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蛇类的自然观察:“缘”来如此

自孟子以来,但凡谋事,用“天时、地利、人和”的逻辑进行分析,总能找到一些门道。那么,我们这样演绎一下。

天时——观察的时间····················

蛇类观察的时间因素包括季节、天气、时段。

季节因素

蛇类是变温动物,其代谢水平、个体活动能力会受到环境条件的显著影响,它们在一年的不同季节之间,活跃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气候通常指的是多个年份间具有一定规律的天气变化模式,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地理和气候区域跨度极大、栖息地类型极为丰富的土地上,南北部、东西部的气候条件差异显著。对蛇类活动的季节、月令物候等知识有所了解,在开展野外观察时会有很大的助益。

华南地区的积温较高,一些耐低温的蛇类即使在冬季,只要是晴暖湿润的天气,也会外出晒太阳、觅食,其中蝰科的原矛头蝮、白头蝰等,属于喜寒种类,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可能为躲避高温而进行“夏眠”。

东北、华北、西北区域的蛇类通常在秋季开始准备冬眠,具体时间会根据当年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温度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当气温降到 10 ℃以下时,蛇类会开始真正进入冬眠状态。根据历史资料和搜集到的信息,蛇类冬眠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这一年寒冷天气持续的时长和寒冷程度。在北方,冬季寒冷绵长,当地的蛇冬眠时间也就长一些,一般从 11 月至翌年 3 月左右。例如,银环蛇的冬眠期为 12 月至翌年 3 月初。不过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具体的冬眠时间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变化、食物供应等。在冬眠期间,蛇类会选择保暖效果好的洞穴或岩石缝隙中进行冬眠,以减少能量消耗并维持生命活动。

尖吻蝮躲在阴凉洞穴中夏眠

觅食的金环蛇(2022年秋)

伏击猎物的角原矛头蝮

夏日雨后,翠青蛇穿越公路

天气因素

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不同的蛇类活跃的时令和天气条件会有区别。

有一些蛇类对低温潮湿的天气有很好的适应性,比如在南岭山地,原矛头蝮、角原矛头蝮、白头蝰对低温潮湿的天气条件有较高的适应能力,不少的目击记录发生在秋冬季节凉爽或偏冷的天气下。

但更多时候,在陆地生活的日行性蛇类会在晴朗无风或风力比较弱的天气活动,比如眼镜王蛇、滑鼠蛇、灰鼠蛇、眼镜蛇,以及各类颈槽蛇等。

高温潮湿、闷热天气,在野外遇见蛇的概率会增加。一方面,可能是潮湿闷热的环境会影响其呼吸、代谢和热交换等生理活动的效率,迫使蛇类离开躲避处所外出活动;另一方面,湿热环境可能也与猎物的活跃相关,成为促使蛇类外出活动的又一个因素。

水汽充盈的多云天,是蛇类最活跃的天气

时段因素

一天的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的蛇类活动,这个规律称为动物的生活节律。

从总体上看,小型伏击性的蛇类喜欢在夜间活动,典型的类型如各类竹叶青蛇、原矛头蝮、角原矛头蝮等;大型的蛇类成年后的天敌减少,会增加白天活动的时间,如眼镜王蛇、灰鼠蛇、滑鼠蛇、舟山眼镜蛇等,白天也会在领域内游走,进行晒背、觅食、巡视、求偶等活动。

黑线乌梢蛇

冈氏竹叶青蛇

西南眼镜蛇

屏边烙铁头蛇

地利——观察的地点···················

自然地带

自然地理区划,是走进野生动植物世界的道路上一道绕不开的关卡。从最粗放的层面看,中国的基本自然地理分区有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块,它们在温度、湿润-干旱程度、高寒条件三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影响着包括蛇类在内的本土野生动物的自然分布。

地点

在自然环境中,蛇类有着极度丰富的适应演化能力,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类群分布。确认考察环境和考察的种类后,对于将要开展蛇类的观察,合适的地点是很重要的。

什么样的地点算是“合适”的呢?从直观上看,有两个主要考虑因素:首先,对于观察者即我们来说,合适的地点应该是便于我们进行安全观察的位置;其次,对于被观察的对象即蛇类而言,合适的地点则是它们出没频繁、易于被发现的地方。这两者的交集,通常是离我们住所较近的各类自然度高的区域,比如城郊的河湖塘沼、山丘原台、农林菜地、自然公园,这些是最容易到达的空间区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整理对应环境中可能出现的蛇类物种,比如南方水稻田里,中国水蛇、铅色水蛇、黄斑渔游蛇均可能出没,如果周边有保存较好的山林,还可能会遇到后棱蛇、颈槽蛇,甚至眼镜蛇。

我们在制订观察计划时,可以通过检索各种工具书,确认要找的蛇类的栖息环境,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季节及时间段开展搜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华南地区为例,如果想观察中国水蛇、铅色水蛇,需要在清明之后,前往水田、水库、鱼塘、湖泊等地进行调查;如果要找白唇竹叶青蛇、繁花林蛇、紫灰锦蛇等类群,则需要找到自然度较高的阔叶林环境。

