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Preface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广东莲花顶森林公园管理处,以下简称“龙眼洞林场”)成立于1962年5月,是广东省林业局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部。龙眼洞林场包括场部、筲箕窝、慕园、帽峰4个工区,下设火炉山、筲箕窝、石屋、草塘、慕园、帽峰、莲花顶7个管护站,总面积1 622.15 hm 2 ,呈块状分布于天河区的龙洞街道、凤凰街道,白云区的太和镇,以及黄埔区的联和街道,森林覆盖率高达94.32%,环境气候条件良好,是名副其实的广州“绿肺”,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

龙眼洞林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明显,水热条件优越。年均气温20~22℃,无霜期达340多天。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 720 mm,降雨多集中于4—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82.1%。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山地由帽峰山脉向西南延伸构成,整个地势东北较高,西南较低,海拔为50~534.9 m,坡度一般为7~25°,最高峰为帽峰山,海拔534.9 m。龙眼洞林场周边水资源丰富,有和龙水库、水口水库、龙洞水库、铜锣湾水库和大源水库等。

龙眼洞林场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人工植被。场域内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736种和人工栽培植物47种,隶属151科473属,包含蕨类植物25科41属70种、裸子植物3科6属8种、被子植物123科426属705种。

相比之下,龙眼洞林场成立至今还未见有关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基础数据严重缺乏。两栖爬行动物作为龙眼洞林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监测环境与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动物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及科研价值。但资源本底不清将严重影响龙眼洞林场两栖爬行动物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此外,由于龙眼洞林场地处广州市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为干扰频次的增加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势必会对龙眼洞林场内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为了详细掌握龙眼洞林场内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本底情况,促进龙眼洞林场的保护、管理和科研及科普事业的发展,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立项本底调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承担并实施本调查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与龙眼洞林场联合组成专业技术团队,于2023年首次对龙眼洞林场内两栖爬行动物开展系统野外调查,同时拍摄动物图片,采集动物标本,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本次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和龙眼洞林场工作人员及其他动物爱好者提供的图片资料,经甄别,共统计龙眼洞林场内两栖爬行动物58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5科14种,爬行动物2目17科44种。

书中物种分类系统参考《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王剀 等,2020)和中国两栖类网站,受胁等级评估参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四卷 两栖动物(上、下册)》(江建平等,2021)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上、下册)》(王跃招,2021),蛇类体型分类参照《中国蛇类图鉴(上、下册)》(黄松,2021)。同时,本书提供了各物种的中文名、拉丁学名、英文名、别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种群状况、受胁等级和保护级别的简要信息,并附多张彩色图片以展示各物种的形态和识别特征。本书使用的大部分物种照片由作者在场域内拍摄,可较好地反映龙眼洞林场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特点,部分由其他人提供的照片也均已注明拍摄者姓名。

本书物种保护级别中,“三有”保护动物是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的物种,“CITES附录”物种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3)附录中的物种。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图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广东省龙眼洞林场领导和各管护站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为本书编辑和出版工作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野外调查和图书出版工作得到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本底调查研究项目、广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专项(2022GDASZH—2022010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371753)等项目的资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存在疏漏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编 者
2024年 8月 23日 zdFqwcT2QgLxYD3tX3dzfjQ2yMQOD5JpiS/QGCgynRRT0T6YK1SVWp/adChtmx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