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本次野外实地调查结果以及龙眼洞林场工作人员和其他动物爱好者提供的图片资料,经甄别,共统计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内两栖爬行动物58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5科14种,爬行动物2目17科44种,约占广州市已记录两栖爬行动物总种数的43.9%(胡慧建 等,2023),体现了龙眼洞林场具有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
14种两栖动物中,姬蛙科Microhylidae物种最多(占35.8%),其次为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占28.6%)、蛙科Ranidae(占21.4%),而蟾蜍科Bufonidae(占7.1%)和树蛙科Rhacophoridae(占7.1%)物种最少(图7)。
图7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两栖动物各科物种数占比
44种爬行动物中,游蛇科Colubridae物种最多(占18.2%),其次为石龙子科Scincidae(占15.9%)、水游蛇科Natricidae(占13.6%)、眼镜蛇科Elapidae(占11.3%),地龟科Geoemydidae(占6.8%)、壁虎科Gekkonidae(占4.5%)、蝰科Viperidae(占4.5%)、水蛇科Homalopsidae(占4.5%)物种相对较少,而鳖科Trionychidae(占2.3%)、鬣蜥科Agamidae(占2.3%)、蜥蜴科Lacertidae(占2.3%)、盲蛇科Typhlopidae(占2.3%)、蟒科Pythonidae(占2.3%)、闪皮蛇科Xenodermidae(占2.3%)、钝头蛇科Pareidae(占2.3%)、屋蛇科Lamprophiidae(占2.3%)、两头蛇科Calamariidae(占2.3%)物种最少(图8)。
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的4个工区中,筲箕窝工区分布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数最多,达52种,其中两栖动物12种,爬行动物40种;其次为帽峰工区,有32种,其中两栖动物11种,爬行动物21种;慕园工区和场部工区分布物种数最少,分别为19种和18种,其中两栖动物分别为8种和9种,爬行动物分别为11种和9种(图9和附录Ⅴ)。
图8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爬行动物各科物种数占比
图9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各工区分布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数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在动物地理区系上属东洋界华南区,故场域内分布两栖爬行动物的区系特征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其中,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C、S)共有种26种,占44.9%;东洋界华南区(S)物种9种,占15.5%;东洋界西南区(SW)与华南区(S)共有种1种,占1.7%;东洋界(W)广布种14种,占24.1%;古北界与东洋界(Z)共有种8种,占13.8%(图10和附录Ⅴ)。
图10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记录的58种两栖爬行动物中,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2021)列为极危(CR)的有1种,为蟒蛇 Python bivittatus ;濒危(EN)的有9种,包括虎纹蛙 Hoplobatrachus chinensis 、中华鳖 Pelodiscus sinensis 、黄喉拟水龟 Mauremys mutica 、乌龟 Mauremys reevesii 、花龟 Mauremys sinensis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 、眼镜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滑鼠蛇 Ptyas mucosa 、三索锦蛇 Coelognathus radiatus ;易危(VU)的有7种,包括棘胸蛙 Quasipaa spinosa 、中国水蛇 Myrrophis chinensis 、铅色水蛇 Hypsiscopus plumbea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舟山眼镜蛇 Naja atra 、灰鼠蛇 Ptyas korros 、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a ;近危(NT)的有7种,包括台北纤蛙 Hylarana taipehensis 、福建大头蛙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花细狭口蛙 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 、横纹钝头蛇 Pareas margaritophorus 、台湾小头蛇 Oligodon formosanus 、香港后棱蛇 Opisthotropis andersonii 、环纹华游蛇 Trimerodytes aequifasciatus 。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23)列入附录Ⅱ的有5种,包括黄喉拟水龟、蟒蛇、舟山眼镜蛇、眼镜王蛇、滑鼠蛇;被CITES列入附录Ⅲ的有2种,包括乌龟、花龟。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收录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7种,包括虎纹蛙、黄喉拟水龟、乌龟、花龟、蟒蛇、眼镜王蛇、三索锦蛇。