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蚱蝉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别  名 │鸣蜩、马蜩、蟧、鸣蝉、秋蝉、蜘蟟、蚱蟟、知了等。

分类地位 │半翅目(Hemiptera)蝉科(Cicadidae)蚱蝉属( Cryptotympana )。

分布地区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寄主植物 │枫香、柚等。

危害症状 │若虫长期在地下土壤中隐蔽生活,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寄主树木根部汁液,影响树势发育;成虫除以口器为害寄主枝条外,还以雌虫在新生枝条上产卵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其发达的产卵器不但可以划破枝梢皮层造成物理损害(形成深达木质部的连片卵窝),使寄主水分和营养物质输导受阻,还可引起病菌感染,造成枝梢溃疡枯死、结果期延迟、果实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 雄虫体长 44~48 mm,雌虫体长 38~44 mm;体黑色,有光泽,密生淡黄色茸毛。头部中央及颊上方有红黄色斑纹;中胸背板宽大,中央有黄褐色“X”形隆起。前翅基部 1/3 烟黑色,基室暗黑色;翅脉红褐色,端半部黑褐色。后翅基部 2/5 黑色,翅脉淡黄色及暗黑色。雄虫腹部第 1、第 2 节有鸣器,腹盖不及腹部之半;雌虫无鸣器,有听器,产卵器长矛形。

新羽化成虫

成虫

卵: 乳白色,有光泽;长椭圆形,稍弯曲,一端圆钝,一端较尖削。

若虫: 共 4 龄,棕褐色。头冠触角前区红棕色,密生黄褐色茸毛;触角黄褐色,头冠后缘有一黄褐色纵纹,到前缘分叉直达触角基部,形成“人”字形纹。前胸背板有倒“M”形黑褐色斑。末龄若虫黄褐色,前足开掘式,翅芽非常发达。

生物学特性 │3~5 年完成 1 代,以卵于树枝内或以若虫于土中越冬。越冬卵于翌年春季孵化,卵历期半年以上;若虫孵化后潜入土中,吸食树木根部汁液,秋凉后则钻入深土中越冬,春暖后又向上迁移至树根附近活动,在土中生活 3~5 年,老熟后于 6—8 月从土中爬出,并爬行上树,蜕皮羽化为成虫。成虫夜间有趋扑火光的习性,栖息于树木枝干上,雄虫自黎明前开始至傍晚后,甚至月光明亮的夜间,不停鸣叫。雌虫于 7—8 月产卵于林木 4~7 mm粗的枝梢木质部内,产卵时,将产卵器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窝,然后产卵于木质部内,卵窝密接,多单行,呈直线排列,少数弯曲或呈螺旋状排列。

防治方法

参照“蟪蛄的防治方法”。 reWiPy/msShFRBVDlFBMXRupIAMHsuIZG8tQpvMIemy5BIAYpFxPS4qee+uxGg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