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鳢的名称与由来

在民间传说中,乌鳢由仙界下凡,每到夜晚,总要朝北斗七星致礼,于是称之为“鳢”。

鳢是我国常见的鱼类之一。《诗经·小雅·鱼丽》提到:“鱼丽于罶,鲂鳢。”这说明鳢在我国的历史记载十分久远。鳢作为食物在我国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考古发掘的众多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的鱼类骨头,以乌鳢、鲤、鲫、鲶和花鲈为主,其中乌鳢始终占据主要地位(潘艳 等,2018)。这表明,早在7 000年前,乌鳢就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食用鱼类。在2 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上品·虫鱼部·蠡鱼》中对鳢也有记载:“味甘寒。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一名鲖鱼。生池泽。”乌鳢被列为“虫鱼上品”,是十分珍贵的美食(马继兴,2013)。《本草纲目》中将鳢作为药用食品也有描述:“鳢首有七星,夜朝北斗,有自然之礼,故谓之鳢。又与鱼也,故有玄、黑诸名。”鳢具有祛瘀生新、滋补调养等功效。外科手术后,食用鳢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鳢还可下乳,常用于产妇产后缺乳。

人们在对鳢的观察中发现,鳢在孵化过程中,看上去视力不佳,看不见食物,很少进食。特别是母鱼,在产卵后身体逐渐瘦弱,老是张着大嘴喝水或喘气。鳢幼鱼孵出来后,一部分幼鱼会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人们认为这是鳢幼鱼在牺牲自己,甘当供品,成为母亲的食物,报答其养育之恩,是一种行孝的行为。因此,鳢在民间也被称为“孝鱼”。实际上,这是当母鱼感受到有危险的时候,为了保护幼鱼不受伤害,张开嘴巴让幼鱼藏在嘴里躲避危险的一种护幼行为(陈修筑 等,2012)。 /17YzNY6zqw1ujj7HmYHP4GDmpTnVo3KWBdVhtD4xXSB2ke8hGz7FJD8GbWFQq3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