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考证
来源考证
产地考证
功效考证
典籍记载
地方志记载
化橘红是广东化州的道地药材,为“粤八味”之首。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记载,化橘红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化州柚 Citrus grandis ‘Tomentosa’或柚 Citrus grandis (L.)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习称“毛橘红”,外表面密布茸毛;后者习称“光七爪”“光五爪”,民间又称之为“光橘红”,外表面无毛。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或7瓣,除去果瓤和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化橘红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的功效,临床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2021年,《广东省中药材标准 化橘红胎(化橘红珠)》发布,化橘红胎为化州柚 Citrus grandis ‘Tomentosa’的干燥幼果。春末夏初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杀青,干燥;或杀青后压制成圆柱形,干燥;或杀青后纵切为二或四瓣,干燥;或切片,杀青,干燥。功能与主治与化橘红相同。
化橘红通常以果皮被毛密集者为佳,其应用历史悠久,相传仙人罗辨种化州仙橘于石龙之腹,明朝因其药用效果突出成为朝廷贡品。本章从化橘红的名称、来源、产地、功效、典籍及地方志记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在谢宗万先生“药材品种延续论”与“药材品种变迁论”及王孝涛先生提出的“中药采制控质论”的指导下,结合实地调研,探析了从古至今化橘红名称由来及来源品种、药用部位、采制炮制和功效等的演变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