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鳢的养殖品种

鳢科鱼类自然分布极广,西起中东的伊朗,经南亚、东南亚、中国,到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有分布。养殖品种包括乌鳢、斑鳢、杂交鳢、月鳢、线鳢、小盾鳢等中大型鳢,下面一一介绍这些养殖品种。

(一)乌鳢

乌鳢( Channa argus )俗称黑鱼、财鱼、生鱼、乌鱼、蛇头鱼、孝鱼等,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攀鲈目(Anabantiformes)鳢科(Channidae)鳢属( Channa )。乌鳢属于淡水底栖性的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或淤泥底质的水域中,遍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水田等水域,对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对溶氧量、水温及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乌鳢自然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中国,乌鳢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至黑龙江流域,尤其以湖北、湖南、山东等省份居多,有“两湖生鱼”之称,广东养殖户根据其来源称为北方生鱼、湖南生鱼或山东生鱼。

1.形态特征

乌鳢体细长呈圆筒形,尾部侧扁。头部尖而平扁,颅顶、鳃盖骨及躯干部和尾部体表均被圆鳞。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向前突出,向后达到眼的后缘。上下颌骨、犁骨、颚骨上均具尖锐的细齿。眼位于头侧前上方。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折断处两段相隔两行鳞片。背鳍、臀鳍均长,伸达至尾鳍基部。胸鳍圆扇形,末端达腹鳍中部。腹鳍短小,不达臀鳍。尾鳍圆形。全身呈灰黑色,背部与头背面较暗,腹部较淡。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黑斑,头侧自眼到鳃盖后缘有2条纵行的黑色条纹,头背面自眼间隔起有显著的“八”字形斑纹。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基部具一黑斑[《乌鳢》(SC/T 1052—2002)]。乌鳢的外部形态如图2-1所示。

图2-1 乌鳢的外形

2.生活与繁殖习性

乌鳢是营底栖生活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善跳跃,喜栖息于水草茂盛及水容易浑浊的沿岸泥底、浅水区,潜伏在水草丛中,等待时机追捕食物,夜间有时在水的上层游动。平常游动缓慢,仅摇动其胸鳍以维持身体平衡,当捕捉食物时,则以迅速猛冲的姿态向前突击。乌鳢的食物组成随个体的增长而改变,一般体长在3.0 cm以下的鱼苗以桡足类、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在3.0~8.0 cm的小鱼,以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体长在8.0 cm以上的个体,则以鱼为食物,食物不足时会自相残杀。乌鳢的适应力很强,对水质、温度和其他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不苛刻。乌鳢鳃上腔有辅助呼吸器官,在缺氧的水体中能借助辅助呼吸器官,不时将头斜露出水面进行呼吸。离开水体后在无水潮湿的环境中,也能活相当长的时间,夏季3~4天不致死亡,冬季可生活1周之久。冬季停止摄食,蛰居于深水处,或埋在淤泥中越冬。

长江以南地区乌鳢雌鱼、雄鱼性成熟年龄为2龄,长江以北地区雌鱼性成熟年龄为3龄,雄鱼性成熟年龄为2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每年成熟一次,分批产卵。亲鱼有营巢和护巢行为。卵圆形、亮金黄色,具油球,浮性、无黏性。成熟的乌鳢亲鱼怀卵量与亲鱼个体大小有关。

3.养殖情况

我国乌鳢的人工繁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乌鳢人工繁育技术不断突破,养殖技术也日益成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乌鳢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但因为受制于种源、饵料及养殖技术等因素,乌鳢的养殖规模发展缓慢。2003年,乌鳢的养殖产量达6.16×10 4 t,之后产量稳步提升,到2013年达到了19×10 4 t。由于杂交鳢的推广养殖,2013年后乌鳢的养殖产量逐渐减少,2014年的产量为18.6×10 4 t,到2022年,产量减少到9.2×10 4 t。

