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肺肿瘤的病理取材与预处理

一 病理取材

(一)肺活检小标本的取材

肺活检主要包括经支气管镜活检、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经皮针刺肺活检和开胸肺活检等。取材时,须核对申请单的患者姓名、住院号、病理号、取材部位等是否与标本瓶/袋上信息一致,记录标本的颜色、性状、大小和数量。送检组织物时应全部取材,同时用纱布/滤纸等包裹,防止外漏,放入包埋盒。组织物可滴加伊红染液进行识别。

(二)手术切除标本的取材

1.取材原则

(1)病理取材前须核对标本,调阅患者的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气管镜等检查资料,防止遗漏重要的病变部位,尤其是遇到病变多发的小病灶或同时伴有良、恶性病变的部位。

(2)拍摄新鲜和固定后的手术标本大体照片(包括外观及切面)。

(3)描述标本的取材部位及手术类型,如左全肺、右上叶、右下叶背段、右中叶楔形切除等切除标本。测量标本的大小,用三个径表示。同时应观察表面的胸膜情况,包括脏层胸膜有无增厚、粘连,壁层胸膜有无附着。

(4)切开标本,如有明确肿块,记录肿瘤的大小、颜色、质地、边界、有无坏死和空洞形成,以及肿瘤与支气管、肺、胸膜(肿瘤有无侵犯脏、壁层胸膜)及手术切缘的关系。可根据新鲜标本或固定后的手术标本测量肿瘤的大小(应注意参考CT影像所测量的尺寸)。肿瘤尺寸的测量要求需精确到0.1 cm(应注意1.0 cm、2.0 cm、3.0 cm、4.0 cm、5.0 cm和7.0 cm为肿瘤TNM分期中的T分期节点)。在肿块处取材。如无明确肿块,则在可疑病变处取材,并及时与手术医师沟通。

(5)取材数量首先要满足病理诊断需求,如肿块(或可疑病变处)最大径≤2.0 cm,应完整取材;如肿块最大径>2.0 cm,对最大截面要全部取材,对其他截面有不同色泽或不同质地区域的也应取材;如肿块最大径>3.0 cm,则最大径每增加1.0 cm至少增加取材1块(如6 cm的肿块至少取材6块),视情况可加取1~2块以备科研使用。所取组织块大小一般在1.5 cm×1.5 cm以下,最大不超过2.0 cm×1.5 cm,厚度不超过0.3 cm。

(6)取材时需取肿瘤周围肺组织(距离肿瘤边界>1.0 cm)1~2块,如病变处与支气管或胸膜邻近,取材需能够反映出病变与支气管或胸膜的关系。

(7)外科送检淋巴结需全部取材。对于肺叶切除标本,应查找支气管周围淋巴结,予以取材。当肿瘤和淋巴结融合时,取材时应注意分辨。

2.不同手术切除标本类型的取材

(1)肺楔形切除标本。观察并记录标本种类、大小和表面的胸膜情况,沿肿瘤最大面切开,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质地、边界以及肿瘤与胸膜的关系,切取肿瘤组织,其中一块需包含与肿瘤相邻的肺组织(图1-4),如紧贴胸膜,需在可疑侵犯胸膜处取材。对于肺楔形切除标本,还需描述肿块与肺切缘的距离,取距离肿块最近的肺切缘。

(2)肺段及肺叶切除标本(包括两肺及全肺切除)。对于中央型肿瘤,需描述肿瘤与支气管切缘的距离以及与支气管的关系,沿肿瘤所在的肺叶/段切开支气管直至周围肺组织,展示肿瘤与支气管壁的关系,在肿瘤侵犯支气管处取材。如肿瘤同时紧贴胸膜,需在可疑侵犯胸膜处取材。

对于周围型肿瘤,推荐沿肺叶/段支气管走行方向间隔1 cm平行切开,周边肺组织呈书页状,也可沿肿瘤最大径间隔0.5~1 cm平行切开,周边肺组织呈书页状(图1-5)。对于周围型肿瘤,需描述肿瘤与胸膜的关系(紧贴胸膜或与胸膜的距离,精确至1 mm),如紧贴胸膜,需在最可疑侵犯胸膜处取材。

注:①如肿瘤为多发性,应分别描述并取材。此外,还需描述肿瘤周围肺组织有无实变或肺不张等病变,如有病变,需分别取材。②支气管腔内的小肿瘤可同时合并周围肺的阻塞性炎症,经验不足时取材会只注意周围肺的炎症病灶而遗漏肿瘤,因而对于周围肺的炎症病变,应按常规从肺叶支气管至肺段开口仔细探查并取材。必要时需参考支气管镜检查结果。③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取材时,应注意保护肿瘤与胸膜的关系,不要在肿瘤紧贴胸膜处取材,此处应留到常规石蜡切片时取材。

