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演化故事。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蛇类起源于约 1.18 亿年前的早白垩纪,这一时间点得到了染色体水平蛇类基因组数据集的支持。研究者们通过大规模多组学技术和基因编辑等手段,构建了一个有力的蛇类系统学框架,从而推断出蛇类是由蜥蜴演化而来的。
在演化过程中,蛇类的祖先可能是某种穴居蜥蜴,这种蜥蜴逐渐失去了四肢,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蛇类形态。这一演化过程涉及多个重要的遗传机制,例如,蛇类的PTCH1 蛋白特异性缺失了 3 个氨基酸残基,这可能是其四肢缺失的一个重要遗传机制。此外,蛇类的身体延长和内脏器官的不对称发育也是其演化过程中的关键特征。
蛇类的演化还涉及其他特殊表型的形成,如红外感应能力的增强,这使得某些蛇类能够在夜间准确地感知哺乳动物或鸟类的存在及位置。这种能力的形成可能与蛇类祖先及当时哺乳动物的多样化密切相关。
此外,蛇类的祖先可能在侏罗纪就从蜥蜴中分化出来,与巨蜥类基干类群关系最近。蛇类是爬行动物中进化较快的类群之一,大多数蛇的现生种所在的科是在中新世才开始大量发展起来的。综上所述,蛇类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涉及多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过程,科学家们通过化石记录、基因组学和多组学技术的研究,逐步揭开了这一演化之谜。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学界此前关于蛇类是由蜥蜴演化而来的假说,并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蛇类起源及其复杂性状形成机制的理解,为推动爬行动物乃至脊椎动物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动物遗传育种及人类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启示和科学支撑。
蛇的种类繁多,全球范围内共有约 4 000 种,中国是世界上蛇类种类较丰富的国家之一。2021 年黄松主编的《中国蛇类图鉴》,其附录 4“中国蛇类最新名录”中列出了 297 种中国蛇类。2022 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 版)》则记录了 292 种中国蛇类。根据上述中国蛇类的书籍及文献,截至 2023 年 1 月,中国有记录的蛇类共计 312 种。
区分毒蛇和无毒蛇通常需要观察它们的外观特征、行为特征,以及了解当地的蛇类分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无毒蛇会模仿毒蛇的外观以防止被捕食,而一些毒蛇的外观可能与无毒蛇相似,这种现象称为拟态。因此,仅凭外观特征判断可能不够准确。以下分享一些常见的区分方法。
头部形状:毒蛇的头部通常呈三角形(主要为蝰科毒蛇),头部较宽且与颈部有明显的区分,这是因为它们的毒牙和毒腺较大。而无毒蛇的头部通常较圆润,头部与颈部的过渡更为平滑。
福建竹叶青蛇
尖吻蝮
©朱滨清
黑背白环蛇
紫灰锦蛇
眼睛:毒蛇的眼睛通常有着垂直的瞳孔,类似猫眼,而无毒蛇的瞳孔通常是圆形的,但这一特征并不绝对,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的瞳孔就是圆形的。
翠青蛇
白唇竹叶青蛇
眼镜王蛇
毒牙:毒蛇拥有特化的毒牙,通常位于上颚(分为前沟牙、后沟牙、管牙),而无毒蛇的牙齿则通常是普通的形状,没有特化的毒牙。
无毒蛇牙齿©史静耸
管牙©史静耸
前沟牙©史静耸
后沟牙©史静耸
尾部:某些毒蛇的尾部可能突然变细,而无毒蛇的尾部则通常是逐渐变细的。
毒蛇和无毒蛇在行为特征上存在一些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捕猎方式、防御行为和生活习性上。以下分享一些常见的行为差异。
防御行为:毒蛇在感到威胁时,可能会展示威胁性的姿态,如膨胀颈部(如眼镜蛇)、摆动尾部(如五步蛇、蝮蛇、响尾蛇等)或展示鲜明的颜色和斑纹,以吓阻潜在的天敌。无毒蛇在防御时可能选择逃跑、隐藏或采取一些特定的姿势来吓阻敌人。例如,一些无毒蛇会假装攻击或摆出咬的姿态。
无毒蛇与人相遇通常迅速逃跑
眼镜王蛇竖起脖子警告来犯的天敌
生活习性:一些毒蛇是夜行性的,它们在夜间活动和捕猎,白天则隐藏在洞穴或树叶下休息。无毒蛇的生活习性更加多样,有的属于夜行性,有的属于日行性,还有的在晨昏时活动。它们的生活习性取决于食物来源、气候条件和生存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为差异并非绝对,不同蛇类可能有不同的行为模式,而且环境因素和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它们的行为。此外,一些无毒蛇通过模仿毒蛇的外观和行为来避免被捕食,这也使得从外观和行为上对它们进行区分变得更加复杂。
★不要仅凭外观特征进行判断: 由于拟态现象的存在,仅凭外观特征来判断蛇是否有毒是不可靠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应假设所有蛇都是有毒的,并保持安全距离。毒蛇、无毒蛇区分要基于大量学习、练习和经验,本书的野外快速识别技巧对部分物种可能存在误判。
★专业鉴定: 如果你发现了蛇,并且需要确定它是否有毒,最好的办法是拍下清晰的照片并咨询当地的野生动物专家或爬行动物学者。
★安全第一: 在野外活动时,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长靴和长裤,避免把手或脚伸进可能藏有蛇的洞穴或裂缝中。记住,最安全的做法是保持警惕,保持距离,并在不确定时寻求专业帮助。不要尝试自行捕捉或处理蛇类,以免发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