(二)斑鳢

斑鳢( Channa maculata )俗称黑鱼、生鱼、草鳢、财鱼等,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攀鲈目(Anabantiformes)鳢科(Channidae)鳢属( Channa )。斑鳢自然分布于中国、菲律宾、越南及日本等国家。在中国,斑鳢主要集中在珠江及闽江水系,如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台湾等,有“两广生鱼”之称,现在广东养殖户依然称斑鳢为港种或本地生鱼。

1.形态特征

斑鳢体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部扁平,有黏液孔。口大,端位。下颌突出,口裂略斜。上颌及下颌前方有绒毛状齿带;下颌两侧尖锐,犬齿状。头、体部均被圆鳞,头部鳞片呈骨片状。背鳍1个,起点在腹鳍基部上方,后部鳍条伸达尾鳍基部。胸鳍、腹鳍灰色,腹鳍短小,近胸位,起点在胸鳍中部下方,左右腹鳍相互靠近,后端不伸达肛门。头背面两眼间有1条黑色横带,其后有2个“八”字形斑纹,近似呈“一八八”字样;自吻端至鳃盖骨后部、自眼后至胸鳍基部及自眼至上颌中部和上颌骨末端各有1条黑色纵带;背部有1纵行黑斑,体侧有2纵行黑斑。斑鳢外部形态如图2-2所示。

图2-2 斑鳢的外形

2.生活与繁殖习性

斑鳢属底栖鱼类,栖息于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池塘、沟渠、小溪中。斑鳢性喜阴暗,昼伏夜出,主要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斑鳢能借助辅助呼吸器官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在极低溶氧量的水体中也能生存,只要体表和鳃部保持一定的湿润,即使没有水体,也能较长时间地生活,或脱水数小时运输都不会死亡。斑鳢的跳跃能力很强,成鱼能跃出水面1.5 m,鱼种也能跃出水面30.0~40.0 cm,所以在下雨天或流水刺激下,会跃出水面或逆流上溯而逃跑,也可在湿润的草地上靠摆动身体前进,寻找新的生活水源。

在水温20~28 ℃时,斑鳢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其生长速度减慢。11月以后,当水温降低至15 ℃以下时,斑鳢几乎不摄食,基本停止生长。冬季低温期间,完全停止生长,多潜入洞穴或钻入泥层中过冬。

斑鳢产卵期为3—8月,在华南地区,4月中旬至5月为产卵高潮,繁殖水温为20~32 ℃,最适水温为24~28 ℃。斑鳢的性成熟年龄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华南地区,1冬龄鱼就能繁殖产卵,沿长江地区,2冬龄方能繁殖。斑鳢亲鱼可多次成熟和产卵,卵圆形、淡黄色,具油球,浮性、无黏性。

3.养殖情况

我国斑鳢的人工繁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斑鳢人工繁育技术不断突破,养殖技术也日益成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斑鳢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但因为受制于种源、饵料及养殖技术等因素,斑鳢的养殖规模发展缓慢。2003年,斑鳢的养殖产量达1.05×10 4 t,之后产量稳步提升,到2013年达到了2.82×10 4 t。后由于杂交鳢的推广养殖,斑鳢的养殖产量有所减少,主要作为杂交鳢后备亲本养殖,养殖量比较稳定。

(三)杂交鳢

乌鳢分布范围广、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但由于没有经过驯化选育,其饲喂以冰鲜、小杂鱼为主,饵料利用率低,食物残留量大,水质极易恶化,不仅会影响乌鳢的正常生长,容易引发鱼病,也对自然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斑鳢个体小于乌鳢,人工养殖开展较早,经长期驯化选育,易于驯食配合饲料,但斑鳢生长速度较慢且不耐低温,养殖区域受到限制。科研人员尝试将斑鳢和乌鳢杂交,获得杂交鳢。杂交鳢相比亲本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生长快、产量高、病害少、饵料利用率高,得到大规模推广养殖。

