2-1-29 肺脏瘀点出血

图2-1-30 胃黏膜瘀点出血

显微镜所见,于真皮内小血管,尤其在乳头状真皮呈严重的充血和肉眼可见的紫色斑,血管内发生纤维性血栓,血管周围有许多嗜酸性细胞,耳朵紫斑部分上皮的基层组织内,可见到血管血栓性坏死现象,切开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许多澄清、黄或带血色液体,尤其在腹部内脏或肠系膜上表部分,小血管受到影响更甚,于内脏浆液膜可见到棕色转变成浅红色的瘀斑,即所谓的麸斑(bran flecks),尤其于小肠更多,直肠壁深处有暗色出血现象,肾脏有弥漫性出血情形,胸膜下水肿特别明显,心包出血。

(五)实验室诊断

(1)红细胞吸附试验:将健康猪的白细胞加上非洲猪瘟猪的血液或组织提取物,在37℃下培养,如见许多红细胞吸附在白细胞上,形成玫瑰花状或桑葚体状,则为阳性。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见细胞质内有明亮荧光团,则为阳性。

(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将非洲猪瘟病毒接种在长满Vero细胞的盖玻片上,并准备未接种病毒的Vero细胞作对照。试验后,对照正常,待检样品在细胞质内出现明亮的荧光团核可被判定为阳性。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照成立时(阳性血清对照吸收值> 0.3,阴性血清对照吸收值< 0.1),待检样品的吸收值> 0.3时,判定为阳性。

(5)免疫电泳试验:抗原于待检血清间出现白色沉淀线者可判定为阳性。

(6)间接酶联免疫蚀斑试验:肉眼观察,或显微镜下观察,蚀斑呈棕色则为阳性,无色则为阴性。

(六)类症鉴别

非洲猪瘟与猪瘟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病变都很相似,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生产现场实际上是不能区别的,因而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

(七)预防与饲养管理

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的措施或者疫苗来对抗ASFV。所以,生物安全特别关键,外防输入,内防扩散。

①严格控制车辆、物品、易感动物和人员进入猪场,并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

②封群饲养,采取隔离防护措施,避免与病猪、野猪、软蜱接触。

③积极配合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开展疫病监测,特别是猪瘟疫苗免疫失败、不明因素死亡等,须及时上报当地主管兽医部门。 LwRbKwpPgSSVMjY2oDN7F09LzuHglXYwJHnDtbKbN80armjxv779e+ALH2Ep/0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