被《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收录的“三有”保护动物有37种,包括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斑腿泛树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中国壁虎 Gekko chinensis 、原尾蜥虎 Hemidactylus bowringii 、变色树蜥 Calotes versicolor 、南草蜥 Takydromus sexlineatus 、中国光蜥 Ateuchosaurus chinensis 、中国石龙子 Plestiodon chinensis 、蓝尾石龙子 Plestiodon elegans 、宁波滑蜥 Scincella modesta 、南滑蜥 Scincella reevesii 、股鳞蜓蜥 Sphenomorphus incognitus 、中国棱蜥 Tropidophorus sinicus 、钩盲蛇 Indotyphlops braminus 、棕脊蛇 Achalinus rufescens 、横纹钝头蛇、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白唇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紫沙蛇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金环蛇、银环蛇、舟山眼镜蛇、环纹华珊瑚蛇 Sinomicrurus annularis 、繁花林蛇 Boiga multomaculata 、台湾小头蛇、翠青蛇 Cyclophiops major 、灰鼠蛇、滑鼠蛇、暗环白环蛇 Lycodon maculatus 、黑眉锦蛇、钝尾两头蛇 Calamaria septentrionalis 、草腹链蛇 Amphiesma stolatum 、坡普腹链蛇 Hebius popei 、北方颈槽蛇 Rhabdophis helleri 、黄斑渔游蛇 Xenochrophis flavipunctatus 、香港后棱蛇、环纹华游蛇。被《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和《广东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2022)收录的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包括沼水蛙 Hylarana guentheri 、金环蛇。可见,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的两栖爬行动物具有相当重要的保护价值,但受威胁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较多,亟须加强保护。
根据野外调查、访问调查及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发现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内两栖爬行动物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栖息地破坏。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两栖爬行动物栖息地破坏因素主要包括道路建设、生态旅游等导致的植被破坏和水体污染。由于林场地处广州市区,交通便利,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农庄、户外活动俱乐部等生态旅游相关产业的开发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为干扰频次的增加和道路建设都会导致两栖爬行动物栖息地质量下降,对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2)人为猎捕。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地处广州市区,交通便利,且目前大部分区域属开放式管理,而林场管理力量有限,导致一些人为猎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尤其是猎捕一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两栖爬行动物,如淡水龟鳖类、大型蛇类、观赏蜥蜴类和食用蛙类等,对野生动物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
(3)外来物种放生。本次调查发现外来入侵动物4种,其中,除温室蟾 Eleutherodactylus planirostris 可能是绿植或苗木运输而导致无意引入的外,美洲牛蛙 Lithobates catesbeianus 、红耳龟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和蛇鳄龟 Chelydra serpentina 这3种外来物种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放生导致入侵的。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不仅与本土物种竞争食物、栖息地等生存资源,还可能携带导致蛙类大量死亡的蛙壶菌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和可致人类患病的波摩那沙门氏菌 Salmonella Pomona,对本土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均造成严重威胁。除此之外,一些物种还可能与本土物种杂交(如红耳龟),严重破坏本土物种基因库,导致本土物种面临基因污染的威胁。
据本次调查结果,就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管理问题,提出以下4点建议:
(1)加强栖息地保护、管理及修复。对于场域内目前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小,且栖息地破坏程度不严重的区域应及时设立关卡,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人为活动的干扰,加强栖息地保护;对于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要对活动区域进行严格限制,设立警示牌,防止栖息地破坏区域进一步扩大,同时需要对已受损的栖息地实施生态修复。
(2)加强巡逻力度。对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的重要栖息地需要加强巡护力度,重点增加夜间巡逻次数,加强对非法猎捕活动的打击力度。
(3)加强监测力度。针对重要及代表性区域进行长期监测,掌握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群数量、活动节律、受胁因素及变化趋势等,为保护管理及后期种群恢复提供基础资料。
(4)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在林场周边设立警示牌,并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杜绝乱放生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执法管理,并对已入侵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调查和清理,消除对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