1.斑乌杂交鳢(斑鳢♀×乌鳢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指导中山市三角镇养殖户对广东本地养殖斑鳢(俗称“港种”)进行改良,首次利用长江流域的乌鳢与广东本地养殖斑鳢进行杂交,以斑鳢为母本、乌鳢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斑乌杂交鳢在试养中表现出显著的超亲优势,比父母本生长速度都快50%以上。斑鳢母本在广东本地养殖,培育成熟度好,制种技术操作简单,产卵率和受精率高。因此,斑乌杂交鳢在广东本地迅速推广开来,成为主要养殖品种,广东本地养殖户称之为“正交生鱼”,三角镇将其命名为“惠农1号”,而斑鳢仅作为亲本配套养殖。在斑乌杂交鳢杂交育种基础上,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培育了杂交鳢“杭鳢1号”(水产品种登记号:GS-02-003-2009)新品种。

2.乌斑杂交鳢(乌鳢♀×斑鳢

斑乌杂交鳢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但抗寒能力不足,不能在4 ℃以下水温越冬,即使在南方地区冬天也易发生冻伤,引发病害,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因此斑乌杂交鳢养殖受限于华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北依然以乌鳢养殖为主。乌鳢养殖一直以投喂冰鲜、小杂鱼为主,水质易恶化,换水量大,对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比较严重,养殖区域限于河湖周边,在环保压力下,养殖区域和产量逐渐萎缩。为解决斑乌杂交鳢不能在北方养殖的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山东乌鳢群体、广东本地斑鳢养殖和野生群体分别进行了群体选育,解决了配对困难的问题,提高了制种效率,培育出了生长速度快、抗寒能力强、可摄食配合饲料的“乌斑杂交鳢”(水产品种登记号:GS 02-002-2014)新品种,广东本地养殖户称之为“反交生鱼”。乌斑杂交鳢与斑乌杂交鳢比较,其优势更明显,全程摄食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对照品种提高20%以上,在山东等地能自然越冬,解决了生长速度和耐低温的问题,已在全国推广,产业化前景良好。

3.杂交鳢与父母本形态特征比较

杂交鳢体型和乌鳢、斑鳢相似,体前部呈圆筒形,背缘、腹缘较平直;头、体部被中等大的圆鳞;侧线自鳃孔上角向后延至臀鳍起点上方中断或急骤下弯,折下1枚或2枚鳞片宽向后沿体中部伸达尾鳍基。杂交鳢和乌鳢、斑鳢斑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3个部分:头部、体侧和尾鳍基。乌鳢头前部斑纹呈“八八八”字排列,斑鳢和杂交鳢呈“一八八”字排列;乌鳢体侧黑斑跨过侧线,斑纹交错明显,并且单块黑斑的面积较大,斑鳢和杂交鳢体侧黑斑不跨过侧线,呈上下2行排列,斑鳢单块黑斑比较细小,与乌鳢差别甚远,杂交鳢体侧单块黑斑的面积则小于乌鳢但大于斑鳢;斑鳢尾鳍基部有1条或2条跨过整个尾鳍基部的弧形斑纹,乌鳢无此弧形斑纹,杂交鳢则或有或无(图2-3)。

图2-3 乌鳢、斑鳢和杂交鳢的外形

A—乌鳢头顶部斑纹;B—乌鳢侧面斑纹;C—斑鳢头顶部斑纹;D—斑鳢侧面斑纹;E—杂交鳢头顶部斑纹;F—杂交鳢侧面斑纹。

4.乌鳢、斑鳢及其杂交鳢的分子标记鉴定

目前通过形态学、AFLP分子标记、微卫星标记等方法均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与鉴别乌鳢、斑鳢和杂交鳢,但是两种杂交鳢无论是在形态,还是DNA含量,或者核基因分子标记上均难以鉴别。作为人工养殖品种,几乎所有的养殖企业都需要一个品种身份确认程序。为了解决如何鉴别两种杂交鳢这个问题,人们进行了各种尝试。

Zhang等(2015)根据线粒体DNA(mtDNA)缺少基因重组、严格遵守母系遗传等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以PCR方法快速鉴定杂交F1代,其中斑鳢mtDNA特异性引物BY1在乌鳢和乌斑杂交鳢中扩增出约200 bp的特异性条带,而斑鳢和斑乌杂交鳢中没有条带(图2-4A);乌鳢mtDNA特异引物WY1在斑鳢和斑乌杂交鳢中扩增出约200 bp的特异性条带,而乌鳢和乌斑杂交鳢中没有条带(图2-4B)。本鉴定方法实验周期短,简捷方便,可大批量进行,1天即可得到结果。结合形态学及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可以将斑鳢、乌鳢及其杂交鳢完全鉴定区分。

