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农1号又称“正交生鱼”,“惠农1号”新品系以湖南或山东乌鳢为父本与2龄以上广东本地养殖雌性斑鳢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杂交品系“惠农1号”。“惠农1号”杂交生鱼与乌鳢和斑鳢相比,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①投苗早,比乌鳢出苗早1~2个月,养殖周期短。②生长快,比亲本斑鳢的生长速度快50%;相同养殖周期内上市规格增大50%,平均达到0.6 g/尾以上。③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养殖成活率提高30%。④“惠农1号”杂交生鱼可以投喂配合饲料,可大大减轻养殖水体及周边环境的水质污染。⑤能进行商品活鱼长途跨省运输,经济效益显著。
杭鳢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3-2009),是以浙江杭州钱塘江野生群体乌鳢为父本、以广东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获得杂交F1代,并在杂交基础上通过深入选育研究,不断改良品种,获得的最优杂交F1代,在生长速度、抗病力、品质等生长性状方面都优于双亲。该品种经人工驯食可在成鱼阶段完全摄食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1龄鱼可达上市规格,在江浙地区可自然越冬,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各鳢养殖区域及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乌斑杂交鳢(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2-2014)(图2-8),又称“反交生鱼”,是以经2代群体选育的乌鳢为母本,以经4代群体选育的斑鳢为父本,通过差异化亲鱼培育促进亲本性腺发育同步化和一对一配对,杂交获得的F1代。该品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乌鳢、父本斑鳢相比,9月龄平均体重分别提高37.6%和123.7%,可全程摄食人工饲料,抗寒能力明显提高,可在山东等地自然越冬养殖,适宜在我国黄河以南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图2-8 乌斑杂交鳢的外形
杂交鳢“雄鳢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2-003-2022)(图2-9),是以2007年从山东微山县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引进,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群体选育获得的乌鳢雌鱼(XX)为母本,以2005年从广东珠江水系收集,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4代群体选育的斑鳢雄鱼(XY)与通过性别控制技术诱导产生的生理雌鱼(XY)交配获得的超雄斑鳢(YY)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的F1代。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乌斑杂交鳢”相比,7月龄体重提升26.2%,雄性率为93.0%。适宜在我国水温12~30 ℃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图2-9 杂交鳢“雄鳢1号”的外形
杂交鳢“雄鳢2号”(图2-10)是以经过4代群体选育的斑鳢配套系和广东佛山的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4代群体选育的斑鳢雌鱼(XX)为母本;以来源于山东乌鳢省级良种场,经过2代群体选育的乌鳢配套系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选育后,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创制的乌鳢超雄鱼(YY)为父本,两者杂交的F1代,即杂交鳢“雄鳢2号”。杂交鳢“雄鳢2号”雄性率95%~100%;相同养殖条件下,养殖9个月以上,生长速度较普通斑乌杂交鳢提高35.82%~44.31%,较杂交鳢“雄鳢1号”提高11.01%~12.49%。适宜在我国水温12~30 ℃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图2-10 杂交鳢“雄鳢2号”的外形
乌鳢“玉龙1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5-2022)(图2-11)是以2008年从四川乌龙河收集的966尾野生白乌鳢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体色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野生白乌鳢相比,24月龄体重提升24.8%;体表白色无黑斑且鳍条金黄色的个体比例提高02513.7%,占比达96.7%。适宜在全国水温15~30 ℃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图2-11 乌鳢“玉龙1号”的外形
乌鳢“雄鳢3号”新品系是以杂交鳢“雄鳢2号”的乌鳢超雄鱼(YY)为父本,与相同选育群体中雌鱼为母本繁殖获得的全雄乌鳢新品系。乌鳢“雄鳢3号”雄性率100%,与普通乌鳢相比,24月龄生长速度提高30%以上,可在北方乌鳢产区自然越冬,适宜在我国水温12~30 ℃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图2-12 乌鳢“雄鳢3号”的外形