对于手术切除标本,正确的TNM分期和临床病理分期(pTNM)是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基础。

每隔0.5~1 cm垂直切开肺叶,记录肿瘤位置、大小、形态、颜色、质地、边界、是否侵犯胸膜

分别取肿瘤中央、肿瘤+胸膜、肿瘤+周围肺组织、周围肺组织

图1-4 肺楔形切除标本取材模式图

观察肺解剖结构,寻找支气管切缘及带钉切缘,寻找肺门淋巴结

剪去钉子,并取支气管切缘及带钉切缘;若累及肺门淋巴结,取肺门淋巴结

将肺间隔0.5~1 cm呈书页状切开,描述肿瘤类型(中央型/周围型/弥漫型),记录肿瘤形状、大小、质地、颜色、边界、与肺门及支气管的关系、是否累及胸膜

图1-5 肺段及肺叶切除标本取材模式图

二 标本预处理

(一)组织的固定

固定就是把组织浸泡在适宜的化学试剂(一种或多种混合液)中,借助化学试剂的作用,使组织或细胞内蛋白凝聚、沉淀或变性成为不溶性物质,并保持组织细胞原有的形态结构。经过固定的组织,不仅硬度增加,利于制片,而且能对染料产生不同的亲和力使着色清晰,便于辨认。活检小标本取出后应立即固定,固定时间为6~48 h。肺楔形切除、肺段及肺叶切除标本离体后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固定。室温下选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浸泡标本。肺叶切除标本除了可以进行外固定,有条件的单位可同时进行内固定,即通过支气管灌注固定液至肺实质以充分固定标本。固定液的体积至少是手术标本体积的5倍以上,标本需完全浸没在固定液中。较大肿瘤要切开固定,充分的固定是后续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结果的可靠保证。固定时间为12~48 h,最长不超过72 h。

(二)组织的脱水

组织经固定后含有大量水分,由于水和石蜡不能混合,因此在浸蜡和包埋前必须进行脱水。脱水是借助某些溶媒置换组织内水分的过程。脱水剂必须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临床病理科常用乙醇作为脱水剂。乙醇可以与水混合,脱水能力强,并且可以硬化组织;其穿透速度很快,对组织有较明显的收缩作用。为避免组织过度收缩,在用乙醇作为脱水剂时,应从低浓度开始,然后依次增加浓度。一般从70%的乙醇开始,经80%、90%、95%乙醇,而后至无水乙醇,各浓度乙醇使用时间一般为2~4 h。对于活检小标本组织,各浓度乙醇使用时间可减少为30~45 min。

(三)组织的透明

组织脱水后,必须使用一种既能与乙醇混合,又能溶解石蜡的溶剂,通过这种溶剂的媒介作用,以达到将石蜡浸入组织块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因组织块的水分被溶剂取代,其折射指数接近于组织蛋白的折光指数,组织块变得透亮,因此称该过程为“透明”。二甲苯是常用的透明剂,其RI为1.50。它对组织的收缩性强,易使组织变硬变脆。因此,一般在组织块中使用二甲苯30~60 min即可使组织透明,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四)组织的浸蜡

组织经过透明之后,移入熔融状石蜡溶剂内,这一过程被称为“浸蜡”。组织浸蜡的目的在于利用石蜡溶剂取代组织中的透明剂而浸入组织内部间隙,使原软组织块变成具有适当硬度的蜡块,以便切成薄片。浸蜡的方法是将经过二甲苯透明后的组织块立即投入熔化的石蜡中。在浸蜡时组织必须经过数次纯石蜡(石蜡Ⅰ、石蜡Ⅱ、石蜡Ⅲ)处理,使石蜡中剩余的透明剂完全去尽,以免影响切片质量。通常组织的浸蜡时间为2~3 h。浸蜡所用的石蜡通常称为“软蜡”,其熔点为42~45 ℃或者45~50 ℃。

(五)组织的包埋

包埋是组织经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后,再用石蜡铸成蜡块的过程。先将熔化的石蜡倒入合适的包埋模具中,再用经过加热的弯曲钝头无齿镊轻轻夹取已经浸蜡的组织块,组织块的最大面或被特别指定的组织区域向下埋入熔蜡中,应将组织块平整地置放在包埋模具底面的中央处。包埋活检小标本组织时,小标本组织应彼此靠近并位于同一平面上;腔壁组织必须垂直包埋(立埋),组织块周围通常保留1~2 mm。将包埋模具置于冷冻台或者冰面,待完全冷却后取下凝固的包埋蜡块,去除包埋盒周围多余的石蜡。包埋所用的石蜡通常称为“硬蜡”,其熔点为56~58 ℃,一般所用石蜡的硬度与组织硬度相近。 jYZbaMwf9ycwJct3OX5OsLc4OsdCVePFVR8ANSuCmzQQdiqDQzIEet0UsxELHB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