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 名 │圆纹广翅蜡蝉。
分类地位 │半翅目(Hemiptera)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宽广蜡蝉属( Pochazia )。
分布地区 │湖北、湖南、广东、甘肃、贵州等。
寄主植物 │油茶、枫树、冬青、羊蹄甲、樟树、苦楝、杜仲、黄槿等。
危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吸取寄主叶片及嫩枝汁液,使受害部位的叶片发黄或卷缩畸形,引发植物病害,影响植物生长,削弱树势。
形态特征 │ 成虫: 体长 8~9 mm,翅展 28~31 mm。体栗褐色,中胸背板近沥青色。前翅大三角形,前缘端部 1/3 处有1个呈三角形略透明的浅色斑,后缘有 2 个较大的半透明斑,斑的后面沿外缘有数个微小的透明斑;翅面近中部有一较小的近圆形半透明斑,围有黑褐色宽边;翅面上散布黄色、白色蜡粉。
卵: 长卵形,乳白色。
若虫: 共 5 龄。虫体被白色蜡质,头、胸部与成虫相似,翅芽突出在身体侧面。胸部愈合,尾部蜡质呈羽毛状。
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1 代,以卵在寄主枝条上越冬。成虫具强趋光性,产卵于枝条腹面的裂缝中,卵粒多行排列,卵块表面覆盖绒丝状蜡质。初孵若虫聚集在幼茎或嫩叶的背面为害,不活跃;2~5 龄若虫受惊即跳跃逃避或作孔雀开屏状动作。
成虫、若虫
成虫、若虫
参照“眼纹疏广蜡蝉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