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身边的朋友讨论与蛇有关的话题时,他们讲述的故事和分享的观点总会引起我的关注。无疑,蛇是一类特别的动物,它们总被层层迷雾所萦绕,常见而又神秘、陌生。人们通常会对蛇类产生恐惧和厌恶,以至于有“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蛇不死,后患无穷”等俗语,甚至被当成“基本常识”被广为传播。
然而,从蛇类的视角来看,它们或许也在暗自慨叹,自己为何如此不幸,竟与万物之灵的人类成为冤家宿敌?实际上,人类与蛇类可能在漫长的自然演化历史上有过一番较量。从结果来看,尽管蛇类偶尔会置人于死地,但更多的情况下,人类总能获胜,使得蛇类的生存空间不断收缩,行为也越发低调。即使它们具备令人闻风丧胆的“喷毒”技能,也可能只是为了在与人类对峙时自保。而人类则在视觉感知上表现出对长条状物品的敏感,并在一些文化上建立并传承了恐惧蛇类、厌恶蛇类的情绪,这些便是祖辈们与蛇类反复较量后留给我们的“生存锦囊”。协同进化,是对人类与蛇类关系最言简意赅的总结。
若放下本能和文化习俗的偏见去观察蛇类,我们会看到一幅幅多彩而有趣的生态图景:蛇类是自然界中的捕食者,其种群构成及数量特征是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它们也是自然界中的生存专家,它们善于伪装,常常有高度适应栖息环境的体色甚至形态,确保自己能实现“物理隐身”;它们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进化出通过感知气味、振动或热源等信息识别猎物和威胁的能力;它们展示出远超我们想象的生存智慧,是分布较广、适应策略较多的动物类群之一。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地通过对蛇类的研究,寻找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灵感和启示。
在现今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蛇类对人类的威胁已经越发式微,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得到重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留下的丰富多样的文化闪光更是值得被挖掘、整理和欣赏。
本书以蛇类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知识作为引入,为读者提供了对自然界中的蛇类进行观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介绍了祖国大江南北近百种有代表性的蛇,分享了部分学者和爱好者在开展蛇类观察研究过程中的真实感悟和奇趣轶事,是一部集知识、技能、感悟于一体的作品。本书严谨而有温度,相信能为读者提供不一样的视角,重新审视身边这群常见而陌生的“朋友”。我很乐意向大家推荐这本富有趣味的读物。
宜宾学院教授
《中国蝮蛇》主编
2025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