图2-4 BY1(A)和WY1(B)引物对的PCR扩增产物电泳图

1~6—斑鳢;7~12—乌鳢;13~18—斑乌杂交鳢;19~24—乌斑杂交鳢。

(四)月鳢

月鳢( Channa asiatica )俗称七星鱼、七星鳢、山斑鱼、山花鱼、点秤鱼、星光鱼、小蛇头鱼、珍珠赤雷龙鱼等,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攀鲈目(Anabantiformes)鳢科(Channidae)鳢属( Channa ),自然分布于长江以南水系及越南红河水系,多生活于山涧小溪流中,也喜在堤岸或田埂边钻洞穴居。

1.形态特征

体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略扁平,顶部被较大的鳞片,不规则。眼上侧位,位于头的前部。吻宽短,圆钝。口宽大。下颌突出,上、下颌均有细齿。鼻孔2对,前后分离,前鼻孔呈管状,向前伸过上唇;后鼻孔小,近眼前缘上方。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中断,折断处前后两端相隔1~2个鳞片,后段贯穿于体侧中部。无腹鳍,胸鳍宽圆。背鳍、臀鳍基底长。尾鳍圆形。体绿褐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沿中线有7~12个向后两侧作“<”斜向的斑纹。尾柄基部两侧各有一边缘为白色的深色近圆形斑块。背鳍与臀鳍上有白色斑点[《月鳢》(GB/T 25888—2010)]。月鳢外部形态如图2-5所示。

图2-5 月鳢的外形

2.生活与繁殖习性

月鳢常栖息于水流缓慢的山涧溪流中,喜欢生活于河流、池塘、湖泊、沼泽等水质清澈及水生植物生长繁多的水域中,喜好于底部游动,也喜在堤岸或田埂边穴居。性凶猛,摄食小鱼、虾、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型水生动物,一般夜间外出活动觅食,白天栖息在水草丛中。喜跳跃,在流水冲击的环境下会逆流上溯或跳离水面。月鳢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当水中缺氧时能将头露出水面借助鳃上器官呼吸空气,不因水中缺氧而浮头死亡,离水也能活较长时间,有利于高密度集约化饲养和活鱼运输。月鳢最适生长水温为15~30 ℃,水温降到12 ℃开始不吃食,冬季寒冷多潜入洞穴或钻入泥层中避寒越冬。

在长江流域,雌、雄月鳢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2冬龄;在珠江流域,雌、雄月鳢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1冬龄;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一般只需要1冬龄,当体长达到18.0 cm以上时便具有繁殖能力。每年的4—7月为月鳢的繁殖季节,5—6月为繁殖盛期。

3.养殖情况

月鳢由于其有较为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因此成为目前养殖业里一个比较具有经济价值的鳢科鱼类品种。月鳢的体型在鳢科鱼类中比较小,而且它们的体表有花色条纹及白点分布,因此也具有不错的观赏价值,常被一些生鱼爱好者饲养在鱼缸中。我国月鳢的人工繁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月鳢人工繁育技术不断突破,养殖技术也日益成熟。月鳢的主导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养殖期一般为1年,体重可达150~300 g。

(五)线鳢

线鳢( Channa striata )又称泰国鳢、泰国鱼虎、虎斑雷龙、泰国鮕鮘,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攀鲈目(Anabantiformes)鳢科(Channidae)鳢属( Channa )。线鳢较同类小盾鳢(俗称鱼虎)稍小,人们也常常将这两种鱼搞混。线鳢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如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南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在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也有分布。