大多数蛇类是较依赖水源生存的动物,因此,建议在离水源较近的生境寻找蛇类。其中,带有排水沟的盘山公路、水库的引水渠道、农田的灌溉沟渠等,是最容易找到蛇类的位置,天气合适时,很容易见到大量常见蛇类。而一些对生境要求较特殊的罕见蛇类,则需要到林间小径等独特的栖息地去寻找。蛇类通常会寻觅坚固的缝隙、洞穴作为藏身处,因此,想要寻觅蛇踪,不要遗忘各种孔洞。如果想要观察绿瘦蛇、林蛇等树栖蛇类,也不要忘记察看灌木丛。

红脖颈槽蛇在公路排水沟中活动

在水库引水渠内夜寻蛇类

黄链蛇躲藏在排水孔洞中

夜间在树冠休息的绿瘦蛇

人和——观察的准备····················

工具和物料

着装:以舒适、透气、轻便、适合户外活动为主要考虑,结合观察区域的自然条件,可以搭配帽子、速干衣裤、冲锋衣等功能性服装应对雨雾天气。户外活动建议穿着长袖衣裤,能提供更多防护。

灯具:随着照明工具的进步,现在的大多数强光手电筒、头灯,甚至一些摄影、摄像用的补光灯具都可以满足夜间进行蛇类调查和观察的灯光需求。

从感观上讲,能够确保在 3~5 米进行目视搜索的灯具都是可以选用的;就参数而言,功率5 瓦以上的LED光源,5 500~6 500 开的色温比较符合夜间观察的需要。除了光源参数外,电池的供电能力也应支持一次完整的夜间观察任务,一般可以通过比较电池电容量与光源功率比值来估算工作时长,建议携带额外的电池以应对突发情况。

控制器具:棍杖、蛇钩、蛇夹、网具……

无论怎么说,毒蛇始终是“蛇”的其中一个类群,哪怕对蛇再熟悉,与蛇相遇、相处的经验再丰富,在野外遇到一条蛇,做好风险管理、避免盲目冒险,都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棍杖、蛇钩、蛇夹、网具,就是外出观蛇时进行蛇类个体行为控制、避免蛇类对观察者发动攻击,或是降低攻击成功率的工具。

棍杖是这里面最简单、最容易获取的工具,一般的登山杖,甚至木棍都可以作为替代。它主要的用途是在通视的区域撩拨、阻挡蛇类个体,或在不通视的高草丛、灌草丛敲打植被,驱赶可能藏在其中的蛇类个体,同时也可以作为爬山、徒步行走的支撑工具使用。

蛇钩、蛇夹、网具则是改进过的控制工具,蛇钩弯折的部分可以让蛇在上面缠绕,蛇夹则可以通过活动关节夹持并控制蛇类个体,受控的蛇类个体方便观察者在更近的距离观察其形态或行为,但同时也可能对蛇类个体造成过大的压迫或惊吓,从而造成物理损伤或者持续的应激反应。

其他设备:雨具、相机等。

总体上看,进行蛇类的野外观察算是一项综合户外运动,进行合理的行程和物料规划,选择符合自己活动目标的主要工具和辅助工具,对保障活动的安全、舒适,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维持活动品质有很大帮助。

注意事项

保持安全的距离:为避免蛇类对我们造成伤害,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需做好防护措施,最重要的就是与其保持有效的安全距离。对于大多数的蛇类来说,与它们相距 1~1.5 米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

使用棍杖驱赶蛇类

一些蛇在攻击之前会有呼气、张嘴、弯曲身体、膨胀身体或摇晃尾巴等警告行为。当我们观察到蛇类有这样的行为时,需要加倍小心并保持安全的距离。蛇类虽美丽,但切忌触摸和挑逗它们,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蛇类或者观察者自身受到伤害。

灰鼠蛇威吓姿态

膨胀颈部的舟山眼镜蛇

留心环境与天气:在户外进行自然观察时,要随时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蛇类活跃的季节往往降水量较大,雷雨、大风等极端天气频发,可能导致溪水暴涨及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出发前我们应查询天气预报和道路交通情况,遇到不良天气,应尽快停止观察,到安全的地方避险。

在高温和日照过于强烈的天气,应注意防暑,携带足够的饮用水和食品,避免长距离徒步导致体力不支。

观察规则

合理使用手电筒:夜间观察时,难免路过住宅小区或村庄等,应该降低说话的音量,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将手电筒直接照射人眼或对向车辆等,也尽量不要长时间用手电筒直射动物的眼睛。

保护公共设施,遵守相关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应当遵守保护区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保护其区内公共设施。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通道©刘志发

保护自然环境:进入野外环境时,我们可以随身携带垃圾收纳袋,将产生的食品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带回。这些都是在自然观察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秉持的基本道德规范。

不打扰动物的正常生活:在野外观察时,我们应与蛇类保持合适距离,不应打扰或捕捉野生动物。这既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我们人类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4veIAImiGBhIY2C+X5glprY9Ulx887cAlY0s8i2vQm+IICZcJVbVBiSMuaqRh6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