1.形态特征

线鳢身体修长,头大而宽并稍有些钝,口部与瞳孔大,背鳍及臀鳍基部长,腹鳍位于腹部,尾鳍稍椭圆形。线鳢整个躯体呈现一个类似细长的圆柱体结构,呈灰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背侧有大型黑斑,鱼鳍的颜色均较浅。身体长度可达90.0 cm以上,体重可达3 kg。头部扁平,背鳍和臀鳍长而柔软,胸鳍约为头长的1/2。背鳍具37~46软条,肛鳍具23~29软条,胸鳍具15~17软条,尾鳍呈圆形。盆鳍紧靠在胸鳍下方。嘴部较大,无须,上下颌都有发达的尖锐牙齿。上颌后腹侧向外翻弯曲延伸带深色条纹,表面上被类似于蛇的圆形鳞片。线鳢外部形态如图2-6所示。

图2-6 线鳢的外形

2.生活与繁殖习性

线鳢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与沟渠等地,常藏身于水草或水底袭击小鱼及其他水生动物。线鳢耐污力极强,可生活于受到农药污染的水体,甚至受严重污染的下水道、排水沟都有它的踪迹。

线鳢产卵期有2个时间段,每年通常繁殖2次,分别为5—9月和10—12月。线鳢在全年保持相同的配偶,是一夫一妻制的鱼。虽然没有关于野外繁殖行为的已发表报告,但在圈养研究中观察到了该物种的繁殖行为。线鳢一次可产卵1 000粒左右,人工培育环境下产卵可达4 000粒,卵无黏性,受精卵在适当条件下1~3天后可以孵化出膜。

(六)小盾鳢

小盾鳢( Channa micropeltes )别名巨鳢、红线鳢、红黑鱼、金笔、鱼虎。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攀鲈目(Anabantiformes)鳢科(Channidae)鳢属( Channa )。小盾鳢原产地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其范围从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湄公河流域向西南延伸至泰国中部和南部、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爪哇的大巽他群岛。小盾鳢肉质洁白细嫩,是高经济价值淡水食用鱼类,也可供观赏饲养。

1.形态特征

小盾鳢体长形,前部粗圆,后部稍侧扁。小盾鳢体长为30.0~60.0 cm,最大可超过100.0 cm,体重可达20 kg,是生长最快的鳢科鱼类之一。体型为鱼雷形,头部有点凹陷,头下压,稍尖,头顶较平。头部鳞片较大,下颌突出,口大,倾斜,上颌后部已经超出眼眶。背、臀鳍基底都很长。体色可随环境而有所变化,通常呈绿褐色或橄榄绿色。幼鱼体侧有2条黑色纵条纹,中间夹1条橘黄色纵带。成鱼体侧有1条暗色纵带。腹部白色。有犬齿状的牙齿,其咽部有1小片鳞片,小盾鳢的鳞片比其他大型鳢小,其鳃盖前角和眼眶后缘之间有16~17排鳞片,22片背侧鳞片和95~110片纵列鳞片。鳍条只有软鳍条:背鳍条43~46条、臀鳍条27~30条、胸鳍条15条和腹鳍条6条,腹鳍约占胸鳍长度的50%,尾鳍圆形。小盾鳢外部形态如图2-7所示。

图2-7 小盾鳢的外形

2.生活与繁殖习性

小盾鳢是热带亚热带鱼类,自然分布于北纬20°~南纬7°的水域,栖息于地势较低的河川下游、池塘、水库、沼泽,通常在水流较缓的浅水区活动。1986年,中国由广东从泰国引进小盾鳢。小盾鳢白天摄食,以肉食为主,是凶残的捕食动物,捕食其他鱼类、青蛙和鸟类。

小盾鳢的产卵期在8—10月,10月达到高峰,雌性小盾鳢第一次性腺成熟时的体长约为27.8 cm,雄性约为32.2 cm。雌鱼每次平均产卵2 000粒,孵化前由亲鱼之一或双方守卫巢穴,亲鱼会一直守护幼鱼直到它们达到早期幼鱼阶段。幼鱼期适应能力不强,成鱼体质能耐低温及浊水。 YMGQXJ2WV+0pA++cp2vy/1fFXSNUIr5YHIEL95X0p9s8TLvCPY2Z0Cdfs5CRtd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